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影响你一生的DISC识人术
- 俞亮
- 1715字
- 2021-05-19 17:39:15
05 不同状态下的我
市场上知名的DISC测评系统有很多,各家的收费报告也各有千秋。
譬如,Discus、BESTdisc、ThomasDISC、TTIDISC、EverythingDiSC(以上排列顺序,根据作者认证或接触的先后顺序进行),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用户基础。其中,既有国际化背景的,也有国产研发的;既有生成两表的,也有生成三表的;既有只进行DISC测评的,也有DISC+情商、DISC+激励因子的组合测评;基于各自测评系统的报告特色,有兴趣的读者,可向官方机构进行进一步了解。
本节采用的是三表分析,在此特别鸣谢BESTdisc测评系统给予的支持。
自然状态的“我”
报告上最显眼的就是3张图,每张图代表着不同含义,左边是“我”,右边是“我”,中间还是“我”。
这么多维度的“我”,会有怎样的故事和内心对话呢?
第一张图,自然状态,综合外在与内在因素的行为模式。
理论视角:工作场景与压力下,两者的交互作用。
稳定程度:相对稳定。
透明程度:通常被他人和自己所熟知。
图形由来:代表每个人对自己的特定认知,是个体内在、天生、固有的,以及个体对环境所期待的,两种行为模式的结合。
展示对象:生活中接触与面对的所有人。
自我状态:别人眼中的“我”,别人对“我”的“好友印象”,以及我留在世人面前的“我”。
内心独白:这就是暴露在大庭广众下的我。我努力保持原来的样子,也努力适应环境变化,我想让你们看到无比真实的我,又碍于人设打了一层【滤镜】。总而言之,这是我传递给大家的信号,也是大家统一接收到的信号,我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信号的强弱。
工作场景中的“我”
第二张图,工作场景,外在行为模式。
理论视角:变化的情境。
稳定程度:刻意调整,随变化而变化。
透明程度:通常为部分人所熟知。
图形由来:测试者基于特定的环境,试图呈现在别人眼中的理想行为模式——“环境面具”。将环境面具应用在工作场景中,即测试者认为这种行为模式最适当,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该图形可能会随之调整,如转换新工作、职位晋升、岗位调动,或者搬新家。
展示对象:在工作情境中,接触和面对的人,包括上司、下属、同事、客户、供应商等。
自我状态:工作中的我,也是我努力佩戴的,期待呈现出来的“工作面具”,以及我留在工作情境中的“我”。
内心独白:成年人,必须为了工作而奔波,也必须为了工作而改变自己。我希望拿到工作成果,达成高绩效,也希望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和谐友好;我希望在工作中满足大家对我的要求和期待,也希望自己用100分(满分)的标准来扮演好自己的职场角色。所以,这是我认定的,工作场景中的环境面具,如果我扮演得很好,请为我鼓掌;如果我演技差劲,请看到我至少为此努力过。
压力下的“我”
第三张图,压力下,内在行为模式。
理论视角:固有的行为模式,稳定的人格。
稳定程度:稳定,很稳定。
透明程度:通常连测试者本身都不自知。
图形由来:隐藏在内心深处,没有被表露的潜在特质。代表最真实自然的内在动机和欲求,常在测试者处于压力甚至高压下才显现出来,是因为测试者本身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空间去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展示对象:压力爆发时,撞见谁就是谁。
自我状态:压力下偏向本能的我,也是被“封印”的我,甚至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我”。
内心独白:每年365天,没有人会一直活在压力下,我也一样。所以,压力下的我,偶尔会在剧情中闪现。这里谈到的压力,往往是重压下,爆发的一瞬间或者一阵子,急促而迅猛,旁观者如果是第一次目睹,可能目瞪口呆。因为杀伤力不可预计,所以我们累积的情绪往往喜欢在最亲近的人面前爆发,事后还会像失忆般地问“我有吗”。
自然状态:习惯行为,自己、他人都熟知的“常态”模式。
工作场景:环境面具,特定环境中呈现出的“面具”模式。
压力状态:真实反应,内在、下意识的反应与动机,“本真”模式。
这里,我试着用另一种方式,让大家记住这3张表。
自然状态=真;工作场景=装;压力下=逼。
也就是说,自然状态是接近于【真】的真实反映,处于舒服、放松状态下的“我”和我的“常态”。工作场景是接近于【装】的角色扮演,是“我”在适应环境与他人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调整,包含了一定的善意“伪装”。压力下是接近于【逼】的需求,在重压下被逼出来的“我”,比真实的“我”更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看到三张表有所不同,背后往往是“有意识”地【变】。
人是善变的,变则通,通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