“电子一条街”上的热闹

我买VCD机时,此物已是各大商场里电子产品销售的“新的增长点”,它的大卖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盗版碟之盛行。这时我已从南大的筒子楼宿舍搬出,在珠江路上有了两室一厅的单元房。珠江路系南京的“电子一条街”,上面做大做强的意愿相当强烈,提出的口号是“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大有和北京一较高下的意思。从珠江路口向东直到小营,电脑小店一家接一家,家家的主要业务似乎都是组装电脑。我住的那一带是中心,有几个大型“电子商城”,楼下就是“雄狮”,隔壁是“百脑汇”,对面还有一家。至少有段时间里面都有卖光碟的,全盛时期更是大多数摊位都在做这生意。进到商场里面,经常发现别处冷冷清清,有光碟处则颇有人气,若不是有几处柜台上正开膛破肚地修电脑,竟要疑惑进了一处卖碟的大卖场。坐拥地利,那时候我买光盘真是方便到唾手可得,夸张点说,我对光碟差不多已是“左拥右抱”。

事实上我倒很少光顾,起先是因为专注于“听”,而电子一条街上常见的是影碟的身影。我对“看”并不是没兴趣,影碟出现之前,“看”外国电影的欲望多半是通过几家录像带出租店得到满足,还有就是看出国的人带回的从电视频道录下的片子。及至影碟品种渐多,我又多半是去几家圈子里口碑极好的碟屋。比如南京艺术学院后门附近那一家,小到简直像个窝棚,常是人满为患,出入的人看上去多半就像“搞艺术的”。据说店主就是南艺的毕业生,常常站在那儿高谈阔论,对碟片如数家珍,所说又远出于一碟一片的背景、花絮,我看让他将一部西方电影史讲下来也不成问题。马台街小巷里有一家叫“先锋”的,进的碟也确够先锋,有小津安二郎、大岛渚之类的片子,甚至《所多玛的一百二十天》那时候居然也有。要淘这些,在我楼下那一类的电子商城里,想也别想。

但是我还是经常逛,偶会发现伯格曼《芬妮与亚历山大》之类的,另外给小孩挑点卡通片、动物奇观之类的,还是不成问题。逛来逛去,发现除碟子之外,卖碟的过程也挺有趣。

我发现卖碟的对鞋盒子似乎情有独钟:卖碟的柜台上多摆放着几只鞋盒子,里面放着碟。起初也没什么分类,反正量也不算大,你就在鞋盒里一张张翻吧。后来有了分类,比如这只鞋盒里是卡通片,那两只鞋盒里是港片,另一只鞋盒里装着欧美片。也不知是不是因为鞋盒大小正合适。根本没有陈列这一说,那是自找麻烦:卖盗版碟这事若敲锣打鼓吆喝起来,未免太不识趣。

电子一条街卖碟的热闹并不限于电子城之内,甚至不好说那些摊位就一定构成主力,因为外面街上还游弋着不少流动小贩,以一人一摊位计,相加起来,数量绝对在商城内摊位之上。电子商城门口堪称集散地,进出的人常被追着问要不要某部新出的片子,特别是港片。他们的基本装备也是鞋盒,通常就一只,搁在身边自行车的书包架上;也有人端着徘徊,让我想起电影里从前卖卷烟的。浮桥有灯光夜市,我只在那里见过将碟一张张摊开在地上卖的,也不知是不是吃定了执法人员晚上不会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