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为忠义而生

豫让的朋友建议豫让投靠赵家,豫让不是没有想到,也不是没有想过,而是不能,因为豫让心中有忠义二字。

豫让是这样说的,如果我投靠了赵家,就是不忠,再杀赵家家主,就是不义,不忠不义,岂为人乎?

其实这句话是我说的,因为我感觉豫让就是这么想的,投靠赵家等于背叛了智家,如果赵家家主收留自己,自己还要杀他就是不义。

豫让的原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准确的说应该是《资治通鉴》是这样的记载的,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意思就是说我既然做了赵家家臣,而又要杀赵家家主,就是有二心不忠的表现,我知道按照忠义的规范去做事,是极其困难的,然而,我还是要这么去做,因为我想让后世有二心的人臣感到羞愧。

按照《资治通鉴》原意,这里重点就是突出忠字,义字都是我加进去的,原文没有体现义,只有忠,哪怕是愚忠,最好是死忠,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种忠。毕竟这本书是献给皇帝的,马屁该拍还是要拍的,更重要的就是灌输忠君报国的思想,统一人的价值观。

因为不同版本的豫让,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也不同,有的说豫让之所以要去报仇,是因为得到了智家家主的重视与恩待,士为知己者死。还有人说豫让抛妻弃子,不负责任,为了一个死去的人而不考虑活着的人,虽说死者为大,但活着的人更重要。

其实这章的标题,我想叫为道义而生,但是我感觉偏离了《资治通鉴》要讲的价值观,所以就改成了为忠义而生,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可以谈道义的问题。

道义虽然听起来有点假大空,实际上也有点假大空,但我没有找到比道义更好的形容词,但我们在解释上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当你找到心中的道义或者信仰时,你会发现生死是可以置之度外的,成功与否更是不需要考虑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守心中的道义,至死不渝,直至成功。

成王败寇,指的是做事,只有把事做好了、做成了,你才有话语权。但做人不是,做人不可以为了做成事而不择手段。英雄更不是以是非成败来论的,楚霸王项羽应该算英雄了吧,不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豫让虽然失败了,但不得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豫让是成功的,不然也不会青史留名。

人与人最远的距离是一个在北极一个在南极吗?是一个在地球一个在月球吗?是的,按照物理距离来说,确实很远,但不能算最远,最远的距离就是面对面、手牵手、肩并肩,而你却不懂我,一个想东,一个想西,一个南辕,一个北辙。

有些人怎么吵怎么闹,怎么也分不开,不吵不闹还不舒服;有些人相敬如宾一辈子,互相离不开彼此,也挺好;最怕的是一吵闹就分手,一红脸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更怕的是也没吵,也没红脸,而是缘尽了。

扯远了,我们还是说回豫让的故事,赵家家主有一天外出,豫让躲在桥下准备再次刺杀赵家家主,万物通灵,赵家家主的马感觉不对,向天嘶鸣,止步不前,赵家家主命人搜查,把豫让找了出来,豫让刺杀再次失败,这次赵家家主没有放过豫让,把豫让杀了。

就这么简单与简洁,所以说史书很无聊也很无趣,没有戏剧性,更没有反转与转折,这段的原文是,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至此,豫让的故事就结束了,韩赵魏灭亡智家,想来无事,就讲了一下三家继位的情况,魏家家主死了以后,儿子继位,儿子死了,孙子继位,就是很正常的一代新人换旧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韩家也是如此。

赵家就是不一样,一到老赵家就出幺蛾子,赵家家主想让哥哥的儿子继承家主之位,可惜早逝,还没等到继位就死了,于是赵家家主就立哥哥的孙子当家主,赵家家主死了以后,家主弟弟起事,把孙子辈的家主赶下台,家主弟弟上台一年,家主弟弟也死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其他赵氏族人不愿意了,说这不是家主的遗愿,于是把弟弟家主的儿子杀了,又迎回了家主哥哥的孙子当赵家家主,赵家家主之位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孙子辈家主手里,这得经历多激烈的斗争和平衡各方的利益,才让家主之位重回被指定的继承人手里。

这三个孙子辈家主才是三家分晋的主角,也就是《资治通鉴》开篇说的威烈王封魏斯为魏文侯,封赵籍为赵烈侯,封韩虔为韩景侯,终于实现封侯拜相的愿望,也为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咱们先不往下讲,碰到有趣的问题,咱也可以先讨论讨论,赵家在选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看来很随意呀!前面是看谁贤能就立谁,后面是想立谁就立谁,按照周朝的礼制,不应该立嫡长子继位吗?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难道士大夫不用遵守吗?我想他们应该是知道的,那他们为啥不按照嫡长子的方法,我想应该是嫡长子继位法有很大的弊端,各个当家主的又不是傻子,肯定是想规避这些弊端。

嫡长子继位法,努力在命好面前就是一文不值,贤能也是无用武之地,只要是嫡长子,就是命中注定,难免会嚣张跋扈,难免会不思进取,容易造成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尤其是大争时代,有个贤能的领导很重要。嫡长子制度和平事少的年代可能还行,还能避免兄弟刀剑相见,自相残杀,避免不正当的争权夺位。但是春秋末年,霸主频出的年代,嫡长子制度就显示出了他的弊端,可能这就是为啥有的家主不愿意立嫡长子了吧!

接下来咱再聊聊继承法,就是儿子继承老子的位子,老子是做什么的儿子就是做什么的,继承玩的最好的是印度,都玩成了种姓制度,这就是被征服的民族悲哀,就像我们的元朝时期,人也是分三六九等。还有就是晋唐时期各大世家,还好出了黄巢。

过去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在300年左右,想推翻一个朝廷还是挺难的,毕竟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