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导读
- 我的大学
- (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
- 1152字
- 2021-01-07 14:29:12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
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俄时期的社会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即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叙述了他从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时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严酷、压榨和剥削,而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和祖父母的慈爱,从而令主人公产生对现实不公正的反抗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对早年的不平凡经历作了生动地记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高尔基的斗志。高尔基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本书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本书叙述的是16岁的主人公阿列克塞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他曾在码头、面包坊、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了变化。
阿列克塞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他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在喀山的四年时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本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
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高尔基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