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工开物全鉴
- (明)宋应星著 东篱子解译
- 727字
- 2021-06-02 18:01:18
15 造绵
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石灰),倾入清水盆内。手大指去甲净尽,指头顶开四个,四四数足,用拳顶开又四四十六拳数,然后上小竹弓。此《庄子》所谓“洴澼”[1]也。
[1]洴澼(píng pì kuàng):指在水中漂洗絮。
双茧和缫丝后残留在锅底的碎丝断茧,以及种茧出蛾后的茧壳,丝绪都已断乱,不能再用来缫丝,只能用来造丝绵。将这些造丝绵的茧子用稻灰水(不宜用石灰)煮过之后,倒在清水盆内。将两个大拇指的指甲剪干净,用指头顶开四个蚕茧,套在左手并拢的四个指头上作为一组,连续套入四个蚕茧后,取下,为一个小抖。做完四组,再用两手拳头把它们一组一组地顶开,拉宽到一定范围,连拉四个小抖共十六个茧,然后套在小竹弓上。这就是《庄子》中所说的“洴澼”。
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1]。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竟日只得四两余。用此绵坠打线织湖绸者,价颇重。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
[1]挟纩(kuàng):里面装有丝绵的衣或被。
唯有湖州的丝绵特别洁白、纯净,是由于造丝绵的人手法巧妙。往竹弓上套时,必须动作敏捷,带水将丝拉开。如果动作稍慢一点儿,水已流去,丝绵就会板结,不能完全均匀地拉开,颜色看起来也不纯白了。缫丝剩下的,叫“锅底绵”,把这种丝绵装入衣被里用来御寒,叫丝绵被,即“挟纩”。制作丝绵的工夫要比缫丝所花的工夫多八倍,每人劳动一整天也只得四两多丝绵。用这种绵坠打成线织成湖绸,价值很高。用这种绵线在花机上织出来的产品叫作“花绵”,价钱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