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策略

——在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年会上的发言

蔡可

尊敬的成所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非常高兴在这里举行全国名师工作发展报告的首发。工作室计划发起人之一的刘立峰老师希望我把这个报告的主体内容讲一下,但是考虑到这个报告的主体内容中主要的文字大家都能看得到,而且这两年我们做的报告主要偏向于名师工作室现状、背景、意义与方向,都是比较上位的研究。而我知道今天在座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或者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面临着一些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具体问题。所以,我跟刘老师商量了下,准备稍微调整一下报告内容。我主要讲一下这两年名师工作室所涉及到的研究策略,具体到每一个主持人应该怎么做,要抓住五点:第一是需求的分析与主题的设计,第二是聚焦核心的问题,第三是资源的开发,第四是活动的设计,最后是我们怎么去衡量工作室的发展,怎么去做出评价。

第一,我们要注意需求的分析与主题的设计。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观念是,我们是在通过名师工作室来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进而引领全员做我们自己的事。我们不是通过名师工作室分出三六九等,不是要培养一些贵族,也不是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我们现在很多工作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有冲突,很多是来自观念上的问题。比如培训问题,以往培训往往是完成上级任务,但如果在做自己的事的观念引领下,我们其实是在通过培训完成培训重心下移,形成一个发展。我们的培训,我们的校本研究,不是说请专家来做一个报告就完了,应该要立足学校,以学校为出发点,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再来看我们的远程培训,现在国家教师远程培训每年经费很多,但我们很多老师总感觉疲于奔命。为什么呢?远程教育本质应该是为教师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技术支持、专业支持。如果把这个观念转化,我们对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就要明确定位。

第二,我们要注意聚焦核心的问题。采用问题导向式研究,所谓做自己的事,就是解决我们日常工作中自己的问题。这个聚焦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来源于哪?我认为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经常会困惑的一些问题,有些是琐碎的、临时的。把常常出现的困惑,做一些阐释。所以我们还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中的难点和重点研究课程标准。我也了解到,在培训过程中,一线老师不太会提问题。怎么去提一个问题,这里面这有个技巧。我建议可以用一些比较明确的指引词,比如说什么样,为什么,有哪些,如何,怎样等明确设问方式。这样问题可以变得聚焦。当然,进行到一定时期要梳理、归类、整理问题,形成小课题研究,让小课题研究来深化我们的工作。具体到名师工作室,我想在一个学期,我们还可以划分一些主题阶段,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主题,设置上下两学期的分主题。在分主题下,继续分解出若干具体体现出我们名师室专业引领的递进性、针对性、有效性、引领性问题。根据我们所选的主题,我们要研讨应该抛出什么样的讨论问题和案例,如何引导我们学员去参与学习。教育部国培第一次的工作室研修计划中,上海一个工作坊研究的是初中文言文整体教学的核心问题,分解成上下两学期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初中文言文选材时段和体裁、初中文言文知识分布、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指向,如何界定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怎样把握上海初中文言文中教材的体系,围绕这个大题分解一系列的小题,一到两周解决一个小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编写的校本文言文课程教材,这就是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

第三,我们要注意资源开发的问题。一线比较忽略这个问题。我们工作室需要围绕研修的目标和问题,提供更充分的资源,引导成员共同来学习。那么,资源来源包括三方面,第一,寻找外部资源;第二,我们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自己积累的资源;第三,更重要的是研修过程中,面向我们的全体工作室成员形成的、生成的更充分、深层的资源。光说资源开发,资源学习,它似乎还是一个静态过程。我们还要考虑到怎么把资源变成动态的资源。一个好的工作室团队,应该能调动我们的成员去产生优质资源,对工作室成员生成的好的资源去筛选,完成点评归类,完成资源的积累,促进我们成员去应用这些生成资源。我想工作室生成资源建设的能力,就是地方高质量教学的体现,而且这生成性资源筛选过程其实也是提升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过程。也就是说资源其实是动态生成的过程,绝不是说资源开发就是准备一套看起来非常精良的教科书式的资源,放在那让大家去学习,要把资源生成的过程、优秀资源的收集过程,转变成经验的发现、提炼、传播、示范过程,这个生成性资源建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那么生成性资源建设其实也有一些技巧。比如说我们如何去确定一个优质的好的资源背后的问题。这个资源建设其实可以选择,可以是正反面选,注意不要伤害老师的自尊心,对有问题的案例要进行分析、筛选,把正面的说出来,更多的是把似是而非的非的那一面阐述清楚。资源建设要有共建意识,即如何带动工作室成员共同去建设。资源形式也要多样,文本的、课件式的、音频的都可以。生成性资源建设,什么是好的资源,什么是有问题的资源,本身就是一个教研的开启过程。我们可以用任务导向、成果导向的方式,让教师的学习行为能够真正发生。我们筛选出优质资源,就会激活老师,调动一线老师的积极性。

第四,我们要注意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成长不是靠听课完成的,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是实践,必须引入到真实的情境,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我们需要多样化的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最终提升能力。比如说听评课需要更深入,教学研究,自我反思。如果有了生成性资源,资源的点评筛选;有了网络,用网络进行互动性学习、互动评价,也是可行的活动方式,引领我们的成员进入教学实践。所以我们要确定一个可操作的活动,分出明确阶段,确定各阶段成果状态,最终引导成员形成最终的成果。

最后,我们要注意如何评价。在评价设计方面目的是什么,它不是为了打板子,不是为分出三六九等。当然,现在有一些地方用星级评价,我认为这也是没有问题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工作室的发展。第一,评价就是发展量规。我们评价的指标就是工作室工作的方向。我们也曾经做过工作室发展的评价指标,也设计过体系,比如发展规划。第二,队伍建设,是工作室很重要的内容。工作室不是培养一个人,工作室最终是引领全员,它需要建立起梯度。第三,课程教学。

我们做工作室,最终是为了改善我们的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围绕教学过程、教研制度、知识管理、特色建设这些一级指标,可以往下分解若干二级指标。例如说教研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二级指标。有常规的教学制度,有不断创新的教研方式,然后在教研室工作过程中关注生成,有教材研究和聚焦课堂分析,具体内容能够围绕成员和学科所欠缺的问题,承担课题的研究,选择适当的方式,结合日常的问题。公开课论文,承担教研任务,形成学科成长档案库,提交教案、考卷,这些都可以运用网络平台,相互诊断,提炼出来。把每个一级指标分解成二级指标。评价最终要走向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生成性评价。而生成性评价,就是要看我们名师工作室在实践中形成什么样的实践。我们工作室最终目标,要从传统封闭式的,所谓“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规定的动作”这“三规”,走向开放研修,指向在岗的专业发展轨道,最终形成一个大家相互帮助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