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各种研究成果、研究理论不断涌现,但是学科理论仍然呈现出碎片化、专精化、“拿来主义”的特点。为了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学术地位、社会认可度,为了给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为了给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人员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武器,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重要理论及其研究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变得至关重要。

为实证研究寻找理论基础是研究的重大难点。目前各种研究理论层出不穷,还有大量其他领域的理论应用到信息系统领域,让研究人员目不暇接,同时学习这些理论也要耗费研究人员大量的时间,故迫切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然而,我们在文献调研中发现,虽然有个别论文对某一理论或研究模型进行了评述,但是罕有学者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因此,为了解决研究人员理论搜索难的问题,本书以近20年实证研究的国内外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其应用现状,并对其实证研究的潜在方向进行了展望。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一些应用较广、成果丰硕的研究理论,如理性行为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还将一些研究较少、处于前沿的理论纳入其中,如控制错觉理论、民族志决策树理论等;不仅包括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等信息系统研究的常用理论,还包含社会临场感等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论。

本书每章的内容框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方便研究人员快速把握理论精髓:①详细论述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理论的源流演进。信息系统研究中应用的理论往往来源于多学科、多领域,包括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研究人员往往难以通晓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有鉴于此,本书以不同理论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对这些理论的起源、不同流派及其演进历程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本书中对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研究为例,TAM来源于理性行为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TAM2、UTAUT、TAM3等模型。②全面总结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理论的应用现状。即使是同一理论,由于研究主题、研究领域、研究背景的不同,且与不同的理论模型相结合,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进展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应用方向。为了帮助研究人员准确把握这些理论的应用进展,本书依据研究问题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理论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以本书中对期望确认理论的研究为例,我们发现目前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多以确认后阶段为核心,探讨模型在不同研究场景中的适应性,对确认前阶段和意愿向行为转化过程的关注则较少,所构建的模型也未能针对信息系统产品的特点体现出差异性。③深入展望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理论的潜在方向。如果没有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之理论及其研究应用的深刻把握,一般研究人员往往难以洞察其中的研究机会。有鉴于此,本书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对于一些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来说,研究展望则提供了新背景下的回顾与反思的契机;而对于一些较新的理论,或者是刚刚被移植到信息系统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展望则为这些理论的应用构建了想象的空间。以本书中对民族志决策树理论的研究为例,它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的行为研究和用户流失因素研究两方面,未来的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用户流失因素决策树预测模型和复杂用户行为的多阶段民族志决策树模型等。

本书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主要有:①本书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信息系统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张“地图”,为研究人员的研究之路提供指引,让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这张图较易地寻找到自己研究领域所需的理论,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搜寻理论基础的难题,可以将更多的科研时间投入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结果讨论上来。②本书详细论述了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理论的源流演进,这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理论的起源、演进、流派,更好地选择适合研究主题的理论,进而对理论未来的发展有所洞见,甚至于提出新的理论。③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所有重要理论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理论的应用现状,避免选题重复,准确把握学界的动态,甚至突破现有的研究窠臼。④本书对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理论的潜在方向进行了深入展望,为信息系统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副望远镜,研究人员可以从中窥见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擅长、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上的创新。

本书由袁勤俭拟定大纲,共分20章。第1章和第2章由朱哲慧、袁勤俭写作;第3章由孟祥莉、袁勤俭写作;第4章由黄丽佳、袁勤俭写作;第5章由张宁、袁勤俭写作;第6章由徐娟、黄奇、袁勤俭写作;第7章和第20章由朱梦然、颜祥林和袁勤俭写作;第8章由周昊天、黄奇、袁勤俭写作;第9章和第10章由张一涵、袁勤俭写作;第11章和第17章由毛春蕾、袁勤俭写作;第12章和第18章由张桦、岳泉、袁勤俭写作;第13章由费欣意、施云、袁勤俭写作;第14章由杨欣悦、袁勤俭写作;第15章和第19章由朱梦茜、颜祥林、袁勤俭写作;第16章由苏怡、袁勤俭写作。最后,由袁勤俭、朱哲慧、张一涵负责全书统稿和定稿。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亮点工程”的资助,特此致谢。本书的20章内容是由正式发表在《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情报科学》《现代情报》《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等CSSCI期刊上的论文修改而成的。我们对有关信息系统实证理论的研究之所以能坚持不懈,是因为得到了这些高质量期刊持续录用论文的支持和来自匿名审稿专家的鼓励,请允许我们对张薇、王忠军、郝屹、马卓、于媛等主编和编辑老师、匿名审稿专家敬表谢意!我们也要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张有利、程天祥等提供的帮助。在著述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成果,我们要向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作为第一作者,我还想向所有参与本书撰写的同事、同学的辛勤劳动致以谢意!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项“大海捞针”式的复杂系统工程,本书是我们历时五年的研究成果。在正式发表的论文基础上,我们还花费了六个月时间再次对所有内容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才形成了本书。虽然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竭尽所能追求完美,但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仍有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yuanqj@nju.edu.cn),以便再版时更正,提高本书的质量。

袁勤俭
2020年7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