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民

一 国名与国土面积

刚果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ongo;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ongo),简称“刚果(布)”(Congo-Brazzaville)或直接称为“刚果”(Congo)。国名来源于古代的刚果王国,刚果王国得名于刚果河,它是土著居民对刚果河下游地区的称呼,“刚果”在当地语中意为“大河”,刚果王国的统治者被称为“韦内瓦刚果”(Wene wa Kongo),意为“刚果之王”。建立独立国家之前,这里被称为“中央刚果”(Moyen-Congo),1960年8月15日独立后定名为“刚果共和国”,1969年12月31日改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ongo,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u Congo),1991年6月4日重新恢复国名为“刚果共和国”。

刚果(布)国土总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

二 地理位置

刚果(布)介于北纬4°和南纬5°之间,东经11°和东经19°之间,横跨赤道线。刚果(布)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与5个非洲国家接壤,其中东南部毗邻安哥拉的飞地卡宾达省,西邻加蓬,西北部与喀麦隆相接,北部靠中非共和国,东部以刚果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为界河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6公里。

刚果(布)处于赤道地区,横跨南半球和北半球,是中部非洲与西部非洲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是从海路通往中部非洲、南部非洲、东部非洲等其他地区的重要桥梁。此外,刚果(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紧依刚果河和乌班吉河并与刚果(金)为邻,这两条河是赤道非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由于流经赤道两侧,获得南北半球丰富降水的交替补给,刚果(布)历来是中非地区诸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三 地形气候

1.地形

刚果河及其支流贯穿的中非大凹地被称为“刚果盆地”,其周围是弧形山地。刚果(布)处于盆地西部边缘,地形复杂,低地、沼泽、高山、丘陵、平川兼而有之。地形总貌是中部高,南北两头低,西部高东部低。全境平均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米。刚果(布)的地表形态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西南部是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的狭长的沿海低地,宽约50公里,长约140公里;中部和西部平均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多为山地和高原;东北部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平原、盆地。

刚果(布)境内河流逾30条。其中,刚果河全长约4640公里,流经刚果(布)1000余公里,如果按照流量及流域面积计算,刚果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全球第二大河,是世界八大主要通航河流之一。此外,东北边境的乌班吉河、北方的桑加河(Sangha)、利夸拉河(Likouala)及阿利马河(Alima)等均为刚果河主要支流。另有奎卢河(Kouilou)流经刚果西南部,最终流入大西洋。

西南部地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沿海低地;另一部分为低山丘陵谷地,主要包括马永贝(Mayomba)褶皱山脉。

沿海低地呈狭长的梯形,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宽约50公里,长约140公里。沿海低地外缘受海风和潮汐的影响,形成一系列沙丘,南部多为长满红树林的沼泽。平地上也有高于200米的低丘,有些低丘直抵海滨,形成岩石毕露的岬角,著名的港口城市黑角(Point-Noire)、印第安角(Indien-Noire)就是其中的两个,前者为重要的海港。海岸线除海角附近弯曲外,基本呈直线形。

低山丘陵谷地主要指马永贝褶皱山脉。它位于西南部的内陆,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长约100公里,宽约60公里,平均海拔600~800米,最高处约1000米,大体上与海岸平行。奎卢河流经山地的中段,形成著名的松达峡谷,把马永贝山脉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风景最美。山地的内侧是奎卢河上游的尼阿里河(Niari)斜谷,谷地宽广,平均海拔不到200米,两侧多丘陵和孤峰。谷地的外围,平原层层叠起,组成一系列阶梯状平台,在高处的台地上俯视谷地中部,一片葱绿,植物茂盛。

中部高原区在地质构造上是非洲古地板块的一部分。主要由古老岩石组成,因久经侵蚀和风化大部分已被夷平。该地区是刚果河、奎卢河和奥果韦河(Ogooue,加蓬最重要的河流)三个水系的分水岭。大致从南往北有几个不同的块体高原:南部为瀑布高原,跨刚果(布)与刚果(金)边境地带,由于砂岩层大部分保存完好,刚果河及其支流富拉卡里河(Foulakari)穿越其间,形成一系列陡崖和瀑布,水力资源丰富,但是不利于刚果河通向大西洋的航行。中部为巴太凯(Batéké)高原,此地区面积广、地势高,平均海拔700~1000米,由几个面积不等的块状高原组成。嘎尤(Chaillou)山从加蓬入境,构成高原的西界。东南部的姆贝(Mbè)高原,平均海拔约650米,面积最大。此外为丘陵,其间为蜿蜒的河谷,透水性强,但大部分地区缺水,景色单调。北部的莱凯蒂(Lèkèti)山海拔1040米,为全国最高峰,它既是东西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刚果(布)、加蓬两国的天然疆界。

北部地区主要是刚果盆地。刚果盆地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构造,刚果河分盆地为东西两部分。刚果(布)拥有河西的大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低于300米,形成了大片的沼泽。该区河水流向不定,以洪水为转移。盆地的内部也不乏个别地势较高的地段,常为居民点的所在地。盆地地表大部分为黏土所覆盖,不仅自然肥力高、农业生产潜力大,而且黏性强、不易透水,是烧砖制陶的上等原料。盆地西北边缘为高地,它是加蓬凯莱山地的东延,凯莱山地海拔从500米上升到1000米,为花岗岩组成的块体,多峰峦和宽谷。西北部靠近加蓬边境的地区是著名的纳奔巴(Nabemba)山,平均海拔1020米,这一地区森林密布,人口较为稀少,距离桑加省(Sangha)城市桑盖(Souanké)约50公里。

2.气候

刚果(布)总体上属于赤道型热带气候,其中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和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刚果(布)全境终年高温多雨,全年温差较小。但是日温差较大,白天骄阳似火,夜间气温下降较快,倍觉凉爽,因而有“夜为赤道之冬”的说法。

刚果(布)全年气候炎热、湿润,分大小旱雨季。1~5月为大雨季,5~9月为大旱季,10~12月为小雨季,12月至次年1月为小旱季。季节温差变化不大,但降水量因地而异,差别很大。比如,北部地区除12月、1月可以称为旱季外,其余基本都是雨季。全年降水量为1000~1600毫米,北部地区可达2000毫米以上。

刚果(布)雨量的季节分布,北半部比较均匀,3~5月和9~10月是两个特大雨季,形成两大降雨高峰,其他各月也经常有雨。南半部由于距赤道较远,11月至次年4月是雨季,只有一个降雨高峰,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5~9月是明显的旱季,而且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降雨急骤,主要属于对流性雷阵雨。雨季时每天下午和黄昏都有雨,在雨季开始和终了时,还多有大风暴。旱季时虽然降雨较少,但是湿度大,天气往往阴沉而闷热。

表1-1 刚果(布)不同时期月平均气温

表1-2 刚果(布)不同时期月平均降雨量

四 行政区划

刚果(布)全国划分为省、市和县。目前,刚果(布)共设有12个省、6个直辖市、97个县。此外,全国还设有30多个行政管理站(Poste Controlead Ministratif),大于村而小于县,直属各省领导。县以下为村,全国约有5000多个村。

表1-3 刚果(布)12个省和首府

表1-4 刚果(布)6个直辖市

刚果(布)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历史沿革。1960年独立时,刚果(布)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旧制,全国分为12个省、33个县。1964年1月,首次重新划分行政区,全国分为15个省、45个县、11个行政管理局、5个市。其中15个省是:奎卢省(Kouilou),首府为黑角(Pointe-Noire);尼阿里省(Niari),首府为多利齐(Dolisie);尼昂加-卢埃塞省(Nyanga-Louesse),首府为莫森焦(Mossendjo);布恩扎-卢埃塞省(Bouenza-Louesse),首府为锡比提(Sibiti);莱蒂里省(Le’tili),首府为扎纳加(Zanaga);尼阿里-布恩扎省(Niari-Bouenza),首府为马丁古(Madingou);普尔省(Pool),首府为金卡拉(Kinkala);朱埃省(Djoué),首府布拉柴维尔(Brazzaville);恩凯尼省(Nkéni),首府甘博马(Gamboma);莱菲尼省(Le-fini),首府为姜巴拉(Djambala);阿利马省(Alima),首府为奔季(Boundji);赤道省,首府为卢塞堡(Fort-Rousset);莫萨卡省(Mossaka),首府为莫萨卡(Mossaka);桑加省(Sangha),首府韦索(Ouésso);利夸拉省(Likouala),首府为因普丰多(Impfondo)。

1969年改国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后,全国划分为9个行政区和3个直辖市。行政区下设县(全国共45个县,后增至50个),县以下为村(全国共约5000个村),另有30多个行政管理站直属区领导。9个行政区是:奎卢、尼阿里(包括尼昂加-卢埃塞和尼阿里)、布恩扎(包括原赤道省和阿利马省的一部分)、莱库穆(包括原布恩扎-卢埃塞省和莱蒂里省)、普尔(朱埃省并入)、桑加、利夸拉、高原(包括原恩凯尼省和莱菲尼省)、盆地(包括原赤道省和阿利马省及莫萨卡省的一部分)。3个直辖市是:布拉柴维尔、黑角和多利齐(后改名为卢博莫Loubomo),后只有布拉柴维尔一个直辖市。

1998年又划分为10个地区,其中布恩扎、莱库穆、利夸拉、高原、普尔、桑加、尼阿里、奎卢均无改变,只将原盆地地区分为盆地(Cuvette)和西盆地(Cuvette-Ouest)两地区。地区下仍设市、镇、区和县,该体制延续至今。

五 人口、民族、语言

1.人口

刚果(布)人口为526万(2017年统计),全国2/3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仅布拉柴维尔和黑角两市人口就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刚果(布)华人数量超过1000人,主要集中在首都布拉柴维尔和黑角市,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奥约、韦索等城市也有相当数量的华人从事商贸活动。

(1)人口规模

20世纪60年代刚果(布)独立初期,全国人口较少,只有约100万。此后,刚果(布)人口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一方面,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石油工业,为吸纳国内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刚果(布)国内医疗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提高,人口出生率逐渐增长,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婴儿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寿命呈现延长的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1970年刚果(布)总人口为134万,1980年人口增长率为2.92%,总人口增至180万。1990年,全国人口为239万,人口增长率略有降低,为2.68%。[1]2000年全国人口增至311万,人口增长率维持在2.52%。2010年,全国人口继续增长,达到406万,人口增长率增至2.88%。2017年,刚果(布)总人口达到526万。这意味着,独立50多年来,刚果(布)全国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未来人口发展态势来看,刚果(布)人口将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

表1-5 刚果(布)人口数量(2008~2017年)

(2)人口分布

刚果(布)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北部地区人烟稀少,如利夸拉省与桑加省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人。西南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为每平方公里6.43人,该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3,却集中了全国总人口的3/4,大部分居住在从布拉柴维尔到黑角市的铁路沿线一带。这一带的人口又特别集中在布拉柴维尔、黑角、卢博莫、雅各布、金卡拉、卢安果等几个中心城市。这些地方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9.43人。

表1-6 刚果(布)地区人口分布

(3)人口结构

刚果(布)的人口受生育率、死亡率、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如下:0~14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2.631%,15~64岁的人口占53.708%,65岁以上的人口占3.661%,这体现了刚果(布)人口年轻化的特点。

表1-7 刚果(布)人口年龄结构(2010~2015年)

从性别结构来看,根据2017年的人口调查资料,刚果(布)女性人口占49.978%,男性人口占50.022%。[2]这反映出刚果(布)全国人口性别结构维持在一种较为合理的均衡状态。

表1-8 刚果(布)男女人数(2011~2017年)

刚果(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拥入城市,城市化程度急剧上升。城市人口由1980年的801521人上升到2010年的2777032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614186人。全国人口密度由1980年的每平方公里4.71人上升到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11.59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4.60人。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由1980年的49.57%上升为2010年的69.8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2.10%。拥入城市的多为年轻人,中老年人较少,这是因为年轻人的消费潜力更大,有助于拉动刚果(布)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9 刚果(布)不同时期城市化水平(1980~2020年)

2.民族

刚果(布)现代民族形成较晚,国内现有诸多族群,通常称为部族。刚果(布)全国共有大小部族56个,大部分属于班图语系的尼格罗人。班图语系的尼格罗人皮肤黝黑,卷发,厚嘴唇,宽鼻梁。其中最大的部族是刚果族,包括拉利(Laris)、维利[Vilis,卢安果(Louango)国王部族]、巴刚果(Bakongo)等,分布在南部地区,约占总人口的45%。中部地区主要是太凯族[Téké,马科科(Makoko)国王部族],占20%。北部有姆博希族(Mbochi),占16%;桑加族(Sanga),占3%;马卡族(Maka),占2%。北部原始森林中还有非洲矮人俾格米族(Pygmees),人数不多,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此外,国内还有部分加蓬人、巴布希人、乌班吉人等跨界民族。

刚果族(Congo)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它包括巴刚果族(Bacongo)、维利族、拉利族等。巴刚果人的“巴”或“姆巴”是“人”的意思(许多部落名前都习惯加“巴”字),他们主要集中在布拉柴维尔附近。维利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是黑角市人口的主体,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可可、咖啡、油棕和橡胶等经济作物,商业发达。拉利人则介于二者之间,其人口占刚果总人口的1/5。刚果族主要聚集在西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从金卡拉到布拉柴维尔的地区,受教育程度最高,所以政界高官、商界巨贾多出自此族。

太凯族(Téké)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巴太凯高原、刚果盆地西南部和阿利马-莱菲尼地区。原住普尔省,后被刚果人赶往北部现居地。其内部又分若干支,主要有蒂奥人、乌穆人等。太凯族人的经济生活和传统习俗与巴刚果人的相近。

姆博希族(Mbochi)又名安济科族,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阿利马河两岸,集居在莫萨卡省、卢塞堡、奔季一带。他们又被称为布班吉人,这是探险家们最初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远离大城市和交通线,更牢固地保留了部族结构和传统宗教。刚果(布)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及刚果(布)许多政府高官都属于这个族群。

桑加族(Sangha)主要分布在刚果(布)的北部,桑加河和利夸拉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尤其是以桑加省首府韦索为主要聚居地。桑加族人的经济生活和传统习俗与太凯族、姆博希族均有类似之处。

马卡族(Maka)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大部分从事农业,主要种植的作物有木薯、芭蕉、玉米、香蕉、花生、可可和咖啡等,也有以饲养家畜为生的,如山羊、绵羊、猪、鸡等。

俾格米人(Pygmée)是世界上最矮人种之一,成年人平均身高1.4米,素有“森林的儿子”之称。他们散居在刚果北部原始热带雨林深处,人数约2万~3万,主要集中在与刚果(金)接壤的利夸拉省与桑加河流域,过着与世人隔绝的生活。他们的肤色与班图人相比较浅,呈深棕色,头发也不像班图人卷得那么厉害。头大腿粗,周身多毛。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过着游牧迁徙生活,用狩猎之物同其他人交换产品。

3.语言

刚果(布)的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南方为刚果语、莫努库图巴语等,北方为林加拉语等。由于每个部族乃至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为了交流方便就产生了一些简便的地方通用语,主要有两种,即:莫努库图巴语和林加拉语。前者通用于南方,后者通用于北方。这两种语言很类似,语法结构简单,容易学,其中连接词起着主要作用。西南沿海及大洋铁路沿线一带的广大居民主要运用莫努库图巴语,当地广播电台也用这种语言进行广播,该语言与当地刚果语言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它以本地语言词汇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林加拉语和法语词汇。北部通用的林加拉语语法结构更简单。(参见表1-10)

表1-10 刚果(布)语种及分布地区

六 国旗、国徽、国歌

1.国旗

刚果(布)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国旗由绿、黄、红三种颜色构成,左上方为绿色,右下方为红色,一条黄色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象征刚果(布)丰富的森林资源及对绿色和平的希望;黄色象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无尽的土地财富,也代表诚实、宽容和自尊;红色代表刚果人民的热情友好,以及刚果人民为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洒在这片光荣土地上的热血。该国旗最早采用于1958年8月18日,1969年刚果人民共和国时期被废止,1991年6月10日刚果人民共和国时期结束后再次被确立为国旗。

2.国徽

刚果(布)国徽为黄底色的盾徽,上面绘有一只呈愤怒状、右爪持有火炬、嘴巴吐着舌头的狮子,这个狮子除了爪尖、舌头呈绿色之外,其余地方均为红色,国徽中间有绿色波浪纹,盾徽上面有一顶书有刚果国名的王冠,盾徽由两只踩在红色枕木上的大象守护,其下方有黄色饰带,上面用法语写着国家格言——“联合、劳动、进步”。该国徽于1963年启用,1970年遭废除,2003年再度启用。

3.国歌

《刚果人》(La Congolaise)是刚果(布)的国歌。国歌的曲作者是让-罗耶(Jean-Royer)和约瑟夫·斯帕迪列尔(Joseph Spadilière),词作者是雅格斯·唐德拉(Jacques Tondra)和乔治·金班吉(Georges Kibanghi)。1959年,该国歌被启用,后在1969年刚果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光荣的三日》(Les Trois Glorieuses)取代。1992年,《刚果人》再次成为刚果共和国的国歌。

《刚果人》歌词如下:

看今朝艳阳高高照,刚果人民站起来了。漫漫长夜终于过去,幸福已经真正来临。大家高唱自由之歌,欢欣鼓舞热情高昂。起来刚果人,团结为自豪,宣告民族团结国家大统一。让我们把隔阂抛掉,今后更团结在一道。我们的目标要实现,团结、工作、进步。我们的目标要实现,团结、工作、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