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逻辑表达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同一律的应用

思维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正确的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共同准则,无论是引用概念、做出判断,还是推理活动都必须遵守。这些准则是从人们的逻辑思维中概括出来的,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又对人们的思维活动起到制约和指导的作用。当我们思考和表达思想时,要正确地运用这些逻辑思维规律,并使之符合逻辑思维的形式。

从根本上说,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逻辑思维的运用中,同一律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常见的规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中,对同一对象的思维保持同一。这里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论证的每个思想必须在同一条件下,不能转换前置条件;第二,每一个论证的思想必须有确定的内容,并且不能偷换概念,也就是说,在同一律思维的过程中,每一个思想都要保持其自身的同一。

同一律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p”。其中,A表示任一概念,p表示任一判断。运用同一律不仅要明确概念,还要求判断结果同一。

有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男生对女生说:“你老是要这个,要那个,不怕别人说你是‘向钱看’的‘高价姑娘’吗?”

女生回复他说:“难道你没听过裴多菲的那句名言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不是价高吗?”

显然,这位女生的回复就是故意偷换概念。男生所说的“高价姑娘”中的“价”是指价格的意思,是在指责女生过分看重爱情中的物质条件;而裴多菲的诗中所说的“爱情价更高”是指美好纯粹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这里所说的“价”是爱情的“价值”。因此,这里的两个“价”有着不同的含义,并且在词性的褒贬上也有所不同。然而,女生回答很明显是将两个“价”的含义混淆了,用一个替换了另一个,造成了严重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性的规律。

有逻辑学专家提出,同一律就是要保证在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那么,究竟什么是内涵和外延呢?其实这是指概念的两个部分,内涵是定义,外延是指符合此定义的东西。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有语言、思维,会制造工具的高等动物”,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而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的类,比如“人”这个概念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的人,包括“古代人”“现代人”“南方人”或“中国人”,但它不适用于猫、狗等动物。“古代人”“现代人”“南方人”“中国人”等,就是概念的外延。

违反同一律的常见逻辑错误有:在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性,经常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古往今来,诡辩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与白马论一样,著名的“濠梁之辩”也可称得上是千古奇辩。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惠施是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庄子是至交好友,经常在一起进行辩论。《庄子》一书中就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段“濠梁之辩”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辩论中,庄子主张“知鱼之乐”,而惠施则认为“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在论证方式上,惠施的论证是对客观知识的逻辑分析,他认为人和鱼是不同的,不存在相知的可能性,怎么能知道鱼的想法。而庄子则注重主观感受的审美体验,他把自己融于万物之中,认为自己自然能感知鱼的快乐。他驳斥惠施说的人和鱼不可以相知时,引出了“你”和“我”的不可以相知的论题,这就属于偷换话题,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因此,庄子的论辩在逻辑学上确有诡辩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