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选择金本位?

2.1 关于金本位机制的主要理论假设

在1914年之前,金本位制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固定汇率机制。因为这一机制极大地减少了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在这一时期,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在金本位机制下运行。各国都维持黄金储备,并且本国货币可以兑换一定数量的黄金。通过金本位,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维持固定汇率机制,因为这一国际化的金本位防止汇率出现大而持久的变化。(2)正因为此,很多国家之所以选择金本位制度是出于扩大国家贸易的考虑。关于为什么有些国家会选择金本位制度的经济学解释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假设。一种是“好管家理论假设”(Good-Housekeeping Hypothesis)(Bordo and Kydland, 1995;Bordo and Rockoff, 1996;Martin-Acena, 1993;Sussman and Yafeh, 2000;Obstfeld and Taylor, 2003),这一假设认为,由于黄金具有较为便利的可兑换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以促使政府实施较为一致性的政策及规则,保持金本位制度可以表明政府在财政上不会弄虚作假。承诺通货对黄金的比价保持固定可以看作一种重复博弈的机制,因为这有助于解决国际借款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Bordo and Kydland, 1995;Bordo and Rockoff, 1996)。从“好管家理论假设”来看,因为保持金本位制度意味着更低的借款成本,所以很多国家倾向于坚持国内通货对黄金的比价保持固定。除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比如在战争爆发后),在征得广泛的同意后,国家可能延迟通货对黄金的可兑换。结果是,基于“好管家理论假设”的研究通常会对保持金本位期间国家债券的利息率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比如Bordo和Rockoff(1996)、Martin-Acena(1993)、Sussman和Yafeh(2000)、Obstfeld和Taylor(2003)等的研究结果倾向于表明保持金本位有助于削减借款成本。

不过同时,Ferguson和Schularick(2006)发现,很少有证据可以表明资本市场可以从保持金本位制度中获益,但是,一旦成为英帝国的成员,确实可以有助于减少借款成本。Ferguson和Schularick(2006)把这一现象称为国际借款的“英帝国效应”。而且,Clemens和Williamson(2004)的研究与Bordo和Rockoff(1996)等针对政府债券利息率的研究不同,Clemens和Williamson(2004)讨论了资本流动,这两位作者研究发现,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在于教育、自然资源的多寡以及人口因素,金本位机制在决定国际资本流动上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而Flandreau、LeCachuex和Zumer(1998)则认为,欧洲国家之所以保持金本位制度是出于主权债务的考虑(较低的借款成本),但是,保持金本位本身对政府发行的票据收益率却具有负面影响。从欧洲国家金本位的历史来看,是否坚持金本位制度取决于各国潜在的价格趋势。1895年之前的通货紧缩导致政府债务负担上升,从而迫使一些国家脱离金本位机制。金矿的发现又使得通货紧缩转变为通货膨胀,实际利率的下降、债务的缓慢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又推动绝大多数国家恢复到金本位制度。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欧洲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Mitchener和Weidenmier(2009)比较了处在金本位制度下以及脱离金本位机制下一国内部债权的收益率差别,他们认为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家保持金本位制度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从这两种较为主要的关于金本位机制的理论解释来说,尽管保持金本位机制可以作为政府的关于其货币政策具有持续性的有效承诺,进而有利于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承受较少的借款成本,然而,近来的很多关于金本位机制历史演变的实证研究也同时发现,保持金本位机制有利于一国削减借款成本的作用并不显著。那么,为什么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不断有国家加入国际性的金本位机制呢?从纯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很多国家纷纷将国内通货盯住黄金的价格便于其参与国家贸易(规避白银价格贬值、节省国际交易中的交易成本等)。与此同时,政治在国家采用金本位制度以及全球化金本位机制的出现方面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2.2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加入国际金本位机制?

从1870年到1880年,世界货币体系出现了巨大变化。在1880年之前,既有国家采用金本位制度(比如英国、土耳其、葡萄牙、巴西和澳大利亚),又有国家采用银本位(比如德国、奥地利、荷兰、墨西哥、瑞典和挪威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亚洲国家),还有些国家采用被称为“复本位制度的金银双本位”(比如法国、美国、瑞士、意大利和比利时等)。不过,到1880年,绝大多数未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工业国家都转向金本位制度(Flandreau, 1996)。Flandreau(1996)就这一时期为什么金本位制度会被广泛采纳的四种解释进行了总结。第一种也是占主要地位的观点认为,因为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白银产量的上升使得白银价格出现下降,这就迫使那些采用银本位的国家以及采用金银复本位的国家被迫放弃国内通货盯住白银的做法。类似地第二种观点指出,德国去白银化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了白银产量上升对银本位制度产生的冲击。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就转向金本位制度,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白银价格进一步贬值,结果引发别的国家争相脱离银本位制度,从而使得白银价格进一步贬值。第三种观点可以被称为技术化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微观激励在从银本位(或者金银复本位)转向金本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相比黄金,白银的体积更为庞大,从而使得在国际支付中携带白银更不便利并且成本高昂。最后一种观点则是与政治经济学有关,因为就金属货币本位对价格稳定性具有的影响而言,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更有利于一国的价格稳定。因为债权人(主要是政治地位不断攀升的中产阶级)偏好更为稳定的价格(使其债权收益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其政治经济学上的后果就是促成绝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普遍接受金本位制度。

Flandreau(1996)对金银复本位以及金本位机制进行了比较,在1873年之前,金银复本位广泛存在,然而,从1870年至1880年,复本位机制逐渐被单一的金本位制度取代。而之所以采纳金本位制度是源自各国中央银行(法国及德国)的政策的变化,货币当局同时将纸币以及银币的价值盯住黄金的价格。政治以及历史因素在国际性的金本位机制的出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不是金本位机制本身优于金银复本位。比如,1870年左右,法国曾经组成过“拉美货币联盟”。Ferguson和Schularick(2006b)则认为,有些国家之所以采纳金本位机制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计量回归中,一旦我们将更多采纳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加入计量模型,金本位作为一种有效承诺的机制在统计上就很难成立。

Mitchener、Shizume和Weidenmier(2009)针对日本为什么加入国际性的金本位机制进行解释。现有的研究通常集中在金本位机制的事后研究,比如采用金本位这一制度对贸易及政府发行的债券等产生的事后影响。再比如像Eichengreen(1985)、Eichengreen和Sachs(1985)、Eichengreen和Temin(2000)以及Bernanke和James(1991)等探讨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与大萧条的关系,那些最早摆脱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经济表现好于那些此时仍然坚持金本位制度的国家。一般化地,这些关于金本位与大萧条的事后研究认为,那些实行货币贬值的国家迅速从大萧条中复苏(比如丹麦、英国、瑞典、挪威和芬兰)。因为更低的通货价值增加了货币供给,刺激了出口,扩大产出。而那些维持通货价值不变的国家(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忍受更长时期的经济萧条之苦。

Mitchener、Shizume和Weidenmier(2009)则研究为什么日本会在1897年选择金本位制度,以及为什么这一制度可以在政策制定上取得一致(政治经济学视角)。一般来说,采用金本位制度肯定会对贸易及政府公债的利息率产生影响。不过,很少有研究会探讨这些事后的影响究竟是不是采纳金本位的政策制定者们事前所想有的。研究者们发现,实证证据很难表明,加入金本位制度之后会减少日本的国家风险,或者说投资者从政府借款的利息率会出现明显下降。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加入金本位制度之后并不意味着国内投资的欣欣向荣。不过,正如金本位的政策制定者们当时所设想的。日本一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金本位的一个成员国,可以通过降低贸易结算成本(交易成本)来扩大对外出口,与此同时,因为相对银价,黄金价格的下降,使得日本对银本位国家的出口更具竞争力。当日本从纸币转为白银本位时,其对地区性贸易伙伴的出口出现繁荣。不过,当日本逐渐迈入金本位,其在金本位主导的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扩大。到1890年代,日本接近60%的对外出口及国际贸易都发生在其与采纳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及地区之间。从世界范围来看,1913年之前,国际化的金本位机制以及交通成本的下降是世界范围内贸易扩大的主要推动力量(Estevadeordal,Frantz and Taylor, 2003)。不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可以在1897年采用金本位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获取巨额赔款,这些赔款都是用白银进行支付的。所以,日本可以利用充裕的白银储备来先行盯住黄金的国际价格,从而使得在采用金本位之后,国内通货价格不会出现萎缩。

Alquist和Chabot(2011)关于国家为什么会采纳金本位制度的一种解释是,当你成为金本位制度的一员时,通过财政、金融上的承诺,会相应地降低借款成本。从这一点出发,这两位研究者从实证上检验保持金本位制度是否与资金利用成本负相关。尽管那些脱离金本位制度国家的(无条件的)债券利息率明显高于那些保持金本位制度的国家,但是,一旦考虑到通常的风险因素,这一差别将消失不见。一旦加入刻画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的相关解释变量,保持金本位制度对借款成本产生的效应将消失(Flandreau,LeCachuex and Zumer, 1998)。但是,对于那些外围国家而言(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处在核心国家的周边地区),比如希腊这样的国家,加入金本位制度意味着自身经济政策可以获得那些核心国家的认可,从而方便希腊进入核心国家的资本市场(Lazaretou,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