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推拿手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推拿的基础理论

一、气血学说

气血是身体各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各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都来源于食物精华,是一个互相转化、协调共济的整体。它们的生成、输布、转化和代谢,也是水谷精华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这不仅与各器官功能有关,还与经络有关。

(一)气

气是古人对物质构成及运动的最原始的理解,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根本物质。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在中医学生理知识方面,常常涉及的有肺气、心气、脾气、肾气以及肺所主的呼吸之气(清气)、脾运化的水谷精气和肾所纳藏的先天之精气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1.气的含义 气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①指体内存在或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等,是构成形体、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肝气、脾气、经络之气等。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因此,也可以说气是指体内某些精微物质及其包含着的能量。它充盈于全身上下、脏腑内外,推动着一切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2.气的分类和生成 根据气分布的部位、来源及功能不同,可将人体内“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4类。

(1)元气:元气来源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它是人体内最原始、最重要的一种气。所谓“原始”是禀受父母之精封藏于肾,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精微物质和动力。

(2)宗气:宗气是肺所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气两者结合,聚于胸中“气海”(膻中)。宗气的生理作用有二:①促进协调肺的呼吸运动;②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使肢体温暖,活动有力。

(3)营气:营,有营养、经营两个意思。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是水谷精气中的精纯部分。

(4)卫气:卫,有保卫、护卫之意。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但开发于上焦,由肺的宣发而敷布于全身。卫气的性质彪悍滑疾。卫气充足,人体皮肤腠理致密,皮肤温柔润泽。如果卫气虚,则腠理疏松,表不固,抵抗力就低下,而易患感冒,出现自汗、恶风等。

3.气的功能 气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等多方面。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推动作用:表现在可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推动血液的正常循行、津液的正常输布等。

(2)温煦作用:气性温厚,有温养肌体的作用,它可使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保证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气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入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气的防御作用。②外邪侵入人体,气又有与病邪抗争,驱邪外出,恢复健康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摄,即控制之意。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的控制能力,可表现在对血液、汗液、尿液及精液的控制。另外,气的固摄作用还表现在对腹内某些内脏位置的固定上。

(5)气化作用:气化学说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应用极为广泛。气化可理解为物质或能量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脏腑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某种物质在体内通过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或多种新物质,被机体吸收利用或排泄,这一系列的功能活动都可称为气化作用。

(二)血

血是流动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血液由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是营气与津液相结合,经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

1.血的生成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

2.血的功能 血液运行于血脉之中,营运周身,内注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血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两方面。①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濡养作用;②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根源于血,故有“神为血气之性”的说法。所以一旦血虚,就可出现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宁的病症;而血热也可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3.血的运行 血液供应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需要,流布全身,周流不息,运行不休。血液的正常运行虽由心脏所主,但实际上它是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组织密切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在生成、作用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共同之处是:它们的生成都需要以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不同之处是:气有推动、温煦的作用,属阳;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属阴。在两者的关系上,气为动力,血为基础。

1.气能生血 精是生化血液的物质基础,而促使精化为血液的是气,气是化生血液的动力,故有“气能生血”之说。气足则生化血液的功能就旺盛,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就减弱。所以,气虚常常引起血虚,形成气血两虚。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当然也有肺气敷布和肝气的疏泄。因此,气机发生障碍,无论是气虚还是气滞,都可使血行不利而至瘀血,即所谓“气滞血瘀”。

3.气能摄血 气有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如果气虚不能控制血液,则往往出现各种出血病症,称为“气不摄血”。

4.血为气母 气存在于血中,血是气的依附体。同时,气的化生,也是以血为物质基础的,即所谓“血为气母”“气行血”“血载气”。

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推拿疗法针对病位讲究点、线、面结合运用,点即指相应腧穴,线指相应经络,而面便指相应的经筋及皮部。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功能活动的作用。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织,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等。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相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人体的经络和腧穴是密切相连的,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互联系,使腧穴、经络、脏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人体的脏腑发生病理改变时,在人体的相应腧穴上就会有一定的反应;同样,通过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的腧穴,使其信息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就可以改变脏腑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作用。推拿临床证明:当患者在接受推拿治疗时,不同的推拿手法在一定的穴位进行治疗常会使患者出现一些酸、胀、麻、痛、蚁行或流水等不同的感觉沿经络进行传导。

(一)经脉

十二经脉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十二经脉隶属于十二脏腑,结合其在手足循行时内外、前中后位置的不同,根据阴阳学说予以命名。手三阴(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手三阳(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足三阴(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足三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交接流注:十二经脉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系统,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流注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中常用的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与督脉有联系,故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六阴经均与任脉有联系,故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的作用。

在推拿手法养生中,可以依据经络的循行进行辨证,多用按诊法。按诊法,即用拇指指腹沿经络路线轻轻滑动,或用拇指、食指轻轻捏拿,或用拇指指腹稍重按压揉动,以探索经络上的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松弛、温度变化等)。探索时用力要均匀,并注意左右对比。

(二)经筋

经筋是正经的附属部分,是正经经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接受十二正经经气的濡养和调节。各经所属的经筋都是由多段连接而成,每段各有起止点,称为起、节、布、散。起、节点多为关节的肌肉和肌腱附着处。十二经筋在人体中的位置,基本上是按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分布的,只有少数分支不同于经脉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如下。

1.约束骨骼,司关节运动 经筋多附着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连缀肢体、司关节运动的功能。每一关节都有两种刚柔不同但彼此协调的拮抗经筋。在正常情况下,经筋刚柔相济,肢体俯仰屈伸、外旋内旋、外展内收等运动灵活自如,矫健敏捷。经筋有病则运动失常而出现相应病候。

2.保护内脏和组织器官 经筋满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还严密覆盖保护内脏,犹如墙壁一般,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腧穴

俞通腧,具有转输和输注的意思。穴又称穴位,具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凡是有一定名称和一定部位,按照十四经排列的腧穴称为经穴;没有列入十四经,而从实践中逐渐发现的经验穴,称为经外奇穴;无一定名称和位置,是以压痛点而定的称为阿是穴。

穴的治疗作用不只限于局部或浅表,常可治疗邻近、远端或体内的疾病。选穴和配合可依据腧穴的主治和所属经络而采用邻近、远端、前后、上下、左右等方法。

常用腧穴(位置、主治、手法)见表3-1~表3-14,图3-1~图3-14。

表3-1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图3-1 手太阴肺经

表3-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用腧穴

表3-3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续表)

图3-2 手阳明大肠经

图3-3 足阳明胃经

表3-4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图3-4 足太阴脾经

表3-5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表3-6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图3-5 手少阴心经

图3-6 手太阳小肠经

表3-7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续表)

图3-7 足太阳膀胱经

表3-8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表3-9 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图3-8 足少阴肾经

表3-10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图3-9 手厥阴心包经

图3-10 手少阳三焦经

表3-11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表3-12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图3-11 足少阳胆经

图3-12 足厥阴肝经

表3-13 任脉常用腧穴

图3-13 任脉

表3-14 督脉常用腧穴

图3-14 督脉

三、推拿与气血经络的关系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黄帝内经》中按摩推拿为:“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黏滞性减低,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