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赵光义的正统合法合理性
- 品资治通鉴享快乐人生
- 我是天少
- 2397字
- 2024-06-22 17:20:07
魏家家主死了以后,儿子继位,儿子死了,孙子继位,就是很正常的一代新人换旧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韩家也是如此,但是赵家不一样,赵家是传给哥哥的儿子,哥哥的儿子早逝,宁愿传位哥哥的孙子,也不传位给自己的五个儿子,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不太符合常理,也不符合人之常情。
当然,我可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既然心中产生了疑虑,咱不妨就多想一想,大宋老赵家的江山,哥哥把皇位传给弟弟,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也事出反常,也就不难怪大家都对赵光义获取的皇位存疑了。
《资治通鉴》开篇就写了君君臣臣名分的问题,又讲了才与德的关系,接下来就是讨论皇位的正统性以及合法性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本书充满了为皇权提供服务性,为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为统一思想奠定基础的思想,果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不难怪为啥历朝历代都要修自己的书,私藏书籍是死罪了,也就能理解为啥要大搞文字狱了。
对于《资治通鉴》有没有对战国赵家传位作出修改,只需要找到宋以前的历史书籍,并且是宋以后才被发现的,就能知道了,不过我就是一兴趣爱好者,没事就爱瞎想,求证的事就留给专业的人员吧!毕竟事情的真相并不影响我读《资治通鉴》,也不影响我想到的一些有趣的想法,更不影响古今对照。
既然说到了古今对照,其实我也写了一些现代正在发生的事,有些事根本发不出来,很容易被屏蔽,毕竟爱写书的和做自媒体的都喜欢嘚啵嘚,而且嘴上没有把门的,写出来的东西,发表的一些内容可能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私下可以随便讨论,但放到公众平台可能确实不合适,当然,也会审核不通过的,所以我保留犀利的观点。
咱们接着说回大宋老赵家的皇位传承问题,假如,毕竟咱没有求证,咱就先假设性的讨论一下,虽然讨论问题不能得到真相,但可以多条思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条思路多个想法。孔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时候正确的答案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试错试出来的。
假如说《资治通鉴》对战国时期的赵家传位作出了修改,其实就是为了赵光义这支获取皇权提供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的基础奠定。你看哥哥传给弟弟,弟弟传给哥哥的儿子,古已有之,不要再说我的皇位得到的不正当了。
说到兄终弟及,虽然可以避免出现幼主当政,无法掌控朝纲,但是也会为皇位传承而烦恼的,毕竟第一代大家都是亲兄弟,皇帝轮流做也未尝不可,但是到了下一代,下下代呢?
赵匡胤只要不傻,就不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当然了,沙特阿拉伯也是兄终弟及,但后面一定也会出现一位像赵光义一样,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国王,必然也会像赵光义一样,为自己的儿子扫除登上皇位的障碍,为儿子铺平道路。但天道好轮回,听说赵光义这支到了五六代以后就断子绝孙了,最终皇位又回到了哥哥赵匡胤的子孙后代手里。
所以说就算身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断子绝孙还是会断子绝孙,香火传承自古不易,所以才那么注重传承香火的问题吧!但是想开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不用太在意,毕竟做了皇帝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事,普通人完成不了也正常,明日事来明日愁,关今天什么事,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活在当下。
接下来《资治通鉴》就开始介绍魏文侯了,为魏国为啥强大做铺垫。先是介绍了魏文侯礼贤下士,屈尊降贵,所以吸引来了大量的人才前来投靠。再接下来,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把魏文侯信守诺言,诚实守信的优点告知世人。再后来就介绍了魏文侯的政治智慧,韩国前来借兵,要去攻打赵国,魏文侯不同意,说赵国是兄弟之邦,赵国也来借兵要攻打韩国,魏文侯同样不同意,说韩国乃是兄弟之邦,怎能借兵攻打韩国。
韩赵两国在得知魏国不同意借兵的时候,都很愤怒生气,但知道了魏国为啥不愿意借兵的时候,且皆称韩赵为兄弟之友邦,便心生愧疚之情,又都到魏国致谢,因此魏国成了三国之首,其他诸侯国莫与争锋。
在魏家两不相帮的情况下,如果韩赵还生死相搏,魏家岂不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如果魏家帮助任何一家,万一到时候韩赵再一联手,魏国岂不是危矣,最后落得和智家一样的结果,所以说三足鼎立的格局才是最稳固的。三家实力当属魏家最强,做三国的老大也是不错的。
攘外必先安内,自家的后花园稳定了,于是魏国便开始攻打中山国,最后占领了中山国,并把中山国作为封地,封给了自己的儿子。
说到攘外必先安内,就不得不说到蒋介石,老蒋的口号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但老蒋糊涂呀!攘外必先安内是有条件的,如果小鬼子没有占领中国的国土,是可以攘外必先安内的,统一了中国再去收拾小日本。现实情况是小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这个时候就是一致对外,有再大的嫌隙都要冰释前嫌,必须先把侵略者赶出国门,中国人不想打中国人,如果硬逼着中国人打中国人,不打败仗才怪呢?
魏文侯可能感觉自己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心中难免有些得意,于是就想显摆显摆,于是就问众卿家,我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大家都说是仁君,就有一个不识趣的大臣,说君主得了中山国,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反而封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到这个气呀!于是就把这个大臣给赶出去了,对于大臣来说这就是寿星老上吊,嫌自己命长,对于君王来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一点眼力见儿也没有。
魏文侯也是,明知道这是一个耿直的人,让其闭嘴就好了,不至于把人家赶出去,可以回一句,你说的很好,下次请不要说了。
魏文侯又问另一个情商高的大臣,前面丢了面子,总要找补回来不是。
情商高的人就是不一样,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回答的,这个大臣说君上当然是仁君了。
魏文侯反问:“何以见得?”
智商高的大臣回道;“君仁则臣直,通过刚才那个耿直的大臣看出来的。”
魏文侯大喜,于是又派人把前面赶走的耿直大臣请了回来。
魏文侯贵为君主又如何,还不是活在别人的嘴里,被众臣子玩弄于股掌之间,或者说在通晓人性的人面前,无论身处何等高位,还是会被人降维打击的。
君主得了中山国,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反而封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仁君?
这句话是不是在暗示宋太祖是真正的仁君,得了天下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反倒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