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系辞》:察动识变 赢得始终
- 徐丙昕
- 1915字
- 2021-01-08 19:45:31
二十一、乐天知命
——如何运用手中的财富与权力
在上一讲中,我们只讲了一个小节前两句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济天下。今天来讲另一个话题,叫乐天知命。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朱熹对此句的注释是:“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其知益深”。在朱子的解释中可以看见圣人之心,“旁行不流”并不容易做到,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凡尘俗世中,能不被“权力”之欲所蒙蔽,真正能做到有了权力知道如何运用,有了钱知道如何使用,不放纵自己,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能坚守初心,不随波逐流,还有自己依然坚持的底线。这就是“旁行不流”。乐天理,知天命,从从容容面对一切。这些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因为在社会中,特别在社会风气不正的时候,能坚守贫穷独善其身,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能坚守自己的德性,是很难的,但当你没得选择的时候,这种坚守还不是最难的。一旦有了权力有了钱,可不容易坚守初心呀,这种时候的诱惑可是太多了。所以说“旁行不流”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
所谓“乐天”,就是乐天理,当然天理就是宇宙间的最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易》与天地准”,所以整个易理讲的也就是天理。在孔子的观念中,天理是包含在乾坤两卦中,天德是乾是刚健的,万物努力向上;地德是坤是柔顺的,承载万物使万物生长。圣人凭着《易》,能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奥秘。这是天地之道,天地无言,创始万物,包容万物,生养万物。天理如斯,天命如此!天地“无心”生育万物之德,这是天地的大德,人类若不能以这种天地之德贯融于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中,反以“有心”来掠夺天地资源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无度之欲,必生“灭顶”之灾!无论是组织也好,个人也罢,绝无例外。所以,“乐天”顺天,按天道规律办事这一思想很重要。
所谓“知命”,就是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呢?就是上面讲到的“与天地相似”的天命,就是天道,也是我们讲的“易道”。“命”是“道”的运行规律。“知命”当然不会违天命,就是不违天地和顺之命。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知天命,也是读了《易》后,明了“易道”后,才知天命,进而不违天地和顺之命。同样的道理人之性命能否和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已,即逐步“辨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弄明白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干才能为吉,怎样干就会招凶。要知道这里的“该不该”是我们“立志”问题;“能不能”是“知命”问题;“怎样干”是“顺命”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圣人创《易》、用《易》,后人学《易》、习《易》,其目的都是解决“乐天知命”,以使人类自身(包括组织与个人)的行为道德与天地融合为一体!
“故不忧”之“忧”为何义?《易经》本是忧患之书,为解脱众生悲苦而作。这是《易》的大观点,知道了这个观点,那么此处的“忧”当是忧国忧民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人学《易》、习《易》,亦当以仁开智,正所谓“仁者不忧于私利得失,智者不惑于私欲显隐”。什么意思呢?就是忧虑问题的角度,不能陷进私利私欲中出不来,千万别该忧之不去忧,不当忧之却忧无尽,只有如此去学而时习之,方能达到乐天知命爱人之心境。
由此可见,圣人用《易》,其前提是乐天知命,通过以仁开智,引导人们趋吉避凶,解除忧患。学习“易道”,循道而行,就能乐天知命,再寂寞孤独也不会有空虚之感;再艰难困苦也不会觉得不能忍受;就算坐了监牢也不会忧惧。我们学的伟大的《周易》就是文王在监狱中完成的。所以,学《易》有了入心的感觉以后,就能够做到“旁行而不流”。就不会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心不会改变。若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就能乐天知命。就可以做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也就是不管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或是身处偏僻之所,都能做与之相符的事情,心若不动,随遇而安。
我们学《易》是为用《易》,就是使人的思维,行为通达。无论是策略,还是招术,均能权衡得当、恰正其位,时时处处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是,这种变幻莫测的智慧,不会被滥用,亦不会有流弊,因为其均源自于恒正不变的与天地之道相一致的仁义之道。当今社会上,某些个人或组织出于为获得更多权益之私欲,不顾贫富悬殊的现实,依然在肆无忌惮地践踏社会之公正与公平原则,披着温情脉脉的天使般的面纱,行层出无穷的歪门邪道之术,吞噬民众维系生存的资源与权益,如此不仁不义,就是不行天道,不知天命,其恶报是迟早而已!
“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是我们用《易》的一种境界,只有做到了,人生就会无忧,就会走出小我的范畴,以一种大的心胸、大的境界去爱人,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