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阶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理念的提出

面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特别是首都高职学生分数离散度高、个性差异明显等情况,如何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最大痛点。

痛点一:人才“供与需”的矛盾。随着首都产业升级和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的变革,我校的人才供给与产业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同时,调研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双创教育有较大的需求,追求个性与自我价值的愿望较为强烈。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人才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不能满足学生对双创能力提升的需求。

痛点二:能力“强与弱”的矛盾。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综合素质较低、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差。但是,他们个性鲜明、头脑灵活、情商高,其感悟能力、动手能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都很强,有一部分学生不乏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素质和能力上发展不平衡、不全面,表现出突出的“强与弱”的矛盾。如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这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又一痛点。

痛点三:师生“教与学”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抱怨学生不好教,辅导员抱怨学生不好管,教育者享受不到为师之乐;另一方面是学生抱怨课堂没意思,老师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享受不到学习之乐。教学相抵现象日益突出。

为解决上述难题,我校基于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人人是胜者”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校规划、工作部署、科研立项、教学研讨会等途径广泛渗透,形成共识,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教师带着高职学生人人都能出彩的信念,像“星探”一样发现每位学生的优长,并探索扬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经过十余年创新实践,颠覆了教师对高职学生的原始认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通往创新创业的“星光大道”,点亮了每位学生的“心灯”,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体验进步、实现价值、获得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创业人才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读书读得好的学生;读书读得好的学生善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取得好成绩,并不一定比读书读得不好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他们受“好成绩”的激励,多数人缺乏改变现状、另辟蹊径创新创业的动力。

(二)体系的构建

1.路径初探

2005—2008年,源于财经商贸类职业岗位任务的复杂性、丰富性、差异性、随机性、多变性等特点,企业对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创业精神有着较高要求。基于此,我校2005年建立了实训中心,开设《小公司创办》《模拟公司经营训练》全校必修课,和《创新能力》等选修课;举办了“财贸杯”创业计划大赛;依托北京市财经类教师培训基地培养创新创业师资;创办“商业一条街”,营造真实实践环境;设置财贸素养教育“创新”板块,不断探索提高全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路径。

2.体系构建

2009—2012年,基于对首都高职生源特点的分析,我校提出了“人人是胜者”的职业教育理念,推行“扬长教育”模式,教研、科研双管齐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2009年,推行以“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为特质的“上班式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程;2012年开展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的“研学结合”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理论课程。同期,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出台了双创教育方案,初步构建了全覆盖播种、个性化栽培、精准化扶植的“三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应用完善

2013—2017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注入“三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创新课程、财贸素养课程“三融合”,强化双创意识培养,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针对不同爱好与优长的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双创竞赛、社团活动“三平台”,强化双创能力训练,培育创新创业的“苗子”;针对有竞争优势的优质项目,通过物质支持、导师帮扶、公共服务“三支撑”,重点孵化,结下创新创业的“果子”,从而实现学生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