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样,它的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它的地形所左右。这个国家的领土被大自然划分成的若干单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深邃的江河和蜿蜒的山脉横贯印度,这助长了一种孤立精神的形成,从而使印度分裂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甚至社会单元,这些小单位或单元间的差异又因各地条件的无限多样性而更加深化。倾向于一致和结成一体的趋势,只有北方巨大的河流平原和半岛内地广阔的高原才表现得比较显著。那座把印度同亚洲其余地区隔离了的巨大山脉,虽然使印度自成一体,并有利于形成一种独特形式的文明,但从来不足以维护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这块充满欢乐的领土免受野心勃勃的帝王或到处流徙的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些入侵者通过一些狭窄的山口,相继进入印度。还有那些布满富庶港口的漫长海岸为来自远方的勇猛海盗和冒险家的帆船“敞开大门”。

但是,这些山口和海岸远不只是侵略者与征服者的大门,它们对于印度同外界进行和平交往也大有益处。它们不仅带来了一批又一批虔诚的香客与和平的商人,而且还成为把印度文化与文明传播到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和世界其他地方去的通道。

我们说,各国民族文化之所以不同,究其原因,首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从其性质来说,一般分为三类:(1)游牧型;(2)商业型;(3)农耕型。游牧型文化发源于草原地带;商业型文化发源于海滨地带以及近海的岛屿;农耕型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三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我们还可以把上述三类归结为两大类,即游牧商业型和农业型。印度文化当然属于后一类,即农业文化类,和中国一样。上述两种类型文化各有特点。游牧商业型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而为流动的、进取的。一般农耕型民族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稳居于一地,因此,相对来说,表现为“静定”和“保守”。游牧商业型民族,无论其世界观或人生观都有一种强烈的对立感,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其文化特点常见为侵略性的。农业型民族在生活上所依赖的是气候、土壤和雨水。这三者非人类自力所能安排,对上述三者从根本上说只能是信任、忍耐和顺应,谈不上什么“克服”与“战胜”。否则,会闹出笑话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农业型文化是“物我一体”,或叫“天人相应”,这种文化的特性常见为和平的。一般来讲农民与耕地相联系,生于此,长于此,老于此。因此,他们不求空间的扩张,唯望时间的绵延,希望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游牧商业民族,又常具有鲜明的财富观。牛羊孳乳,常以成倍增加,一生二,二生四,因此,其财富有两个明显特征:(1)愈多愈易多;(2)愈多愈不足,追求积累。而农民则不同,不想积累,唯知生产,因其生产有定期,亩产有定量,而且生生不已,源源不绝,固不愿多藏。因此,游牧商业型文化常为富强的,且不断追求。而农业型文化则为安足的。古代农耕民族的大敌常为游牧民族,古代印度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为例。印度近代农耕的大敌则是商业民族,例如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先后侵入印度便是例证。如此等等。今天的印度文化,同上述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今天的印度文化,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了哪种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在它存在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影响到其他文化。

从气候来看,印度大部分地区处在热带,小部分地区处在温带,北部较冷,南部较热,而有的地方终年37.5℃。物产丰富,衣食自给,他们的文化大都从多量的闲暇时间里产生或形成。这点与中国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其气候、雨量远不能与印度相比。因此,中国人是在一种勤奋耐劳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文化的。

人类文化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或限制,人类文明与文化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和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会深刻地打上地理环境的烙印。的确,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是全部原因,如同一个人要生存,水很重要,但只有水还不够,还需要阳光、空气和食物等。同样,人类的发展在需要自然条件的同时,还需要人们的智慧、奋斗和不满足的追求相配合,人类能以自己的智慧、勤劳和科学方法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经过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历史,从古代原始文明到今天科学发达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进步都是人类不断奋斗、探索和不知疲倦劳动的结果。在印度过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理条件并未发生多少根本性变化,可是当地各民族的经济状况、社会形态、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发生了变化,总之,它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变化。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在它变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且其变化结果总还带有地方烙印,这即是它的特点。

应如何看待印度民族文化,这是个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反映在现在,也表现在过去。印度文化也同样如此,即表现在印度以往全部历史进程中。不过,大家知道,印度的历史并不系统,有关文字记载少,尤其是古代。因此,有些人认为,印度的历史无从谈起。关于什么是“历史”,印度著名的历史学家D.D.高善必说过:“可以肯定,印度没有一部古代史能像罗马或希腊的历史那样记载得详尽准确。不过,到底什么是历史?如果历史仅仅意味着一连串妄自尊大的杰出人物的名字和令人难忘的征战,那么印度历史就难以编撰了。然而如果重要的是知道某个时期的人们是不是使用犁,而要比知道他们的国王叫什么名字更重要的话,那么印度就有历史了。”

我们应当从全部历史的客观方面来看待文化的真相。首先,应该明白其复杂性,不要单着眼于一枝一节,应放宽胸怀,通视其大体不同文化的融合。其次,应明白其完整性,不同民族群体生活如何统一融合的、相互吸收的或者相互影响的,从多方面来了解: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到集体生活,如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内心生活,如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等,它们彼此息息相通,相互都有影响。从它复杂的各方面来了解背后的完整性。金克木先生说得好,“整个文化应包括三个部分,即文献、文物和民俗”,缺一不可。“民俗……是有语言的,又是不讲话的。”“要找出文物——物记,还要有人证——民俗,旁证——其他文化,合到一起才算研究文化。”最后,要明白其文化的发展性,如同生命一样,它是向前伸舒,不断成长的,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看到过去。通过古今的相互联系,来深刻地了解过去和现在,了解文化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