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解决学生价值观困惑的教育对策

如何解决当代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

确立主导价值观

当代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变革的时代,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有我国传统价值观,也有现代西方价值观,有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也有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当代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直接源于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学生价值观困惑。

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主导价值观。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就不会无所适从。当然,这个价值观体系不是只有一套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而应该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主导价值观的建立,一方面必须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如:整体本位、义利统一、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另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份,如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人道主义的可取成份等,要用开放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价值观念,利用一切有利于建立现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东西。

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又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才能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具有全球眼光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一主导价值观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确立主导价值观后,还要加强价值观教育,而学校是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解决当代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对学生学生进行价值观观教育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大纲,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

(2)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适时的变革

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电教、社会实践手段,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特色和生机;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环境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个作用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适合的环境能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而一个不合适的环境,最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一致,而不是相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就必须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打击社会的丑恶现象,纯洁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扫除黄赌毒。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建设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参观纪念地,建设各种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展览场馆,使学生有接受传统和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共青团及各种大学生组织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活动”、“向特困生献爱心活动”等多种活动,使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价值观,解答自己的困惑。

重视家庭教育

既然缺乏家庭德育是学生价值观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天中国,要使学生的价值困惑有所缓和,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其次,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反对家长专制作风,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最后,还要建设文明家庭,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共同把学生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