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老恒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黄作阵 祝世峰 田海萍 黄新月译注
- 3649字
- 2021-06-11 16:51:31
盥洗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老年人洗头、洗脸、洗澡三个方面的要点。
头发应该多梳,不应该多洗。这一点似乎古今有所不同,古人头发较长,而且洗浴条件不是很好,清洗不当就会引起感冒、头痛等问题。现代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洗头变得非常方便,大大减少了感冒、头痛的几率,所以应保持头发清洁。另外,据资料记载,每天用40%的醋水溶液,加热后洗头可防治脱发、头屑过多等问题。
脸部清洗也一样,一天中晨起、饭后、午睡后、黄昏后可以多次洗脸,洗脸应当用热水,以行头面部气血,即使夏天也不能用凉水。洗脸的同时可以对头面部进行环形按摩,以鼻中线附近为起点,向面部两侧后上方按摩,再由眉棱骨向发际由下向上的方向做按摩。
本篇对洗澡的论述颇为详尽,作者认为洗澡会令毛孔开发,耗动真气,老年人不应当经常洗澡,饥饿时腹虚,亦不可洗澡耗气,更不能用辛香性质的药物煎汤洗澡。浴水不可过热,浴时注意避风,浴后一定要赶紧穿衣,可以浴后再用热水洗脸,宣畅头面部气血,过后进一些热食,稍作休息。
盥①,洗手也。洗发曰沐,洗面曰②,洗身曰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③,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④。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后、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曰⑤:“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
【注释】
①盥(ɡuàn):洗手。
②(huì):洗脸。
③栉(zhì):梳理头发。
④头风:中医学病名。指头痛。或指头疮、发脱之类。
⑤《太素经》:全名《太上老君太素经》。作者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以及恬淡虚无的人生观。
【译文】
盥,是洗手的意思。洗头发叫沐,洗脸叫,洗身体叫浴,通称为洗。养生家说:头发应该多梳,不应该多洗。迎着风洗头发,恐怕要患头风病。到了年老头发稀疏,似乎可以不用再洗头发。早晨起床后先洗脸,吃饭后、午睡后、黄昏后,都应该养成洗脸的习惯。颜面是五脏的光华,频繁洗脸是为了使面色光泽美丽。《太素经》说:“手宜常在面。”说的是两手频频摩擦脸面。这两者意思相同。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①,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②:“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③,足垢燂汤请洗④。”燂,温也;潘,淅米汁也⑤,即俗所谓米泔水。
【注释】
①移时:一会儿。
②《内则》:《礼记》篇名。记载家庭主要遵循的礼仪规矩,以及有关饮食制度、养老礼则及一些曾子论孝的文字。
③燂(xún):烧热。潘:淘米汁。
④汤:热水。
⑤淅米:淘米。
【译文】
冬天手发冷,用热水洗手,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温暖,胜过烤火。《礼记·玉藻》说:“每天洗五次手。”大概是说洗手不嫌频繁。又《礼记·内则》说:“每三天准备一次沐浴,其间脸上有污垢就烧淘米汁侍奉洗脸,脚上有污垢就烧热水侍奉洗脚。”燂,温的意思;潘,淘米水的意思,即通常所说的米泔水。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粱①。”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
【注释】
①稷:粟,小米。粱:即粟中的优良品种。
【译文】
洗脸水不怕过热,热才能通行血气,冷则使血气凝滞,使人脸上没有光泽。夏天井水阴凉寒冷,用来洗手也恐怕会使手颤抖,因为水寒透骨。《礼记·玉藻》说:“洗头发用稷,洗脸用粱。”注:沐稷,用淘洗稷的水洗头发;粱,用淘洗粱的水洗脸,这些都是泔水。泔水能去除污垢,所以用它。能去除污垢的东西很多,古人之所以用这两样,是因为它们能去除污垢而又含有水谷精气,自然比其他东西要好。
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①。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
【注释】
①少顷:一会儿。
【译文】
洗澡一定会使毛孔张开,遍及整个身体,如果经常使毛孔张开,就会令人耗散真气。谚语说:“多梳头,少洗浴。”盛夏时也应该间隔三四天,才可以洗浴。洗澡后人体阳气上腾,一定要洗脸,以宣通头面的气机,吃一些东西,休息一会儿后再起床。洗澡的时候容易感受风邪,一定要在密闭的房间里才好。
《记·内则》云:“五日则燂汤请浴。”盖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燂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云笈七签》曰:“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
【译文】
《礼记·内则》说:“间隔五天就可以烧水洗澡。”因为洗澡水不可以太热,温凉要适合自己的身体,所以必须用温水。如果洗澡时间长,洗澡水变冷了,可以另外准备一个大壶贮备热水,放在浴盆旁边,慢慢添加,使全身感到畅快就可以了。《云笈七签》说:“夜晚睡觉时,经常用两手搓摩自己身体,叫做干浴。”
《四时调摄论》曰①:“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气耳。又曰:“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纵无确效,犹为无损。至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属,大能发汗,乏人精血。或因下体无汗,用以洗足。
【注释】
①《四时调摄论》:明吴球著。吴球,字茭山。括苍(今属浙江)人。曾为御医,善用附子,人称“吴附子”。曾著《诸证辨疑》,或称《诸证辨疑录》。又有《用药玄机》《活人心统》等。
【译文】
《四时调摄论》说:“饥饿时不能洗澡。”意思是腹内空虚时不能再耗损元气。又说:“枸杞煎汤洗澡,可以让人不病不老。”就算没有实在的效果,也不会有什么损伤。至于五枝汤,用桃仁、柳枝之类的东西煎汤洗澡,发汗很厉害,使人的精血耗损。因为下身没有汗,可以用这些汤药来洗脚。
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
【译文】
春天和秋天不是洗澡的好时节,如果喜爱清洁,一定要准备洗澡,可以在密闭的屋子里,用大瓷缸盛一半的水,用帐笼罩在上面,然后洗浴。洗完后赶快把衣服穿上,而且多穿衣服保暖,如果稍微感觉冷,恐怕就有感冒的危险。
浴后当风,腠理开①,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②。”狂士不过借以言志,暮春非浴之时,况复当风耶!
【注释】
①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yú):语出《论语·先进》。在沂河沐浴,在舞雩台吹风。沂,沂河。东汉郑玄注:“沂水出沂山,在鲁城南,雩坛在其上。”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
【译文】
洗澡之后迎着风,腠理打开,容易感受风邪。感染后马上就发病的,病邪仅在皮毛,就表现为发热恶寒;如果长久不愈,邪气入里,祸患就很大。所以,风邪本来就应该避开,洗澡之后尤其应该避免。《论语》中说:“在沂水里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这只不过是勇于进取之士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抱负而已,暮春不是洗浴的时候,更何况还迎着风呢!
《清录》载香水洗身诸方①,香能利窍,疏泄元气。但浴犹虑开发毛孔,复以香水开发之,可乎?愚按:《记》言沐稷粱,不以稷与粱洗身者,盖贵五谷之意。凡上品诸香,为造化之精气酝酿而成,似亦不当亵用。藏器云②:“樟木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③。”按:樟辛烈香窜,尤不可无故取浴。
【注释】
①《清录》:本书《引用书目》谓勿斋撰。宋代有杨至质,字休文,号勿斋。约1247年前后在世。著有《勿斋先生文集》二卷。是否此人,待考。
②藏器:指陈藏器,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大医药学家。著《本草拾遗》十卷,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十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③疥癣: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非常刺痒,由疥虫寄生而引起。风痒:中医病名。多由卫虚风邪侵入,皮肤郁热生风作痒所致。
【译文】
《清录》中记载有用辛香药物烧汤浸水洗身的一些方药,辛香的味道可以使窍道通利,疏泄元气。但是仅洗浴都怕开发毛孔,如果再用香水使毛孔开发,这样可以吗?我认为:《礼记》中所说洗头用稷,洗脸用粱,而不用稷和粱洗身的原因,是以五谷为贵的意思。凡是上品辛香之药,是大自然的精气酝酿而成,似乎也不应该滥用。陈藏器《本草拾遗》说:“樟木煎汤外洗,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疥癣、风痒。”按:樟木性味辛烈香窜,尤其不可以无缘无故地用来洗澡。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
【译文】
有用砖筑的浴室,用铁锅盛水,洗浴的时候坐在锅里,火在下面烧,可以根据感觉调节温度,不能说不够方便舒适。但曾经听说有人入浴后,锅被坐破,于是坠落到锅底,水和火一起烫伤身体。唉!值得借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