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影响你一生的DISC识人术
- 俞亮
- 2195字
- 2021-05-19 17:39:14
04 体检报告&藏宝图
做完测评,拿到自己的测评报告的一瞬间,你在想什么?
迫不及待想要看结果,还是默默猜测报告内容与自我认知的差距?
DISC测评报告像极了体检报告
一早出门,忽然觉得头晕,天旋地转,什么原因?没吃早饭、睡得太晚、压力太大、高血压、低血糖,各种可能性……自行揣测是可以的,只是未必准确,专业的判断出自医生,医生在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借助仪器设备的医学检查,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于是,你付费做个检查,买个安心,等着护士小姐姐喊你去取体检报告。
DISC报告,有点像体检报告,医生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咨询师建议每年做一次测评,因为无论是人的身体器官,还是行为风格,不会整天变来变去。
体检报告不是为了说明你病得有多严重,而是通过身体指标的变化及给出的建议提醒你应当注意的地方。医生拿着体检报告,语重心长地叮咛,健康别大意,防患于未然,例行体检是对自己负责!
如果觉得体检报告令人忧心,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DISC报告也是一张藏宝图
报告显示你有很多宝藏,散落在沿途、隐匿在孤岛、埋藏在洞穴,已知的宝藏,捡起来就行,未知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索。
宝藏1:DISC四个因子的曲线图。这张图展示了不同状态下的你。图上,D-I-S-C四个字母,分别落在不同的位置上,彼此相连,形成了一条特有的曲线,高高低低,展示了四种行为风格的特征与表现。落在图表中较高区域的因子,就是俗称的高D、高I、高S、高C,也就是本书剖析的显著类型——D型、I型、S型、C型。
宝藏2: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含了综合行为特征、最佳激励、适合职位、对组织的价值等重要信息。感觉每一个都是奇珍异宝,分分钟流露出,我是谁、我的行为是什么、我想要什么、什么适合我。
宝藏3:图表解析。曲线图有3张,自然场景中人的DISC四因子曲线图、工作场景中人的DISC四因子曲线图、压力下的DISC四因子曲线图,也就是完整看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除了基本的文字解读,相应的激励因素与行为特征,也能够一并挖掘出来。
宝藏4:压力剖析。没压力未必是好事,有压力未必是坏事,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觉察到压力的存在,通过压力找到压力源,有的压力需要缓解,有的压力需要面对,还有一些压力,需要无视。
DISC的四种行为风格,存在着完全不一样的优势和劣势,当我们看到优势时,暗爽一下,然后回到平常心;当我们看到劣势时,心里咯噔一下,也要回到平常心;优势和劣势是自我觉察,而非人生烙印,平常心才能持续前进。
【如何理解“觉察”二字】
觉察始于表面,逐步深入,但是,大部分人的觉察,在某一个点上就停止了,尤其是当我们接收到各种噪声、歌声、美或丑的景色时,但是我们却没有觉察到自己对它们的反应。
你看见一棵美丽的树,它的叶片在雨后闪闪发光。
你看见阳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鸟儿色泽艳丽的羽毛上。
你看见背负着重物进城的农民,也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
你听见狼狗的叫声,也听见自己内心的恐惧。
这一切都是觉察的一部分,是你对身边万事万物的觉察,不是吗?
你拿着专业报告,一边读,一边进行自我觉察。
报告不是结论,更多的是阐述你当前的状态,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如果你身边有经验丰富的咨询师,解读报告的事情,可以交给他们,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资源,图形能看出个大概,文字基本都认得,自我解读可以吗?也行!
报告解读的两大基本原则
第一,保有自我,适应他人。
你手上的报告,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产生的报告,世界上很难有一份一模一样的。
整份报告围绕的核心,就是“自我”和“适应”。
“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意识。
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从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由个体组成的种群等)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是指这种结构与相关的功能(包括行为、习性等)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
说白了,先理解“我是有独立个性的”,所以我跟别人不一样,实属正常,当我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图表所展示的样子),我是会觉察并调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出的核心思想。
保有自我是常态管理,适应他人是用对方喜欢的方式与之相处。
这里分两步,第一步是理解对方,第二步是用对方喜欢的方式,这里有个技术叫作搭桥技术,也就是让彼此产生连接,而非各自孤立,自己主动搭桥,或者邀请对方搭桥。
第二,不给自己找借口,不给别人贴标签。
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设限”,具体行为表现就是“找借口”“贴标签”。
找借口,借口的合理化,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难怪我不喜欢做报表,每次提交的数据都有错;难怪我的执行力这么差,写一本书,一年都没交大纲,算了算了,命中注定,写不成书了……借口一旦形成,自暴自弃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贴标签,标签的固态化,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和下属交谈时,领导说:“你一点I型特质都没有,所以单位组织的演讲比赛,貌似也指望不上你。但是你的S型特质很高,适合在比赛期间当志愿者……”
我把报告的解读原则说在前面,以免读者走入误区。
无论是你自行解读报告,还是将报告交给别人解读,都要清晰理解这两个基本原则,否则,错误的解读方式,会令报告失去原本的价值。
将这么好的一份“体检报告”和“藏宝图”,浪费了,岂不是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