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华《〈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即将出版,我由衷感到高兴!

对汉语史研究来说,佛教文献有两大板块颇为珍贵,能提供大规模的、口语化程度较高的语料。这两大板块一是汉译佛经,一是禅宗语录。佛经汉译起于东汉末年,为了影响普通民众,注意语言的通俗,卷帙浩繁的汉译佛经弥补了汉魏六朝中土文献口语语料严重不足的缺憾,是汉魏六朝汉语研究的珍贵语料。禅宗语录形成于初唐,主体内容是禅家师徒日常授受佛法的问答之语以及普通活动中随机的言语互动,多口语成分,篇幅可观的唐宋禅宗语录弥补了当时世俗文献口语语料为数不多的缺憾,是唐宋汉语研究的珍贵语料。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佛典语言学研究逐渐成为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领域,2002年,第一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这一连续性国际会议至今已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共召开十三届,彰显了佛典语言学研究的兴旺与繁荣。

袁卫华2009年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由我指导,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选定近代汉语语法为主攻方向。鉴于禅宗语录对唐宋汉语研究的重要价值,着眼于《五灯会元》疑问句语料十分丰富的特点,她以《五灯会元》疑问句为研究对象,经过艰苦的努力,完成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的博士论文。论文受到评阅专家和答辩专家的好评。毕业后的这几年,袁卫华对论文进行了认真打磨。这期间,有台湾出版社多次联系我,希望袁卫华将博士论文给他们出版,袁卫华都表示还要继续修改。现在,这本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确实可喜可贺!

本专著的突出特点是描写全面而细致。对《五灯会元》中的疑问句,专著不仅考察了特指询问句、是非询问句、选择询问句、正反询问句、测度询问句、反诘问句,还对设问句、附加问句、招呼问句、感叹问句等特殊疑问句进行了讨论,同时,还连带谈论了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对每一种疑问句,专著依据形式标记逐一描写,详加分析。如对特指询问句,分“何”系、“甚”系、“作么”系、“谁”系、“那”系、“几”系等系列,对各系列中每一种具体标记所标识的疑问句从语义、语法功能两方面条分缕析。又如对选择问句,先区分为有关联标记和无关联标记两大类,然后在有关联标记大类下再分为“为复”句、“为当”句、“为”字句、“为是”句、“是”字句、“只……,别(更)……?”句、“还”字句七小类,在无关联标记大类下再依据句尾有无疑问语气词分为“句尾无疑问语气词的选择询问句”和“句尾有疑问语气词的选择询问句”两小类;对每一小类的分析,或从关联标记的搭配情况入手,或从选择项的呈现方式出发,或着眼于句尾语气词的配合情形,细化到每一种具体格式,分析详尽。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量化分析,层层给出统计数据。专著揭示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全貌,对宋代疑问句的研究有重要推动,而这种细密、给出翔实统计数据的研究能为汉语疑问句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很大的便利。

专著在共时和历时比较方面也做了非常扎实的工作。共时方面,选择《朱子语类》的疑问句为比较对象,进行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的共时比较;历时方面,选择《祖堂集》的疑问句为比较对象,进行禅宗语录内部的历时比较。比较围绕特指询问句、是非询问句、选择询问句、正反询问句、测度询问句等五种主要疑问句展开,在注重全面比较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在关注共性的前提下着重挖掘个性。通过与《朱子语类》的比较,两种文献的相同之处起到了相互印证的作用,不同之处则反映了各自的个性,凸显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特色。通过与《祖堂集》的比较,彰显了《五灯会元》疑问句对《祖堂集》疑问句的继承和发展,揭示了禅宗语录系统内部疑问句从晚唐五代到南宋的发展演变。

专著有不少有价值的发现,颇有创获。如疑问代词方面,专著发现,《五灯会元》疑问代词丰富多样,相对于《朱子语类》增加了“何似(生)”“何所”“何许”“作麽”“争”“阿谁”“阿那”“几曾”“几许”“第几”“早晚/早暮”以及“畴”“底”“若为”等。句尾语气词方面,专著指出,特指询问句中的句尾语气词《五灯会元》不同于《朱子语类》,不仅有袭自上古汉语的“乎”“邪(耶)”“也”“哉”,还出现了中古、近代汉语中新兴的“那”和“在”;测度问句中的句尾语气词,《朱子语类》“否”的出现频率很高,338次,而“么”仅出现2次,《五灯会元》则主要用“么”,“否(已否)”出现47次,“么”出现108次。句式方面,专著指出,《朱子语类》“如何”作主语的“如何是……”句式仅占“如何”特指询问句的6.3%,而《五灯会元》中这种句式占“如何”特指询问句的59.2%,两书差距悬殊;《五灯会元》中“是”字选择问句已经走向成熟,现代汉语中选择询问句的典型格式在《五灯会元》中已经初步形成;《五灯会元》中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莫”系测度句居于主要地位,且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招呼问句纯属保持日常交际和谐进行的一种寒暄语,口语性较强,它最初只能出现在口语化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献当中,《祖堂集》有1例,《景德传灯录》有2例,《五灯会元》有5例,这很可贵,证明了禅宗语录的口语性。

当然,本专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比较方面,如能增加《五灯会元》与世俗文献的历时比较,那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另外,一些例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尚需进一步斟酌。

袁卫华在禅宗语录语言研究方面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今年11月份,她还作为主持人,成功承办了“第十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她继续努力,在佛典语言学研究领域勤奋耕耘,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卢烈红

二○一九年十二月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