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平佛教疗养院的选址与主要发起人

从佛教疗养院向当时北平卫生局的呈文,可以看到疗养院的选址是中南海万善殿,公推靳云鹏及张溥泉(张继)、崔震华等人为主要发起人。

呈为组织北平佛教疗养院以利僧伽贫民而重公共卫生仰祈鉴核准予备案事。窃查北平为历代都会,寺院林立,僧伽众多,每遇患病,辄以经济困难、无力医治而死亡者,时有所闻。加以事变已来,敌寇剥削压榨,物资统制,物价飞涨,一般贫民陷于生计,无法维持,一有疾病,只有束手待毙,更无余力以资治疗。凡此痛苦,罄楮难宣。同人等有鉴于斯,爰集合本市寺院僧侣、居士并各界名流,共发心,愿组织佛教疗养院。院址设于中南海万善殿,当于上年十二月六日召开筹备会,经全体发起人公推靳居士云鹏为董事长,并蒙中央宣慰专员张溥泉、监察委员崔震华等极力赞助。拟以中医为主,先疗治有病僧伽,待基金充足、设备周全,再普及社会民众。至内部主任医士均有正式许可证,分别主治内外各科病症,为此除径呈北平市政府备案外,理合检同缘起、规程、院图、职员名单、医师名单等件,具文呈请钧局鉴核,俯赐准予备案,以便早日展开治疗工作,实为公德两便,谨呈北平市政府卫生局。

附缘起、规程、院图、职员名单、医师名单,各一一件。

佛教疗养院院长显宗

副院长郭荫樵(人名章)

副院长姜子原(人名章)

内六中南海内万善殿内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

中南海万善殿的前身是明代的崇智殿,原本是道教场所,供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斋醮法事之用。崇智殿是椒园内的主体建筑,吴伟业《读史偶述》诗之二七“新设椒园内道场,云堂斋供自焚香”,便是描绘崇智殿做法会道场的情景。清初顺治皇帝信奉佛教,将崇智殿改建为万善殿,使之成为一座禅宗寺庙,并让一些太监剃度为僧,在万善殿内住持香火。顺治皇帝曾在此召见憨璞性聪,并赐“明觉禅师”的封号。万善殿在清代经过多次维修,特别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予以扩建,成为中南海东岸的一处名胜佳景,作为疗养院是极佳的选址(见图3至图5)。

图3 万善殿(1900年)

资料来源:《帝京旧影》,紫禁城出版社,1994。

图4 万善殿寺庙山门(1900年)

资料来源:《帝京旧影》。

图5 万善殿西门(与中海东岸水云榭相邻,民国年间摄影)

资料来源:喜龙仁《西洋镜:中国园林》,赵省伟、邱丽媛编译,台海出版社,2017。

北平佛教疗养院的主要发起人靳云鹏,原系北洋军阀,曾两次出任国务总理,经营实业,财力雄厚。靳云鹏笃信佛教,早已为人熟知。与靳云鹏并列的两位重要发起人张溥泉和崔震华,是夫妻关系。靳云鹏在民国年间的华北佛教居士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张溥泉和崔震华则一直拥有国民党政府官员身份,且居住在当时的首都南京,为何参与北平佛教疗养院的发起工作,现略做分析。

张继与太虚法师交往颇早,1908年太虚法师就受到张继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张继因受幸德秋水影响,积极参加无政府主义活动,1908年被迫离开日本,后去法国与李石曾等人创办《新世纪》杂志,《太虚大师自传》载:“粤友中交有潘达微、莫纪彭、梁尚同等,大抵皆新闻记者,但其思想以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为近,以是纷纷以托尔斯泰、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马克斯、幸德秋水等译著投阅;张继等数人在巴黎编出的《新世纪》,亦时送来寓目。我的政治社会思想,乃由君宪而国民革命、而社会主义、而无政府主义。并得读章太炎《建立宗教论》、《五无论》、《俱分进化论》等,意将以无政府主义与佛教为邻近,而可由民主社会主义以渐阶进。”[6]至迟1919年五四运动时两人就见面结识,《太虚大师自传》载:“章太炎在民二曾晤于哈同花园,此时亦居长滨路,因时走访。记得次年五四运动初起的时候,我曾去访他,有张溥泉、宗仰等在同座。”[7]

张溥泉,本名张继[8],溥泉是他的字。张继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学习经济,很早就参加革命,是同盟会会员。张继、章太炎、章士钊三人结盟,章、张同音,人称“三张”。中华民国成立后,张继当选参议院首任议长;张继留日时就与陈独秀交好,曾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联俄容共”政策,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张国焘等人加入国民党,[9]后转而成为西山会议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其父连震东早年即追随张继。张继之子张琨于1945年死于成都,[10]此后其为儿子办葬礼、超度等事,张继与佛教界接触越发频繁。张继1947年12月15日突发心脏病在南京逝世,逝世前还在为苏州寒山寺撰写碑文:因时为国史馆馆长的张继与《枫桥夜泊》作者唐代诗人张继重名,[11]于是画家吴湖帆辗转请友人——著名佛教学者濮一乘于南京求字,希望为古寺平添一段佳话。张继书写诗文后,撰写跋语:“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吴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镌石。惟余名实取恒久之意,非妄袭诗人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写毕,张继突发心脏病去世,遂成绝笔。[12]张继之妻为崔震华,两人于1912年结婚。崔震华别号哲云,庆云人,国民党政府中央监察委员,制宪国大代表。崔震华是当时颇为有名的维新女性,曾在袁世凯称帝时痛斥“天高皇帝远,人少畜生多”,[13]民国报刊常报道张继惧内的逸事。张继晚年与佛教接触比较密切;而且抗战结束后,张继主张迁都北平,[14]并积极提倡中医,[15]这应该也是张继夫妇关心北平佛教医疗事务,参与发起北平佛教疗养院的原因。

张继担任北平佛教疗养院董事时用的头衔是“中央宣慰专员”,张继和鹿钟麟两位宣慰使主要是1945年底至1946年上半年在华北地区执行宣慰任务。在北京逗留期间,张继还走访了北京部分古迹:“张继谈:奉命宣慰华北,到平兼旬,时间甚短,对中央贡献悉见,伺工作完毕始可拟定。本人离平多年,对旧游之地,萦念殊深颇思借此来之便一作畅游,□□大街,即小胡同亦要蹓蹓,更想去天桥观光一番。”[16]可见张继对北京感情颇深,很可能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被邀请作为北平佛教疗养院的发起人之一。1946年下半年,张继因为年老,一度决定退休;[17]但年底前,即1946年12月18日,被任命为国史馆馆长。[18]北平佛教疗养院呈送的院董名单中,张继未用国史馆馆长的头衔,而是使用的宣慰使。张继参与北平佛教疗养院发起工作应是他担任宣慰使期间,约在1946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