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

中国韵书,通转杂糅,多未能惬人意。盖自齐梁以前,四声且未成立,韵书更无论矣。即后来之作韵书者,率以古人诗歌为依据,于无标准之中求标准,此法允为最善,杜、韩即其宗匠矣。然而中国文字,衍形而不衍声,至使方言不统一,随地异殊,适于此者未必合于彼,此乃根本之困难问题。即如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韵》,词曲家所奉为圭臬者矣。然而中州音不协于江南者殊多,斯亦无可如何之事矣。岂唯周作?诸家莫不皆然。其间最武断而最支离者莫若时本韵书,如清之《佩文诗韵》等类。彼之通转,率祖述宋吴《韵补》、明杨慎《转注》而参以臆断,前后龃龉,几不能自完其说。他勿具论,即以开合音言之,已是误人不浅,列举其错谬如下:

凡此皆昧于发音六义之原理,逞其臆断,误己误人。如“真”“删”“先”“轸”“震”“质”皆抵腭发音,“侵”“覃”“咸”“盐”“寝”“沁”“缉”则皆闭口音,闭口如何能与抵腭通?又“宥”乃敛唇音,而“沁”则为闭口音,闭口如何能与敛唇通?至于“艳”“陷”“勘”“感”皆闭口音,而“霰”“谏”“翰”“铣”则为抵腭音,抵腭如何能与闭口通?“支”乃展辅音,而“佳”则为半抵腭,若严格亦不可通。举其大略,已足惊奇。以此而侈言“通转”,不知如何能“通”,如何能“转”也。

时本韵书已如此,即如嘉道间戈顺卿载之《词林正韵》,王半塘等尊之为最晚出而最精审之韵书,前无古人,为填词家之金科玉律者矣。参观四印斋本《词林正韵》王氏跋。全书分为十九部门,计平韵十四部,而上去隶之。入声五部。所收共一万三千十四字,谓皆取则于古名家词,参酌而审定之,尽去其弊(参观原书《发凡》)。然第十四部平声之“覃”而附以“凡”,上声之“感”而附以“范”,去声之“勘”而附以“梵”,是抵腭杂于闭口矣。又第十七部入声之“质”而附以“缉”,第十八部入声之“勿”而附以“叶”“帖”,则又闭口杂于抵腭矣。又第十九部入声之“合”而附以“乏”,则又以抵腭杂于闭口矣。凡此诸端,不无微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