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科应着力多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及能力

思政学科应着力多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及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实质内涵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教师不仅要关注更多学科教学生成的可能性,更要关注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学生表现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于发现的教法探索,着眼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位老师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主动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念上实现更新,正确认识变化、敢于面对变化和积极适应变化;在行动上立足发现,从整合和调整的维度进行适应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法探索。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由遇到问题需要并有意愿解决时而引发的。

例如,当讲到“货币的产生”时,按照教材的知识顺序平铺直叙: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贵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这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换一个思维角度,这样提问:“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种类较多,比如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等,而且各商行使用本行发行的信用卡的同时,还有银联卡可以通用。那么请问,你使用过信用卡吗?它是怎样产生的?银行为什么要发行信用卡?在什么情况下它将消失?”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言可发,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通过聚合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偶然的物物交换有产生、存在、消失的原因,扩大的物物交换也有产生、存在、消失的理由,同样货币和纸币也不例外。当然信用卡也会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从交换的角度讲,有利于交换;从携带的角度讲,比较方便、安全;从经济角度讲,节省费用,它克服了纸币存在的一些弊病。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用卡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可以长期思考探究的问题:“你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否找到一个比信用卡更好的东西来代替它?”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探究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最好放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激发学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达到探究的目的。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子上。教师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开阔思路,要抓住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点,探究问题的关键点、思维定式的易混易错点等。所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度,不仅要接近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而且问题的编排和设计要有良好的艺术性、科学的顺序性和合理的逻辑性,问题要以新颖见胜,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次,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的问题。阶梯型问题主要是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所组成。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举例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常在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是在教师讲完理论观点之后,通过举例加以证明。这种方式固然可行,但如果将顺序颠倒过来,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事例在前,通过对事例的讨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般会比书本当中的结论有所延展和拓宽,这些结论的得出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例如在讲授“国际组织的作用”时,有关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方面的知识教材的相关结论写得较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讲授知识之前,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共商世界经济合作大计,中国在本届峰会上的表现亮点频现,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视频播放之后学生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其结论大大超出教材的范围,得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新认识。再如,在讲授“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时,教师出示一张漫画,内容是长江和黄河两条巨龙的对话。一个说:“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另一个说:“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为什么长江也称自己是黄河?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结论大大超出教材的范围,智慧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环保的正义之声油然而生,有助于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应用举例、呈现材料创设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时,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材料选取精当,契合教材文本,不能疏离教材;其次,在使用顺序上,材料最好安排在讲授知识的教学环节之前;再次,所举的材料要尽量生动、形象,具备为学生提供多维度思考分析的可行性。

三、以梳理整合知识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每一层面和环节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只能分节授课,难以把整本教材一气呵成。所以每讲完一课时或者一章节,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即使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学生主体那里可以整理出不同的知识图表来再现和再认知,这一思维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教师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的问题有:首先,交给学生完成的任务性学习一定要适量适度,一课时、一章节或一模块皆可,不宜过多或过少。过多了学生整理困难,产生畏难情绪;过少了学生难以创新,难以达成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其次,学生整理知识要以突出任务性学习的质量为要义,鼓励创新,允许出错。教师及时反馈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对缺点要准确指出,对创新要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再次,针对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尝试在没有讲完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去整理知识内容,边整理边自学,教师在条件成熟的教学情境中努力营造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发散聚合思维能力。

四、以任务性学习为助攻方向,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

根据演绎思维能力的不同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和演绎思维训练方向的作业,可以尝试通过任务性学习和材料型小论文的方式来达成。

例如在学习“价值规律”内容后,可以安排这样的任务性学习:“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向前葱”……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食品价格高歌猛进,一系列农产品价格的新名词反映出老百姓日益增大的生活压力。请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疯狂的蔬菜”背后是谁在“导演”?轮番上涨的物价,谁又是“幕后推手”?这类任务性学习,不是浏览或阅读一遍即可大功告成的,需要学生搜集提取信息,运用演绎思维,进行独立分析。督导学生通过演绎思维,从多维角度、多个层次、不同因素的影响出发,探究发现不同的答案,说明相应的经济学道理,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当然,通过布置材料型小论文更能起到这种教学作用,比如:今年是固原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固原各行各业都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披星戴月、竭尽全力,只为带领老百姓脱掉贫困的“帽子”。身为“战役发生地”的中学生,请你通过观察和对比,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家乡贫困面貌的变化,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叙述固原的山乡巨变。指导学生学写政治小论文,是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好方法,也是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进一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

五、以试题的变式训练为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

做题是任何学科都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因学科特点不同,作业的设置和类型又有所不同。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这就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和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式,在同一背景载体或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关系,使之聚变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变通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许多问题和试题当中进行归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本类试题的规律,做到分类归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使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觉悟水平,促使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实现全面发展,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