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融入军营,新兵训练
1974年12月23日,我怀着“谋求出路,入党提干,国家户口,吃上商品粮”的梦想,从家乡东阳的后山店村出发,在本村和南上湖乡政府干部群众男女老少放鞭炮敲锣打鼓佩戴大红花的欢庆气氛中,离开熟悉的山沟沟,离开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踏上北行的军车。
那一天,军车开了400多公里,将近12小时才到上海市区。先到华东师范大学校内,按各兵种分兵,只有我们30多位特种兵被分到上海警备区后勤部船运大队新兵连。当我们到达吴淞镇的营地时已经是深夜了。新兵连有东阳兵30多人,崇明兵30多人,还有十几个山东兵。
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从头开始。心里既充满希望,也有些许忐忑,就在这种对未来有点迷茫的期盼中,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活。
前排从左到右:施善祥、周荣根、姚根福、袁信芳、王章龙中间排从左到右:潘正培、宋金如、杜桂潭、金树民
后排从左到右:朱建平、张金铭、宋延清、谢方科、李宗鹏
当时我的岁数比同是来自家乡的东阳兵岁数要大上2岁,所以显得比较成熟和老练些,再加上我12岁就踏入社会,学手艺——穿棕绷,所以待人处事比他们要老练些,他们对我很尊重,不喜欢叫我的大名,而总是亲切地以“阿杜”相称。3个多月的新兵连生活,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学习,同训练,许多战友,从不认识到认识,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春暖花开的4月,我们新兵被分到各船艇部队,我被分到了机关修理所当一名车工,跟着绍兴兵朱建平师傅(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学习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的技术。
我的个子比较瘦小,但干事情比较灵敏,喜欢动脑子,这可能是东阳人的缘故。家乡有一句老话:“东阳的笔头,永康的炉头,义乌的摊头,兰溪的噱头,金华的派头”,说的就是东阳人爱动脑子。再加上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吃得起苦,工作认真,办事踏实;我性格开朗,做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除了刻苦训练,还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曾获得了八三三二〇部队中国象棋比赛第一名。所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