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矛盾律的应用
曾经有这样一则啼笑皆非的笑话:
有一天,老李出门逛街碰到了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老张,老张问老李:“你孙女多大了?”老李回答:“快两岁了。”老张说:“哎呀,宝宝好可爱。”随后又说了一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你家宝宝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问答可以说是前后矛盾,前边已经问了“你孙女多大了”,后面又问“你家宝宝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这就是不符合矛盾律的。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的内容不能同时是真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思维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它从反面要求思想的首尾一致,不能对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矛盾律的要义是保持思想的一致性,用公式表示就是“A不是非A”。在该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而“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
在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一书中,有一则“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
这则故事是说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在卖矛和盾,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我的盾牌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紧接着,他又拿起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穿!”集市上有人质问他:“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呢?”这个人闭口不言。于是,众人嘲笑着他散去了。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够刺穿任何盾牌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个人的话违背了矛盾律的规则。
事实上,当他说“我的盾牌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时,就已经断定了“任何东西都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断定某类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但当他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刺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断定某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这样一来,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所以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状态。这种在语言文字上产生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其思想上产生逻辑矛盾的现象。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推断出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有: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够自圆其说。即通过A可以推出非A;通过非A,又可以推出A。
因此,矛盾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够得出截然相反的判断的。无论是物质的客观世界,还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存在矛盾现象。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不存在没有矛盾的事物。换句话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同时还要学会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可持续发展。
矛盾律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能用矛盾或反对的概念指代同一对象;二是判断要一致,不能即为真又为假。矛盾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这是正确思维逻辑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问:“高兴的否定是什么?”学习了矛盾律就可以知道不是“悲伤”或者“沮丧”,而应该是“不高兴”。
下面,我们说说悖论。
悖论是指如果事件A发生,则可以推导出非A,而非A的发生则可以推导出A。
历史上最有名的悖论是“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6世纪,克利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说谎者;埃庇米尼得斯也是克利特人之一,那么他所说的话也是假的,则不是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但这一结论就与前提互相矛盾。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而身为克利特人的埃庇米尼得斯所说的这句话是真话,则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无论他的话是真是假,都会推出一个与前提矛盾的结论。因此,它成了一个经典悖论,即“说谎者悖论”。
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这个村他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有一天,理发师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长了,那么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逻辑矛盾呢?
罗素的问题有两个结论:理发师要么给自己刮胡子,要么不给自己刮胡子。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就与他的规定(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相矛盾,他就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根据他的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无论怎么选都是自相矛盾的境况。所以,如果要解决这一逻辑矛盾,理发师就需要修改自己的规定。
除此之外,一些常见的悖论还有:“凡规则必有例外,包括这句话。”和“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说,在一场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辩论赛上,一方的观点认为对大学生恋爱应该加以适当的引导;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对于他们的恋爱不需要特殊的引导,顺其自然就好。在总结时,如果主持人对于这两种观点都予以同意,那就违反了矛盾律的原则,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还有,中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写“繁星闪烁,明月高悬”,然而“繁星”和“明月”是不能同时出现的。明月时,我们是不会看到满天繁星的,只会看到少数较明亮的星星;而如果我们看到繁星满天的夜空,那么明月就不会出现。不注意观察事物就会造成这样问题,违反矛盾律,这种矛盾进而反映了写作人思想的混乱。
由此可见,矛盾律的实质就是排除逻辑思维中和语言表达上自相矛盾的问题。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应用概念进行分析还是做出判断,都要前后一致,首尾一贯。这对于我们正确进行思维表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