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

一 宗教

在刚果(布),50%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主要是金邦古教、万物有灵论),4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包括罗马天主教、基督新教、觉醒教会/基督教复兴会、救亡会、耶和华见证人等),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还有少数居民信仰其他宗教。

1.传统宗教

刚果(布)的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危害人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人们只好求助于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预测、化解或控制。万物有灵论成为刚果(布)人宗教思想的本质。在欧洲人抵达以前,他们多信仰原始拜物教,崇拜物有天空、林木、飞禽、走兽及人体的某一器官。迄今,刚果(布)仍有50%以上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表现为各种派别的拜物教,他们的禁忌、仪式、规矩、等级、偶像及偶像安放和教徒集会的场所各有不同。此外,有些人信奉金邦古教(Kimbangu)。该教由刚果(金)人西蒙·金邦古于1921年4月在刚果(金)下刚果省创立,吸收了基督教的诸多元素,将非洲原始宗教精神(包括祭祖、拜神等)与现代基督教精神相结合,倡导精神觉醒,反对殖民统治与民族压迫。

2.天主教

全国约有130万人信奉天主教,占全国人口的26%,是原法属非洲国家中天主教徒占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之一。随着葡萄牙探险者到达刚果(布),天主教也随之传入,不过收效不大。17世纪初,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步殖民者后尘又到刚果一带活动。19世纪下半叶,法国逐渐占领刚果(布),圣灵会的传教士重新在沿海地区传教。1886年建立法属下刚果代理主教教区,1907年命名为卢安果代理主教教区。1890年成立上刚果代理主教教区,1932年改称“布拉柴维尔代理主教区”。1950年,卢塞堡成立了第三个代理主教教区。这三个代理主教教区于1955年改为主教教区,而布拉柴维尔成了大主教教区。当时全国有1名大主教、2名主教、80名神父、100多名修士、100多名修女。

3.基督新教

全国约有50万人信奉基督教,占总人口的10%左右。20世纪初,以北欧瑞典传教会为主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团相继来到刚果,他们深入内地传教。当刚果获得独立时,新教教徒已扩大到5万多名。目前刚果(布)、中非、乍得和加蓬的新教教会就设在布拉柴维尔,有神职人员约2000名。有一些非洲基督教派反对种族歧视和西方教派的一些教义,主要有恩古扎教(成立于1921年)、马佐阿教(成立于1926年)和拉西派(成立于1948年)。此外,还有守望楼派(另译为耶和华见证人)、贞女教或佐卡-佐卡教、天赐教、圣灵降临教、救世军等。这些教派都是由当地人自己创建的,但与拜物教有本质区别,它们要破掉拜物教的偶像。

4.伊斯兰教

刚果(布)的伊斯兰教徒约有12万人,占总人口的2%左右,他们多集中在大城镇。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多属于逊尼派,他们一般从事商业活动,且不少是外国侨民,大多来自西部非洲、北部非洲、黎巴嫩。在布拉柴维尔,有一个伊斯兰教艾哈迈迪(Ahmadiyya)中心,每周定期举办伊斯兰特色的宗教活动。

5.佛教

刚果(布)信仰佛教的人数极少,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不到1%。信仰佛教的群体多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的侨民。在港口城市黑角吉-吉区(Jie-Jie),有台湾地区佛光山培养的非洲本土佛教法师——慧然法师修建的佛光缘寺院,针对当地的年轻人传播佛教知识,有不少中老年人来寺庙里念经闻法,并逐渐成为佛教信众。

二 节日

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8月15日,为了纪念1960年国家的独立。这一天也是国庆日,全国举行大型的庆典活动。1990年民主化运动之前,政府曾将每年的8月13~15日定为国庆节,放假三天,纪念1963年8月革命的“光荣三天”。从1978年起3月18日也成为节日,纪念恩古瓦比总统遇害,现已取消。国际上的通用节日,如5月1日国际劳动节、3月8日国际妇女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在刚果(布)也有活动,是法定假日。现新增6月5日为战争纪念日,纪念1997年内战爆发。此外,6月10日为全国民族和解日。

刚果(布)的民俗和宗教等节日也比较丰富。有1月1日的新年元旦,3月24日的耶稣受难日,5月11~12日的圣灵降临节,5月17日的耶稣升天节,8月15日的圣母升天节(与刚果国庆节时间重合),11月1日的诸圣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还有每年11月1日的扫墓日,也称“死人节”,全国放公假一天。在这一天,举国组织各种悼念活动,总统亲自到首都自由广场烈士墓地敬献花圈,其他领导人也分别到首都四大公墓敬献花圈。同一天,身穿黑色礼服的普通居民,扶老携幼地到墓地去,拔杂草,摆上供品和鲜花,点上蜡烛,边哭边唱,祈求上帝赐给死者幸福。这一天还有专门陪伴别人祭奠死者的人,他们受过特殊训练,有专门服装,到墓前去哭泣,诵《圣经》、跳风俗舞蹈等。

三 民俗

刚果(布)是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不但官方语言和文字是法语和法文,而且当地人的名字也像法国人一样,叫“让”“雅克”等。许多社交习俗按照法国方式,如问好、握手、贴面礼等,男士出门大多穿西服系领带。同时,刚果(布)人民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

1.家族观念

刚果(布)部族以大家族为基础,北方部族多是以父系为中心,同一大家族的男女不能通婚;男女婚后所生子女属于父亲及其所在的大家族,父亲对儿女有养育责任,孩子长大后的婚姻全凭父母做主;但是家庭遗产不是传给儿子,更不传给女儿,而是由叔叔继承。南方部族多以母系为中心,婚姻所生子女归母亲的大家族,父亲对子女没有太多义务;孩子长到几岁后送到舅舅家抚养,成为娘舅家最亲近的后代,在那里成家立业并继承遗产或族长、酋长之位。如果有人在城里当官或工作,农村亲友进城可食宿在此人家,主人不能拒之门外,娘舅死后遗产不得传给其子,必须由外甥继承,部族的酋长、族长也均由外甥承袭。

2.饮食

刚果(布)居民传统主食是木薯、小米和玉米。木薯是一种既耐旱又抗虫害的根茎植物,它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产量较高。由于木薯内含毒性的氢氰酸,食之过多容易引起人的甲状腺肿大,并且会压迫人的气管和血管,所以当地人食用前把它放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氢氰酸尽量溶解在水中。吃木薯方法:一是加工成粉,煮成糊糊,放些青菜,加点盐即可;另一种是把木薯煮熟,捣碎,用芭蕉叶包成团状或条状后再煮,做成味道清香的木薯糕。刚果(布)人一般将木薯糊与鱼块肉丁一起吃,就能防止缺钙引起的各种疾病。同时,木薯叶子还可以制作成当地美味“萨嘎萨嘎”。刚果(布)盛产花生,很多居民喜欢把花生捣碎,做成“花生面包”。有的则把花生同香蕉、木薯粉、辣椒粉拌在一起,加上适量的棕榈油和食盐,做成一种名叫“尤乌马”的食品,香辣可口,既是主食,又是菜肴。大黄蚂蚁被视为至宝,用它制成的蚂蚁酱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美味。林区人常捕捉猴子,将猴肉熏熟,蘸着蚁酱吃。蔬菜在当地较为珍贵,主要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刚果(布)有一道名菜叫“上尉鱼”,这种河鱼身上因有3条鲜明的黑纹而得名。该鱼的做法有烧烤、油煎、红烧、清蒸等。

刚果(布)常年气候炎热,大自然赋予的热带作物十分丰富,热带水果很丰富,木瓜、杧果、香蕉、菠萝等物美价廉,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人们也喜食各种瓜果,主妇会用香蕉制作清凉的果冻和香味扑鼻的香蕉酒款待嘉宾。在北方原始森林,俾格米人除集体猎取大象、羚羊、野猪、蟒蛇外,还视蜂蜜、乌龟和蚂蚁为“高级食品”。这些“森林的儿子”体格结实,肢体灵活,对饥渴有着超常的忍耐力,这与他们平时食用这些“高级食品”密不可分。

现在,受法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刚果(布)城市居民偏好食用面包、糕点、冷食、熟食、肉制品、奶酪和葡萄酒等。布拉柴维尔、黑角等大城市的中产阶层人士开始效仿法式大餐,对食材的选择比较讲究,喜欢吃略带生口、鲜嫩的美味佳肴,偏爱酸、甜、咸味,在使用酱汁等佐料时,以不破坏食材原味为前提。人们喜欢在餐前喝开胃酒,这样能够刺激食欲。开胃酒主要是以葡萄酒或蒸馏酒为原料,加入植物的根、茎、叶和药材、香料等配制而成。受法国文化影响,当地人普遍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

3.服饰

刚果(布)城乡居民喜欢穿印有国家领导人肖像或国旗、党旗的衣服,在服装上体现出热爱领袖和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繁荣进步的精神面貌。也有许多人爱穿传统长袍,这是一种无领子、宽袖、下拖地的长袍。它多选用质地轻薄、吸汗透气的麻布、平纹布或绸料制成,在颜色和花样上以白色或浅色为主,这样既可以因其宽大而舒适凉爽,又可以因白色反光而减少日晒。妇女的长袍一般都有印花图案,穿着美观、大方,而年轻姑娘则多数喜欢各种颜色和花样的“筒裙”。女子要负责运输、耕种、料理家务。她们头顶物的本领惊人,不仅能头顶篮筐,而且筐上加筐。繁杂的劳作使她们的衣着要适应这种需求。她们腰间的围裙就有一衣多用的特点,在田间劳动用它可兜住孩子并背在身上,睡觉时可铺在地上当垫子,缠在腰间既可包裹东西又能成为很好的服饰。

在刚果(布),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在林荫道旁、公园、田头翩翩起舞的情景。刚果(布)妇女爱美,喜欢打扮自己,也讲究发型的设计:人们把发式作为衡量妇女是否勤劳聪慧的标准之一。姑娘们喜欢请人帮忙把头发梳成几十或上百条小辫子,发辫上再用彩色鲜艳的头绳系上串串海贝,跑起来小海贝互相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在大街小巷有许多收费不高的做辫小摊,专门为姑娘们精心梳妆。梳妆师边梳理边往头发上抹一种黑色液体,并加进一些假发。有的部族的妇女订婚后要改变发型,她们把额前到后脑勺的头发剪掉,再把左耳到右耳的头发扎成许多辫子,表示自己已有意中人,即将成婚。妇女还讲究饰瘢花纹,有的在身上割伤疤饰,有的在太阳穴上搞一个牡蛎形的疤痕。能在面部割、划出许多伤口,使其长出许多图案的人工肉瘤则需要做工精细、手艺超群,这常是头人或酋长的尊贵特权,普通人只能装饰身躯,文身也是部族文化的标志。

人们偶尔可以在密林中看见身穿豹兽皮的俾格米人,穿戴十分简陋,男女老幼常常赤身。男子一般只在腰间围一块兽皮,身前系一小围兜,身后系几片。女子的围腰比较考究,上面一般镶有别致的饰品,如鳞片、甲虫等。崇尚自然美是刚果(布)各部族的习惯,女孩子婚前上身常不着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变化。

4.婚姻

刚果(布)仍有“一夫多妻制”的风俗,农村中普遍,城市中也有。姑娘可以同小伙子交往,并有挑选丈夫的权利。她们与某位男子结婚,大多出于自愿。一般传统习俗规定:男女不亲吻,亲族通奸算犯罪,女婿不能与岳母接触。在农村,“一夫多妻制”现象时有发生,一个富裕的男子甚至可以娶七八个妻子。而在城市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高,加上花销大,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趋向实行“一夫一妻制”。现在,金钱在婚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男方需要支付高昂的结婚费用。农村女方家庭要的彩礼很多,许多家境贫寒的小伙子往往因拿不出足够的聘礼而打“光棍”,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包括当地的一些大、小酋长,每人少则3~5个,多则10多个妻妾。在当地,妻妾多少是财富的标志,老婆越多男主人就越富裕。有些地区把老婆当作劳动力,男子根本不劳动,老婆实际上成了丈夫的奴隶。在北方一些地区还明确规定,妻子是丈夫财产的一部分,丈夫死后,妻子不能改嫁,连同丈夫的其他财产一并由丈夫的兄弟继承。妇女是主要劳动力,也是财富的象征。现在,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婚姻正为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所代替。

刚果(布)北方的部族多以父系为中心,同一大家族内的男女不能通婚,婚后所生的子女属于父亲及其所在的大家族。在南方的母系家族中,由于父母所生子女归母亲的大家族,孩子的培养、教育主要靠母亲娘家人,尤其是舅舅。所以孩子长大后男娶女嫁,除了征得父母同意外,还必须征得舅舅同意。男子娶妻不仅要给女方父母家送礼,而且特别要给女方舅舅送礼,否则就违背传统习俗并难以求娶成功。给女方舅舅送礼从男方第一次上门求婚时起,直到婚后生下第一个孩子为止;彩礼就是新娘的标价,没有彩礼就不能成亲。彩礼有牲口、物品和现金,有的男子拿不出足够的聘礼,就把自己雇给新娘家,为女家干活抵偿彩礼。支付彩礼是要表达本人的诚意。对部落来说,彩礼具有契约作用,可以保证将来的婚姻幸福。有些地方的青年男女以玉米棒定亲。男青年向年轻女子求婚时,必须向意中人送上一只烤熟了的鸟,并且说“这只鸟是我亲手打的”。如果姑娘看中了他,就回赠一个玉米棒,并对他说:“这玉米是我亲手种出来的。”

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俾格米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以嫁给一个勇敢的猎手为荣。在一般的情况下,小伙子如果看中某个姑娘,就可上女方家去求婚。通常的聘礼是一对象牙、几罐蜂蜜,或是一张新弓等。俾格米人的生育能力极强,女子13~14岁就可结婚,婚后可生育十几胎,但婴儿死亡率极高。班布蒂族人至今还实行古老的换人形式,某家小伙子要娶某家的姑娘为妻时,作为交换条件,必须把自己的妹妹给未婚妻的兄弟或堂兄弟。若无姑娘交换,就得拿一些适当的猎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补偿。他们也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严禁与外族人通婚,否则就被视为严重的叛逆行为,相关男女双方可能被部族处死。

5.丧葬

在刚果(布),人们对葬礼十分重视,无论成人或孩子,死后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场面庄严而隆重。如果一个人死在城里医院,死者的亲属会聚集在医院的太平间门前,为死者举行驱魔仪式。死者的遗孀或母亲必须绕着医院跑3圈,边跑边喊,同时用土语念叨祝福死者的话语。其他人则用深沉的哀声和粗犷的舞姿来表达各自的哀思。仪式不分昼夜,时间长短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因为家属要在此时赶制棺木,一旦准备就绪,就举行接尸仪式。待唱歌跳舞的人安静下来,死者亲属轻轻叩敲太平间的房门并问道:“你醒了吗?”稍等片刻,得到死者的所谓“允许”之后,才能打开门进去。接尸仪式的场面十分隆重,棺木置于黑色帐幔围裹的灵车之中,灵车前由警车鸣笛开道,后有死者亲属乘坐的数十辆护灵车队,其场面绝不亚于国宾仪仗车队。无论是在农村的乡间小道,还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心,遇到灵车队经过,所有的车辆和行人都自觉停车驻足让行。即使是同一个方向驶来的车,也必须跟在灵车后面,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警车甚至总统的专车也要遵守。倘有人贸然抢行,便会受到公众的严厉谴责。压阵的是妇女唱歌队,她们身着一色的缠腰布,有节奏地唱着哀歌,并不时地击掌和顿足。不过这种隆重程度常由经济状况和身份而定。

在刚果(布)农村地区,死者的亲属就在门口不分昼夜地边哭边跳,甚至在地上打滚。村里的人死了,几乎全村的女子都会出来在路旁边哭边跳,守灵仪式也是颇为庄重。不论城乡,灵柩一般放在离家不远处临时搭起的凉棚下,白天由死者直系亲属们轮流守灵,滴水不进,一律禁食;夜晚由亲友们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同时请穿着盛装的巫师跳舞驱魔祈福。次日凌晨,即进行“起灵”和安葬仪式,随后,亲属好友们驱车回家团聚吃饭。一年后才能进行正式安葬,实际上是在土坟上加修坟廓和竖立坟碑,做坟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条件及对死者感情深浅而定,有的为水泥预制板铺盖,有的用进口黑色大理石雕筑,还有的在坟上加盖小亭台,立一个考究的墓碑。在人死后的一年里,亲属们都要穿素色衣服,不论男女都要剃光头,满一年后再为死者举行“脱黑”仪式。仪式前,要发请帖请亲友们参加,仪式上大家要伴随音乐跳舞,喝饮料、啤酒,吃点心。从这一天起,死者的亲属,尤其是年轻妇女,有条件者每天换一身漂亮衣服,换一次发型、项链和耳环,直到第7天为止。

6.礼仪

打招呼在刚果(布)是有讲究的。握手则是知识界、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职员及市民的普遍礼仪。见到外国客人,总彬彬有礼,先是热情打招呼,然后握手致意,对亲朋好友甚至要拥抱贴脸亲吻。在谈话的时候,当地人边谈话边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弹出“嗒嗒”的响声,表示交谈十分投机。头部上下轻轻摇动,表示对客人所讲的事情怀有异常惊讶的赞美之情,当你被别人介绍时,作为男子应伸出右手来。刚果(布)人较看重身份,如果知道对方的职务与头衔,称呼时要加上以示尊重。在个别族群中,如果两位朋友相遇,双方先伸出两手,然后躬下身子吹几口气以示问候致意。在城镇进行拜访或约会,要事先联系,以免唐突。

音乐和舞蹈是刚果(布)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人们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情景。歌舞成为他们表达喜怒哀乐情感、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所以,结婚喜庆要跳,丧葬仪式要跳,祈求神灵要跳,甚至在市场上,小贩们也在一起唱或跳,一次聚会歌舞活动能持续数日,有的多至1~2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