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己化人

修正自己,感化别人

正己化人(修正自己,感化别人)

“正”者,确不可易;“化”者,自然而然,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1]也。“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惟其正也,人皆敬之。人知敬处,即是其心化处。若于此化处,至诚微微感动,自然一拨便转,一挑便现,无不顺从矣。若以我之正,形[2]人之不正,略一责备,彼必不甘受诲,而强争曲直。不亦反摧绝其善心乎?此近日好善者之通病。每致着手太重,执而不转,所宜深戒。慎勿舍其田而芸[3]人之田也。王豹[4]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5]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岂人人授之节奏,日日教以点拍哉?

“正”,坚定而不可改变;“化”,自然而然感化的结果,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修正自己有许多功夫,而感化他人也有很多妙用。若能修正自己,则没有不能修正别人的。只要自己“正”,人人都会尊敬你。而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感化的地方。若在这人心能感化之处,以至诚心从微小处去感动,自然稍微一拨就能转化,稍微一挑就有显著效果,没有不顺从你的。若以我的“正”去比较别人的不正,纵然只是稍微责备,他人必定不愿接受你的教诲,还会跟你强辩,争论是非曲直。这样不是反而摧毁断绝他的善心吗?这就是最近喜欢行善之人所患的通病。每每在劝化他人时出手太重,执而不转,实在要深以为戒。不要舍弃自己的田地不耕,却去耕耘别人的田地。王豹住在淇水边,河西人都变得会唱歌,绵驹住在高唐,齐国西部人都善于唱歌了。难道是人人都接受了音乐节奏的教育吗?他们天天都在接受节拍的教育吗?(这就是自然而然感化的结果——译者注)

“清”贵容,“仁”贵断。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处忙更当以闲,遇急更宜从缓。无事时莫忘防检,有事时须要耐烦。勿以成心而蓄疑,休执己见而拒谏。分数明,可以省事;毁誉忘,可以清心。正直可通于神明,忠信可行于蛮貊[6]。人品至此,方可言“正”。

“清”贵在容忍,“仁”贵在果断。不要为了施舍小恩小惠伤害了大体,不要借公道来实现私人利益。忙时要以闲适之心去应对,遇急事更要从容处理。无事时不可忘记随时防范检点,有事时必须要耐烦。不要因自己偏见而对他人起疑心,不要固执己见而拒绝别人谏言。把自己分内事情弄清楚,自可省掉不必要的麻烦;把毁誉都忘掉,自然就有清净心。正直的人可和神明相通,忠信的人可在落后地区通行无阻。人品能达到这种境地,才可说是“正”。

正心而后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万物定矣。盖声色外感,枝疾也;妄情[7]内发,本病也。学道者,当先治内以敌外,不可贪外以害内。则心正己立,未有万物不从化者。盖一心之根本壮实,自然万物之枝叶荣茂。是以导物要在清心,正人必先正己也。

首先要修正自己的心,而后才能修正自己的行为,再感化一切众生,自己的心既然已经端正,万物自然能各安本位。大凡声色从外感染,就好像树的枝叶得病;妄念私欲从内心产生,就好像树根患病。学道的人应先把内心调治好,才能抵挡外境的侵扰,又绝不可因为贪恋外境,而伤害内心的清净。如此则心能端正,自己能够立足,万物没有不随之而转化的。因为这颗心,就如树的根与茎干,根与茎干壮实,万物如枝叶般,自然就茂盛。所以要引导万物的根本,就在于保持一颗清净心,想要修正别人,就必先端正自己。

宋浮山法远[8]禅师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此正心之法。”

宋朝浮山法远禅师说:“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心不妙悟本性,那么妄念私欲自然就会生起。妄念私欲既然产生了,所认识的道理就不正确,对于是非判断就会颠倒错乱。所以要调治心灵,必须能妙悟(即体悟本性即空——译者注)。觉悟了心神就会平和,气质就会安静,容貌就会肃敬,神色就会端庄,所有的妄想、私欲、杂念,全都融化成为真心了。这就是正心的方法。”

后汉郭泰[9],字林宗,与河南尹李膺共济,望者以为仙舟焉。朝廷屡辟[10]不应。性尤知人,好奖借士类,多所成就。

茅容避雨危坐,劝令就学。孟敏破甑[11]不顾,泰以为有分决[12],亦劝之学。俱成名儒。拔申屠蟠于漆工,识庾乘于门卒。其余或出屠沽卒伍,因泰奖进成名者甚众。

郡学生左原,以犯法见斥。泰遇之途,劳之。曰:“昔颜涿聚[13],梁甫[14]之巨盗;段干木[15],晋大驵[16]也。卒为齐魏忠贤。勿恚恨,责躬[17]而已。”或议泰不绝恶人。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左原正欲结客报仇,以泰教而止。

贾淑,性险仄[18],为邑里患。泰丧母,受其吊。或怪之。泰曰:“仲尼不绝互乡[19],子原洗心向善矣,故吾与其进。”淑闻,遂自改成善士。

如史叔宾、黄允[20]等,俱有盛名,泰知其非真,以为必败。后果然。

党祸作,知名之士,多被祸。而泰以隐恶扬善,独免世网。

卒,会葬千余人,共刻石立碑。蔡邕[21]曰:“吾碑铭多矣,独郭有道无愧焉。”

东汉有位郭泰,字林宗,有一次和河南府尹李膺(yīng)一同渡船,看到的人以为是仙人乘坐的舟。朝廷屡次征召他做官,他都不答应。他善于知人,喜欢向官方推举有才德的读书人,大多都有成就。

有一次,他看到茅容在避雨时还能正襟危坐,就劝他读书。孟敏在饭甑破时不回头看,郭泰认为他很有决断力,也力劝他读书求学。后来他们都成为有名的学者。此外,他把申屠蟠(pán)从油漆工中提拔出来,把庾乘从门卫中提拔出来。其他,尚有出身屠户、卖酒及当兵的,都因郭泰赏识提拔而成名。

有位郡学学生名叫左原,因犯罪而被斥责。郭泰在路上遇到他,就勉励他。说:“从前孔子的学生颜涿聚,曾在梁甫当过大盗;子夏的学生段干木,在晋国做过大商人。他们后来分别成为齐国和魏国的忠贤之士。所以不要怨恨,今后多反躬自省就是了。”有人议论郭泰不能和坏人断绝来往。郭泰说:“一个没有仁心的人,若再以痛恨敌对他,社会就会更乱。”左原正要纠结一些人去报仇,因为郭泰的教导而停止。

有个叫贾淑的人,个性阴险邪恶,为乡里祸患。郭泰母亲去世时,也接受他的吊祭。有人觉得很奇怪。郭泰说:“孔子对于互乡那个地方冥顽不化的人都不断绝往来,何况贾淑已经洗心改过向善,所以我赞许他的上进。”贾淑听到之后,从此改过,变成了善人。

当时如史叔宾、黄允等人,都颇有盛名,郭泰知道他们名不符实,认为将来必会失败。后来果然如此。

当时有许多著名士人因受党锢之祸牵连而受害。只有郭泰平时待人能隐恶扬善,独免于此案牵连。

他过世时,有千余人前来送葬,共同刻立石碑来纪念他的德行。蔡邕说:“我刻过的碑铭非常多,惟独郭泰不愧是位有道之士。”

宋司马温公,忠厚正直,名闻海内。其居洛也,风俗为之一变,莫不敦尚名节,羞谈货利,人人知畏廉耻。后生欲行一事,必相戒曰:“无为不善,恐司马端明[22]所知。”

宋朝温国公司马光,为人忠厚正直,德风远近闻名。他住在洛阳时,洛阳的风俗受他影响而改变,人们莫不崇尚节操而爱惜名誉,羞于谈论财利的事情,人人都知敬畏,且有廉耻之心。就是后生小辈想做一件事情,也必会互相告诫说:“千万别做坏事,恐怕司马端明会知道。”

雍邱[23]令刘矩[24],以礼义化民。凡讼者至,必和颜切训曰:“忿恚可忍,公庭决不可入。”使归更思。讼者感悟,辄各罢去。大化其俗,民德归厚[25]。

夫听理词讼,本以为民,乃有任法太过,而又不知下情,往往坚持至死者。何如谦虚平恕之,为得情哉?

东汉雍邱县令刘矩,以礼义教化百姓,凡打官司的人来到县府,他一定和颜悦色恳切地训诫说:“忿怒可以忍耐,但法庭绝不可轻易进入。”要他们回家再思考一下。很多打官司的人受他感化而醒悟,常因此撤回诉讼。刘矩这种作为,大化民间风俗,人民的德行变得忠厚老实了。

官吏听处诉讼,本是为百姓解决事情,然而有些官吏执法太过分,又不了解民情,常使讼案拖到人去世也无法解决问题。为何不以谦虚、公平、宽恕的心态来处理,以情理来感化百姓不是更好吗?

后汉陈寔[26]在乡里,平心率物[27]。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且曰:“宁为刑罚所加,勿为陈君所短。”

尝有盗止梁上,寔起秉烛,呼子弟训之曰:“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28]是也。”盗惊,投地请罪。寔徐晓知,赠绢二疋[29],令其自改。化及一县,无复窃盗。

东汉陈寔在乡里能以公平的心来处理众人的事情,并做众人的好榜样。乡里若有人争讼,经常请他裁断,他就晓以是非曲直,使他们离去后心无怨言,并且还说:“宁可受刑罚处置,也别被陈寔说缺点。”

曾有盗贼夜里躲在他家的屋梁上,陈寔看见后假装不知道,起床拿着蜡烛,呼叫子弟们集合训诫说:“人不可不自我勉励为善。不善的人,未必本来就是恶人,只是习惯已养成,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就像屋梁上的小偷一样。”盗贼大惊,赶紧从屋梁上跳下来请罪。陈寔慢慢为他分析道理,并可怜他贫困而赠送他两匹绢布,要他改过自新。陈寔的行为让整个县都受到感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盗窃发生。

武后篡唐,武承嗣[30]、三思[31],营求为太子。太后意未决,狄仁杰[32]尽忠唐室,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33],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今乃移之他族,无乃不可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永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因劝太后召还庐陵王,复立为太子,化“周”而为“唐”。后以平章事,封梁国公。

武则天篡夺唐朝政权之后,她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谋取太子之位。此时武则天心意未决,狄仁杰忠于唐朝皇室,每次都很从容地向太后说:“当时文皇帝(唐太宗)冒着风雨在外奔走定下江山,传给世代的子孙。高宗皇帝又将二子托付给陛下,现在欲将皇位移给他族,似乎不妥吧?而且姑侄间和母子间,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世后,仍可在太庙享受祭祀,如此继承无有穷尽。如果立侄儿为太子,则从未听说侄儿当天子,会将姑妈神位放在太庙中祭祀。”因而劝武太后召回庐陵王,再立他为太子,把“周”的国号又变为“唐”。后来狄仁杰当了平章事(即宰相),封燕国公,死后追封为梁国公。

五代时房景伯,为清河太守,母崔氏,通经术,有明识。贝丘[34]妇人,列其子以不孝。母曰:“民未知礼义,何足深责?”乃召其母,与之对榻而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馔。旬日,其子悔过求还。母曰:“此虽面惭,其心未也。”又留二十余日,其子叩头流血,母涕泣乞还。后以孝闻。

五代时房景伯担任清和太守,他的母亲崔氏不但精通经学,而且非常明理又有见识。在贝丘这个地方,有一位妇人列举儿子不孝事实,一状告到太守府。景伯母亲就对景伯说:“老百姓不知礼义道理,怎可过分地责备呢?”于是就召见他的母亲到太守府里,和她在床榻上对坐而食,并叫她的儿子侍立在堂下,看景伯如何侍奉母亲吃饭。这样过了十天,他的儿子忏悔过错,要求回家。景伯母亲说:“他虽然脸上露出惭愧的样子,但内心还未真正改过。”因此又留人二十多天,直到她儿子叩头叩到流血,他的母亲哭泣着为儿子求情,乞求太守准许他们回家。后来这位妇人的儿子果然以孝顺闻名。

施佐施佑,兄弟俱为知州[35],致仕[36]家居,田产参差,有唇齿之隙,亲友不能处解。同邑溪亭严公,名凤,素著孝友,事兄如父,周恤保爱,无所不至。

偶与佑同舟,语及产事,公颦蹙谓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量,可以尽夺吾田,吾复何忧!”因挥涕不已,佑恻然感悟。遂招溪亭,同至兄宅,且拜且泣,深自悔责。而佐亦涕泣慰解,各欲以田相让,遂友爱终身。至今二姓皆蕃衍,人犹乐谈其事。

上三案,忠孝友悌,化人者也。其原只是自淑其身,而人遂感化若此。天性本善于此益见矣。

明朝的施佐和施佑兄弟二人,都当过知州,后来退休回家安居,因田产的好坏不齐而意见不同,手足之间产生了裂隙,亲友们无人可替他们和解。同县有一位溪亭先生,叫作严凤,平时以孝顺友爱著称,事奉哥哥有如父亲一般,周济奉养保护慈爱,无微不至。

偶然有一次他和施佑同船,谈到家产事情,严公听后,频频皱眉,说:“我的兄弟懦弱,我正在为此苦恼。假使能够像尊兄这样,可以全部夺走我的田产,我还有什么忧虑呢!”说完就挥泪如雨,施君见状,悲伤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动。于是邀请溪亭先生一同到他哥哥家中,一面跪拜一面哭泣,深深忏悔自责。而施佐也哭着安慰弟弟,兄弟互相谅解,互以田地相让,于是一生互相友爱。直到今天,两家子孙非常众多,人们乐于谈论此往事。

以上所述故事,有关忠孝友悌,都足以感化人。他们原先只想独善其身而已,而人们看到之后却受到如此感化。所以人性本来善良可感化,由此更可证明。

译者补充:

此则故事敬请参见《安士全书白话解》第一部“敬爱兄弟”一章:归安[37]有一个人,名叫严凤,大家叫他溪亭先生。天性慈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一次,和同乡施翊(yì)之一起坐船,施诉说兄弟之间分产不均,严公听后,频频皱眉,说:“我的兄弟懦弱,我正在为此苦恼。假使能够像尊兄这样,可以全部夺走我的田产,我还有什么忧虑呢!”说完就挥泪如雨,施君见状,悲伤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动。原来施相之与施翊之是两兄弟,都担任知州职务,因为分田产而造成矛盾多年了。自从和严君相遇以后,兄弟之间就互相谦让,一生都没有闲话了。

严公为官的时候,哥哥衰老且贫困,严公就把他请到自己家中赡养。每次宴请宾客的时候一定请哥哥拿酒杯,自己则拿筷子跟随在后边。有一次,严公给哥哥夹菜稍微慢了一点,哥哥很生气,打了他一个耳光,严公欣然接受,宴席气氛始终欢快。酒席之后,哥哥就寝。第二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严公就来到床前问候。不久,哥哥去世了,严公伤心痛哭,按礼节送葬。严公对待兄长如此尽心,所以前面和施君所说的一席话,的确是字字出自肺腑,没有半句假话。

【注释】

[1]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自身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去做;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2]形:对照,比较。

[3]芸(yún):古同“耘”,除草。

[4]王豹:春秋时卫国人,善讴。居于淇(在河南省北部),而河西之人化之。“讴”,歌也。

[5]绵(mián)驹(jū):春秋时高唐(在山东省西北部)人,善歌。他弟子众多,形成浩大的民歌队伍,对古代民间歌舞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部分传唱作品被孔子收入《诗经》,可见其影响之大。

[6]蛮(mán)貊(mò):亦作“蛮貉”“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7]妄情:虚妄不实之情识,即妄念私欲,私心杂念,以及对宇宙虚妄的认识。

[8]法远(991—1067):宋代临济宗僧。郑州(河南省)人。初随三交智嵩出家,后嗣法于汝州(河南省)叶县广教院归省。欧阳修尝参其门下。住舒州(今安徽庐江)浮山时,力振宗风,其提示学人之宗门语句,世称“浮山九带”。曾受大阳警玄之密嘱,将衣履代付投子义青。英宗治平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七。谥号圆鉴禅师。

[9]郭泰(128—169):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出身贫贱。博学有才,擅长论议,为士人所仰慕。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事起,被士子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官府召辟,皆不就。他虽褒贬人物,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后闭门教授,弟子千人。及卒,蔡邕为撰碑文。

[10]辟(bì):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

[11]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12]分决:犹决断。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林宗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叔达曰:‘甑既已破,视之无益。’林宗以为有分决。”

[13]颜涿(zhuō)聚:孔子的弟子,据《吕氏春秋·尊师》记载:“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这个姓颜的徒弟是卫国人,和子路是亲戚,是当时名头很响的大盗。

[14]梁甫(fǔ):又称“梁父”,山名,即梁父山,在山东泰山下。秦始皇曾有过“封禅”之举,封泰山而禅梁父,此后汉武帝、汉光武帝亦有此举。

[15]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姓段干,名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师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淮南子》云:“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段早年家贫,干了多年市侩,曾任晋国牲畜交易牙商首领。

[16]大驵(zǎng):是指买卖的中间人。

[17]责躬:躬,自身。责问自身的所作所为。

[18]险仄:阴险邪恶。

[19]仲尼不绝互乡:见《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惟落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那个地方的人难以交往,但互乡有一个少年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支持人家进步,不支持人家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支持他的进步,不是庇护他的过去。”

[20]史叔宾、黄允:史叔宾者,陈留人也。少有盛名。郭泰见而告人曰:“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果以论议阿谀败了名声。黄允,字子艾,济阴人也。以俊才知名。郭泰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见允而叹曰:“得婿如是足矣。”允闻而黜遣(休妻)其妻夏侯氏。妇谓姑(婆婆)曰:“今当见弃,方与黄氏长辞,乞一会亲属,以展离诀之情。”于是大集宾客三百余人,妇中坐,攘袂(捋起袖子)数允隐匿秽恶十五事(数落郭允隐秘的十五件坏事),言毕,登车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21]蔡邕(yōng)(133—192):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当时刊石树碑之风兴盛,蔡邕擅写碑铭,作品很多,受到高度评价。

[22]司马端明:司马光在宋神宗熙宁三年,以端明殿学士奉派到永兴军(今西安)当知府,所以称司马端明。

[23]雍邱:今河南杞县。古多杞柳,夏商为中原古老方国,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

[24]刘矩:字叔方,汉朝沛国萧县人。以节义举孝廉,曾任雁丘令,以礼让感化百姓。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

[25]民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要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经常追念自己的祖先,这样民风就会变得忠厚老实了。”

[26]陈寔(104—187):即陈太丘,东汉官员、学者。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曾任太丘长,故号太丘。与子纪、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27]率物:做众人的榜样。

[28]梁上君子:此典故更有详文记载: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意思是:有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寔知道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今后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作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给屋梁上的盗贼,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

[29]疋(pǐ):同“匹”。

[30]武承嗣(649—698):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荆州都督武士彟(huò)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之子,即为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专权,他建议诛杀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庙,并要求武则天立他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因谋太子之位失败后忧郁而死。

[31]武三思:生年不详,卒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庆之子,即为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称帝后,武三思被封为梁王。其人谄媚专权,大肆排斥异己,祸乱朝纲。最终,被太子李重俊设计杀死。

[32]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死后埋葬于洛阳东郊白马寺。

[33]栉(zhì)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34]贝丘:古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杜预注:“姑棼、贝丘,皆齐地。田,猎也。乐安博昌县南有地名贝丘。”

[35]知州:是从宋朝才设立的官制,一州的长官。

[36]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皆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7]归安:古县名,今浙江省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