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前沿的20种思考
- 巴曙松主编
- 4244字
- 2021-08-04 16:48:45
如何理解金融周期
金字塔形货币体系
上文提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货币是不是中性的?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现在货币的形态和机制。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对现代货币体系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形容为金字塔结构(见图2-4)。
图2-4 货币金字塔
最顶层是本位币,也是最有货币性、最具流动性、最安全的货币形态。本位币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发行。
中间层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也就是人们在银行的存款。广义货币也很安全,流动性很高,随时都可以取出使用。所以,除了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以外,银行的存款也是货币。
最底层是非银行私人部门的货币,它在特定环境下可以作为支付手段,比如京东白条以及一些企业的票据贴现、转让等。但是由于没有银行的政府信用,更没有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政府信用,私人部门的信用度相对较低,货币性相对较低,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现在很多人问:比特币是不是货币,有没有一定的支付功能?答案是,比特币不是货币,但有一定的支付功能,不过局限于一个特别小的范围。
位于金字塔中间的广义货币,即商业银行存款部分,是现在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一部分,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存款作为主要的广义货币,为什么会过度扩张?本位币和银行存款这两种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有什么不同?这几年全世界货币都超发,但为什么没有产生高通货膨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是他这句话错了吗?直到最近美联储还在探索一个问题:为什么货币条件长时间宽松,通货膨胀没有上升?对于中国的CPI最新数据低于2%,有人提出疑问:现在的CPI能否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成本?这个问题当然可以探讨,但总体来看,货币快速增长没有带来恶性通货膨胀,却带来了房价的快速上升。
货币投放的两种渠道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提到货币的两种投放方式:一种是信贷投放,另一种是财政投放。如今大家习惯的投放方式是信贷投放,也就是银行贷款。银行对企业或个人放贷,贷款就成为你在银行的存款,你就可以用这些钱去支付。这是一种货币投放方式,也是过去的40年金融自由化时代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财政投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间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政府支出就是货币投放,政府税收就是货币回笼,财政赤字就是货币净投放。与之相对应,在银行信贷货币投放方式中,银行贷款就是货币投放,贷款还给银行就是货币回笼,每年新增贷款就是货币净投放。
在不同时期,两种货币投放渠道的重要性不同。在金融自由化时代,主要采取信贷投放货币;在金融受管制时代,主要方式为财政投放货币,当时的说法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这两种货币投放方式对经济的影响有何不同?大部分企业和个人从银行拿到贷款后进行投资。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新的资产,比如建新的高速公路、厂房和办公楼;另外一种方式是购买二手资产,比如买土地、房子和股票,甚至比特币。这两种投资方式的差异在于:新建资产拉动实体需求,比如投资建厂房、高速公路需要水泥和钢材,需要各种各样的原材料,拉动了需求。但这种投资的过度扩张会过度拉动需求,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如果买二手资产,那么将直接拉动现有资产的价格,而不是实体需求。所以信贷投放货币太多,不一定会导致需求太强、通货膨胀,也可能带来资产泡沫。
财政投放货币的影响则有所不同。政府一般不炒卖资产,政府的支出有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投资,这类支出会拉动实体需求;另一类是社会保障支出,这类支出的钱流入低收入家庭。因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很高,所以如果政府财政扩张投放货币太多,就可能拉动总体需求,导致物价上升和通货膨胀,而不大可能带来资产泡沫。
为什么现在货币超发带来的问题是资产泡沫,而不是通货膨胀?不是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结论错了,而是他讲这句话的时候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20世纪60年代,那时政府支出投放的货币带来的问题是实体总需求太强,通货膨胀;而现在是金融自由化时代,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信贷,与信贷相关联的是资产的买卖,所以带来的问题是资产泡沫。
实际上,信贷投放货币带来的不仅仅是资产泡沫,还可能增加金融风险。信贷投放货币太多,意味着企业和家庭部门的负债增加过多,等到债务不可持续时,债务违约就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与之相对比,你在政府工作,政府给你发工资;或者你的产品被政府采购了,政府付给你报酬;如果你是低收入群体,政府免费给你社会保障。这几种形式都意味着政府投放的货币到了我们手里,让我们的净资产增加,而不是使我们的负债增加。
所以,政府投放货币太多,不可能带来类似私人部门因债务问题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当然政府的债务可能会过多,但是政府可以印钞、收税,所以本币债不大可能违约。总之,如果政府的债务太多,带来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如果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太多,带来的问题大多是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
金融为什么过度扩张
在金融自由化时代,为什么我们缺少一种制约金融扩张的机制?
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信贷创造货币,所以要想知道金融为什么过度扩张,首先要从货币需求来理解。由于货币需求缺少弹性,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太多了。这与其他实体行业不一样,比如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汽车行业不可能持续过度扩张。但金融创造了货币,而货币是所有商品的购买力,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太多,货币需求是无限的。
既然货币需求不受制约,那么货币供给也不受制约吗?汽车行业产出太多,产品可能卖不掉,过度扩张就带来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利润下降,行业就要减少供给。金融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金融的产出是资金,资金多了,利率下降,也就是资金的价格下降。按道理,价格下降似乎应该减少产出,但金融行业很注重资产负债表,利率下降,资产价格上升了,净资产改善了,资产负债表反而更健康。于是,金融机构就更有能力、更有信心,也更有意愿扩张信贷。
金融机构的人都不理性吗?难道不知道金融的过度扩张最终会带来问题吗?其实个体都是理性的,个体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是理性的,因为它要评估风险。信贷过度扩张和房地产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房地产是信贷的抵押品。因为银行不知道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所以需要抵押品。而生命周期长的东西是最好的抵押品。用一辆高档车做抵押贷款,银行只给三四年的期限贷款,因为再好的车几年后折旧了也可能不值钱。但是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它永远存在且用途广泛,所以土地是最好的抵押品。
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机制:房地产是抵押品,信贷发多了,房地产价格上升;房地产价格上涨了,抵押品价格上升;抵押品价格上升,银行就更有能力、更愿意发放更多的贷款;而更多贷款进一步促进房价上涨,最终导致信贷过度扩张。在过去的40多年中,全球金融自由化的经验表明,没有哪个国家信贷的过度扩张不是和房地产泡沫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房地产泡沫,就没有信贷过度扩张;没有信贷过度扩张,也就没有房地产泡沫。这是我们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没有政府政策的干预和调控吗?实际上,政府对金融体系提供的显性担保和隐性担保,导致金融体系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同时与之对应的监管往往不到位。
土地的金融属性
金融周期与土地的金融属性极其相关。除了作为信贷抵押品,土地的金融属性还有其他方面的体现,比如地价对利率波动敏感。资产价格与利率波动的敏感性和资产回报期限相关,回报期限越长,把未来现金流通过利率折现成的一次性价格对利率波动就越敏感。因为土地的回报期限长,所以地价对利率波动敏感。
正是因为回报期限长,很少有人能够靠自己的资金买得起土地、买得起房子,所以房地产交易几乎都要靠外部融资。土地还有一个金融属性是我国特有的:土地出让金是房产税的资本化。中国房价高涨和土地的金融属性有关,也和税收制度有关。我们没有房产税,没有持有环节的税,但是有一次性交易的土地出让金。从金融角度来讲,这两个税收带来不同效果。假设政府不征收土地出让金,而是在未来70年通过房产税收回来这部分钱,那么很多年轻人就都能买得起房子了,因为将一次性土地出让金折算到未来70年,那么每个月只需要交几千元房产税。如果政府征收一次性土地出让金,大部分人就买不起房了,必须靠外部融资。所以,如果把土地出让金看作一种税,它加大了土地的金融属性,也加大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这也是中国现存的问题。
金融的顺周期性驱动经济中周期波动
综上所述,金融周期就是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相互促进所带来的顺周期性,繁荣的时候越来越繁荣,自我强化;一旦拐点发生,就开始朝另一个方向调整,越来越下滑。和经济周期相比,金融周期的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普遍持续15~20年,而一个经济周期只有几年时间。所以,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可能包含几个经济周期。金融的顺周期性导致的结果是一旦拐点发生,经济就会受到巨大冲击。
我们根据房地产价格和信贷估算了美国金融周期(见图2-5),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有两次完整的金融周期,最近一次顶部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过几年的调整,美国现在处于新的金融周期的上升阶段,经过去杠杆、房价下跌以后,这几年美国房价又在上涨,信贷有所扩张。上一轮金融周期顶部是在1989年和1990年的“储贷危机”(Savings and Loan Crisis),那次危机也和房地产有关系。
图2-5 美国金融周期(1970—2015年)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CEIC经济数据库,Wind金融终端,光大证券研究所。
接下来看日本近几十年内的金融周期(见图2-6),1990年和1991年是日本一次大的金融周期顶部,也和当时的房地产泡沫有关。此后,这次金融周期的下半场调整经历了15年,日本历次金融周期下半场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而美国历次下半场调整时长大概是5年。因为美国实行市场化调整,市场出清的程度比较高;而日本市场出清比较慢,银行坏账并非通过危机爆发来化解,所以化解时间比较长。
图2-6 日本金融周期(1970—2015年)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CEIC经济数据库,Wind金融终端,光大证券研究所。
我们也估算了中国的金融周期(见图2-7),因为中国的商品房改革从1998年才开始,银行改革也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才是中国的第一个金融周期。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金融周期的顶部,似乎拐点已经发生了,这与2017年加强金融监管和广义信贷紧缩有关。虽然房价没有调整,但是信贷已经在调整了。
图2-7 中国与美国、欧元区的金融周期对比(1997年3月至2018年3月)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CEIC经济数据库,Wind金融终端,光大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