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系辞》:察动识变 赢得始终
- 徐丙昕
- 1487字
- 2021-01-08 19:45:28
十一、彖爻象变
——《易经》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系辞上》第三章,这一章节内容主要在解释一些名词,这些名词是我们在读《易经》中几乎每句话中都会出现,孔子在这儿作了一些解释,当然了,一些名词后来又成了他解读《周易》的文章的冠名。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其实,这些名词的解释,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先看“彖”,这个字呢是指猪的嘴,是一个会意字,猪嘴上面很大,下面比较小,上面部分把下面部分盖住了。所以,这个字呢就有包括、总括的意思。南怀瑾老先生解释为一种凶猛的动物,嘴里的牙特别厉害,就算是铁的东西,它一下子也能咬断,表示一种断语,很厉害的断语。南老先生的解释中的动物很像野猪,意思差不多。所以,这里的“彖”指的是一卦中总括、总的断言。实际上应该是一卦的卦辞。这卦辞就是对一卦的总括、总的方向,而大象,是一卦的中心。
这里所说的“言乎象者也”,象,就是大象,就是现在讲的“像”,总体的形象,大的轮廓,并没有细节。下面的爻才讲一些具体的细节状态。孔子在这里给“彖”一个定义,就是言乎象者也。在整个《系辞传》中,你找不到“卦辞”这样的说法,卦辞是后来研易者为区别孔子后来写的《彖辞》《象辞》一种说法。孔子把卦辞、爻辞总括起来还说成是“系辞”,是附在每一卦后面的字句。所以,这里的“彖”与“象”并不是孔子写的研究《周易》的两篇文章。这一点要区分清楚。
孔子先讲卦辞,那是总括一卦的判断。接着就说“爻辞”,这是符合写文章的逻辑顺序。我们前面也专门讲“爻”就是交,就是变。所以,这里的定义“言乎变者也”,爻辞就是描述卦中六爻变化情况作出的各种判断。所谓卦有卦象,爻有爻象,卦象为大象,爻象就为小象。所以,孔子研究《周易》写出的《象传》就针对每卦的卦爻辞都进行了象的总结。一切的变化起于爻变。爻就是变的另一种说法。俗语云:“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中,只有认识了、掌握了变化的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凶,是对卦象或者爻象所作的性质判断,按照道理来说,易是研究宇宙自然世界的本来的固有的状况,是没有吉凶的。不过是失与得的状况而已,消失与存在而已。吉凶是对人而言的,失去与得到对人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一种是有利于人,另一种是不利于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再分吉与凶了。前面我们已经作了讲解,这里不再多作论述。
“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吉凶悔吝这四种吉凶状态,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凶是一种最不好的情况,悔吝是中间的状态,也是不好的一种,不过呢,这两种状态不是大凶,只是小毛病。给人添了烦恼罢了。
“无咎者,善补过也”,前面说过,在《易经》中的吉凶判断共有九个等级,吉凶悔吝是其中四种,也是较为常见的四种状态。“无咎”,也是其中的吉凶判断的一种,无咎就是没有咎错、害处。其实,这种状态很难有的,无论是吉还是凶,还是悔吝,这里面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错误、过失。所以,我们才有一句话叫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当事情结束的时候,我们总结起来,总会有些过失与遗憾的。如果是凶,那就是大的过失;就算得吉,也不保证里面没有过失,只是及时改过,没有犯大过失而已。要善于补过才能做到无咎。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随时随地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或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所以,我们在卜卦的过程中看到卦爻辞给出的结论是无咎,就以为没有问题,不会有过失,那就大错特错了。而是要学会“善补过也”,才能真正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