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论善与性善

我所取的善的定义,是追求人的福利,也就是希腊人所说的“爱人”注106,而“人道”注107这个词(按它通常的用法)用来表达这意思太轻了一点。

我把善称为习惯,性善称为天性。它是心灵的所有品质中最强大和最高尚的,因为它是神性的表现:没有善,人就是种爱管闲事、好恶作剧、无耻可厌的生物,比害虫害鸟好不了多少。善符合神学上所说的美德“仁爱”,只会有错误,但不会过度。

对权力的过度欲望导致了天使的堕落,对知识的过度欲望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但在仁爱上没有过度,不管是人类还是天使,都不可能因它而遭受危险。

为善的倾向是深深地印刻在人的天性上面的,以至于如果不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就会表现在对其他生物的态度上。这一点在土耳其人身上就可以看到。这是个残忍的民族注108,对禽兽却很仁慈,会施食给狗和鸟类。据布斯贝切斯注109记述,君士坦丁堡的一个信基督教的男孩因恶作剧,堵住了一只长喙鸟的嘴,结果差点被人用石头砸死。

确实,在善和仁爱上是有可能犯错误的。意大利人有一句不太宽厚的谚语,说一个人“太善良了,以至于无善可言”注110。意大利的一个有学问的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注111则大胆地,几乎是直截了当地写道:“基督教信仰使善人成为残暴不公者的俎上鱼肉。”注112他这样说,是因为没有一种法律、教派、学说,像基督教那么推崇善。因此,为了避免行善的错误给基督教的名声带来的破坏和危险,最好了解一下如此卓越的一种习惯所可能犯的错误。

我们要努力利人,但不要为人们的面貌或一时的妄想所奴役,因为这只是软弱与过分的随和,会使一个诚实的心灵成为囚徒。也不要给伊索的公鸡注113一颗宝石,给它一粒麦子它会快乐和幸福很多。

上帝的榜样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训:“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注114但上帝并不平均地降给人财富,也不平均地分给人荣名和长处。普通的利益可以所有人均沾,但特殊的利益就只有挑选出来的少数人可以享有。

要当心的是,不要在画完像之后,把原型给毁了。神创造的我们对自己的爱就是原型;我们对邻人的爱只是画像。“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还要来跟从我。”注115但除非你要来跟随我,不要把所有的家产都变卖了。也就是说,除非你得到神召,有很少的财产,也能做出和有很多财产一样多的善事,不然的话,你卖光家产分给穷人,就是为了注满小溪而竭尽了泉流。

不仅仅存在着由健全理性指导的善的习惯,在有些人身上,甚至在人的天性里,还存在着向善的倾向。正如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存在着作恶的倾向。在有些人的天性中,有不愿别人得到福利的倾向。作恶的天性中较轻的,只是表现为乖戾、执拗、难相处、好跟人作对,等等。严重的则表现为嫉妒和真正的伤害。

这种人总是幸灾乐祸,总是落井下石,连给拉撒路舔疮的狗也不如。注116他们就像总是在伤口处嗡嗡叫的苍蝇;又像那些惯于带人到可以上吊的粗枝下的“恨世者”,但却不像泰门那样,在庭院里种一棵派这用场的树。注117

这样的性格是人性中的畸形,但却是做大政客最合适的材料;就像扭曲的木材适于制作注定要备受颠簸的船,却不适于用来建造岿然挺立的房屋。

善的品质和表现有许多。如果一个人对外乡人亲切有礼,这表明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心不是与别的陆地隔离开来的孤岛,而是一片连续的大陆。如果他对别人的苦痛怀有同情,这表明他的心就像是那种高贵的树,为了奉献香膏,必须自己受伤。注118

如果他轻易就原谅或宽恕对他的冒犯,这表明他的心已经超越了伤害,所以不可能受损。如果他对滴水之恩都心怀感激,这表明他看重的是人的心意,而不是金钱。但最重要的是,如果他有圣保罗的完美品德,为救自己的兄弟而愿受基督的诅咒,注119这表明他有不少的神性,与基督有契合之处。

注106 原文为Philanthropia。

注107 原文为英文humanity。

注108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土耳其人长年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处于战争之中,故被视为残酷。

注109 Busbechius,即Ogier Ghiselain de Busbecq(1522-1592),佛兰芒外交官与旅行家,曾长驻土耳其宫廷,其书信集出版于1589年,里面记录了许多土耳其人善待动物的逸事。

注110 原文为意大利文。

注111 即Niccolò Machiavell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外交官、政治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常被称为现代政治学之父。著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和《论李维》等书。

注112 此语见于马基雅维利《论李维》。

注113 培根在这里记忆有误,其实是菲德若斯(Gius Julius Phaedrus,生活于1世纪的罗马寓言家,并曾把伊索的寓言改写成拉丁韵文)的寓言中的公鸡。

注114 见《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第45节。

注115 见《圣经·新约·马可福音》第10章第21节。

注116 见《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16章第21节。

注117 可参见普鲁塔克《泰门传》,和莎士比亚所作的悲剧《雅典的泰门》第5幕第2场。

注118 指普林尼在《博物志》一书中写到的没药树,采药者割破树皮,使树脂流出,干燥结晶后即为没药。

注119 见《圣经·新约·罗马书》第9章第3节:“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