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早期道教经典中所描绘的神仙都是虚无缥缈、完全超越了人的欲望的“完人”,他们或得道飞升,或逍遥避世。显然,那时神仙形象是道教宗教体系的部分,仅是些拥有单一性格因素和毫无情感可言的神学象征。
但在《封神演义》中,我们见到的人物形象却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其中许多神仙更是积累了丰满的人的形象。这正是《封神演义》中神仙观念的变化,即神仙形象中宗教色彩进一步减弱,而“人性”色彩逐渐加强,也进一步证明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封神演义》中人的性格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如小说中有的人物虽性格单一,但却结果迥异。或者是具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性格因素。再或者随其故事情节发展,神仙形象也呈现出较大明显的变化等。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封神演义》中比比皆是。
闻太师的命运。在人物性格单一的条件下,仍能展示其形象的复杂性,这是《封神演义》的一大妙笔。此类人物中,殷商太师闻仲的复杂化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闻仲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也是民间信仰中的“雷神”或“雷祖”。在小说中,闻仲本来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王朝中的太师,乃三朝元老大臣,文武双全,威仪并重,擅长行军,是商朝军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闻仲也是截教金灵圣母门下弟子,深谙道术、法力颇深。
小说中,闻仲忠诚殷商、文武双全、敢于直谏无道纣王,这点在小说第二十七回“太师回兵陈十策”中得到诠释。当闻太师班师回,回朝后得知纣王种种无道恶行,书中有了这样的描述:
心中甚是不平,乃大言曰:“今四海荒荒,诸侯齐叛,皆陛下有负于诸侯,故有离叛之患……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
而后他3天日内陈述十策。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第三件:填虿盆,宫患自安……
谏官 又称“谏臣”,古代官职之一,谏官制度是为专制君主的长治久安效力的制度,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时期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
这十策具是金玉良言,字字点破纣王无道的缘由,全面地展现出一位“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的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但也正是由于他的愚忠,又使其成为纣王暴政的支柱、逆天行事的鹰犬。
闻仲在明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道理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助纣为虐。为稳固纣王统治,其一意孤行下愤然发兵西岐。闻仲虽知天理,不顺民意。
在小说第四十二回“黄花山收邓辛张陶”中,闻仲给姜尚的战术中写道:
盖闻王臣作叛,大逆于天。今天王在上,赫赫威灵……今奉召下征,你等若惜一城之生灵,速至辕门授首,候归期以正国典。
这正体现闻仲愚人愚己的愚忠本质,直至最后命丧绝龙岭。
一个“忠”字,却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写人手法的运用,跨越式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发展,使神仙形象突破了宗教的束缚,展现出一个小说人物应有的复杂形象,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土行孙的多面。《封神演义》中有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土行孙其人,小说着墨颇多,尽写其机智幽默,英勇善战,而又暴躁好色,贪图富贵。
小说第五十二回,土行孙出场,轻信申公豹言语,盗了师傅的捆仙绳,五壶丹药,径直往三山关来。后在邓九公麾下,甘当五军督粮使。此时的土行孙给人一种憨厚愚笨之感,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成大气候的可能。
在第五十四回“土行孙立功显耀”中,邓九公屡屡战败,土行孙治好邓九公及其女邓婵玉的伤,主动请缨说:“当时主将肯用吾征时,如今平服西岐多时了。”
这又显现出土行孙勇敢的一面。后来智斗哪吒,大叫曰:“哪吒!你长我矮,你不好发手,我不好用功,你下轮来见个输赢!”
于是趁哪吒下轮,利用身体矮小之便,打了哪吒三棍后,用捆仙绳擒了哪吒回营。此后依照此法,擒了黄天化,更是险些也擒了姜尚。
西岐 商周时期古地名。岐山是我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炎帝生息之地。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近400多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时期的地理中心。有周公庙、凤雏遗址,出土大量周代文物,以青铜器最为著名。
此番三轮争斗,尽显土行孙英勇善战一面。但如果人物形象刻画到此停笔,充其量也只与一般过客神仙一样,给读者不会留下太多印象。但作者匠心独运,又巧妙地写出了土行孙狂暴嚣张的性格特点,文写道:
其见大功多成,渐渐嚣狂起来,再加邓九公许诺:“你若早破西岐,我将弱女赘公为婿。
于是土行孙仗自身本事,趁夜进城,试图杀了武王,诛了姜尚。多亏姜尚早有预见,才得以避难。然而此事还不算完,土行孙行刺期间,看见妃子脸似桃花,异香扑鼻,不觉动了欲心,欲与其极人间之乐,终导致被杨戬智擒,后虽逃走,但其暴躁好色,贪图富贵的一面,也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以上种种性格聚集在神仙身上,这不仅丰富了《封神演义》的内涵,而且完全颠覆了宗教神学中的神仙特征。虽然如此丰硕的神仙形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实为少见,但此时已显现出其复杂的神仙形象构成,拉近了宗教神学体系和广大民众生活的距离。
《古史考》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撰。原书25卷。约当宋元之际散佚。今有清代人章宗源辑本一卷。该书是作者为考订司马迁《史记》所记载周秦时期史事之误而作,故名《古史考》。内容上主要是对《史记》所记先秦人名、史实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些必要的纠正与阐释。
姜尚的秉性。姜尚作为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历来就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在《古史考》中曾记录:“吕望常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而小说第二十四回之前,姜尚于朝歌屡屡受挫,后虽隐于磻溪,但也并非其志向,一句“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尽抒其胸臆,不然也不会在垂钓处留下深深的印痕。
此时的姜尚,虽志向远大,却完全一副软弱无能的样子,即便有“火烧琵琶精”的小勇,但更有一事无成的大耻,完全看不出一点“代劳封神”的架势。
而后姜尚仕周,终可一展抱负,其先后兵伐崇侯虎,受文王托孤,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形象。此处姜尚的英明神武,贤臣良相的姿态让读者耳目一新。
但后来又有反复,当张桂芳、九龙岛四圣、魔加四将、闻太师亲征等接踵而来时,姜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上昆仑搬请救兵。更甚的是破十绝阵时,竟把帅印交给了燃灯道人。
唯一述其智谋的一处,仅是推算出土行孙夜袭,其他的都是依靠别人去建功立业的,半点看不出首相的才能。但主角非假,后姜尚“金台拜将”,大义凌然的向武王陈列出师表、挂“斩法纪律牌”,又微露了一点英气。更甚的是出征前,敢于冒大不韪,更显出其果敢英勇之姿。
燃灯道人 主要在《封神演义》中出现,他曾经帮姜子牙破十绝阵,而且在原书中有一回就是“燃灯议破十绝阵”,十绝阵是他主持破的。其原型是燃灯古佛。燃灯佛,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其尊贵。
虽然征讨殷商过程中,姜尚依然受人帮扶,但封神者姿态已经初露,诸神终靠姜尚才能位列神位,此时的姜尚才彻底回归到核心地位。
纵观全书,姜尚性格几经反复,也正是人之常情。虽未刻意为之,但一个暮年老朽的形象已然立于眼前。全书也多是在这种“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情况下,写出了一番人间情趣。
《封神演义》众多人物形象虽参差不齐,但其中性格最鲜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非哪吒莫属。如哪吒闹海,作品描写了两个有着对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一是哪吒,他是一个勇于斗争、敢作敢为的少年英雄;一是哪吒的父亲李靖,他是一个平庸懦弱的官僚。
李靖自幼访道修真,学了一些本领,但因仙道难成,所以下山辅佐纣王,官居总兵之职。他追求的是人间的富贵,想的只是怎样保住自己的官职。
哪吒 神话人物,一个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一个跃然于书本上的民间传说。是《封神演义》里作者着力描绘的神话英雄之一。哪吒姓李,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子。他是活跃于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之中的人物。哪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而哪吒对其父亲的反抗,也将他塑造成为了一个敢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英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哪吒这一人物是塑造的较为成功的形象,他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他的叛逆性格里。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的思想也没有经过文化的浸润,他的灵魂中完全是一片文化意识上的纯洁净土,他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完全发自生命的本能。因此,他的叛逆也是最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叛逆,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
正因为哪吒的无知,也造就了哪吒的无畏。哪吒做事没有那么多世俗功利的考虑,他只是对自己不能认同和接受的对象进行反抗。所以,他面对邪恶毫不畏惧,面对父威绝不妥协。
但是在那时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君臣父子伦理观念已是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父权,更是把创造生命的义务看成了特权。作品中的李靖完全把哪吒看做了私人物品,当哪吒打死巡海夜叉,杀死龙王三太子,龙王敖光前来问罪时,哪吒毫不惧怕,虽然承认是自己不好,连累了父母,但却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
后来哪吒在南天门拦路殴打敖光,李靖仰天长叹,不知如何是好时,哪吒也只是跪到父母面前,请父母“只管放心”。再后来四海龙王大闹陈塘关,李靖胆小怕事,要绑缚哪吒交龙王处置,哪吒愤而自杀,将父母生养的骨肉还给父母。
《封神演义》写到此处,哪吒还没有和父亲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当李靖在翠屏山打碎哪吒的塑像,焚烧了哪吒的行宫之后,父子之间的冲突变得尖锐而直接了。
龙王 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四灵兽之一,龙王则是指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在道教中有以海洋为区分的4位龙王,即东西南北“四海龙王”。
哪吒几乎把李靖看做不共戴天的仇敌,他一次又一次地追杀李靖,直至灵鸳山元觉洞的燃灯道人救下李靖,并送他玲珑宝塔作为镇物,哪吒才“心中暗暗叫苦”,不得不放弃对李靖的追杀。
哪吒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了儒家君臣父子伦理观念,简直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而后哪吒通过了他的师父复活,他获得了新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这里又体现出了道家的思想,即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如何使个体精神愉快。
同时也在述说着一种观点,儒家约束了个人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而道家则帮助人,使其拥有独立的人。
黄飞虎的理智。在第三十回,当黄飞虎得知夫人被纣王侮辱而坠楼,妹妹同时被害时,他无语沉吟;当他看到身边四将持刀反商时,还在迟疑甚至还把他们大骂一通;而当周纪设计激将时,他便一气之下反出朝歌。
以后,随着情绪的稳定,则清醒地认识到纣王无道,终于变被动反商为主动归周。这里写出了黄飞虎理智和情感的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发展、转化,从而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即便这种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时脱钩,流于表面,但文学家在塑造复杂人物、提高文学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吸引力等方面已然大放异彩,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并且,《封神演义》中的某些片段,刻画人情颇为真实动人。如写哪吒出世及他与父亲斗争的故事;第四十八回至第五十回云霄由拒绝下山到终于摆设黄河阵的故事;第七十二至第七十三回的广成子三谒碧游宫的故事等。
碧游宫 神话传说中的三大无上仙宫八景宫、玉虚宫、碧游宫之一,位于蓬莱岛,是昔日鸿钧玄门第一大教通天截教的法脉道场。宫主是通天教主。三清立教之时,通天教主在蓬莱岛碧游宫开创截教道场,光大鸿钧玄门。
这些故事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感情变化和事件发展的逻辑,丰腴的形象具有颇富诗意的人生经验,是作者才情暴发的部分是《封神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段,可以和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之作相媲美。
另外,《封神演义》的风格类型属以对立双方的斗法为主,写法宝,写神通,侧重于想象的神奇,千奇百怪的幻想是《封神演义》最大的艺术特色。
《封神演义》里的想象给人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包括科学想象的因素。《封神演义》用散文描写自然环境能情景交融,富有新意,是古典小说环境描写的一大进步,它突破了堆砌辞藻的韵语范式,写出了不可重复的自然环境。
《封神演义》的思想题旨是多元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封神演义》揭露和反抗暴政,歌颂仁义,赞扬仁君贤臣,同情推翻暴政的正义战争。
作者把西岐作为理想和谐的大同世界,体现出作者对开明政治的向往,作者把感情倾注在正义一方,认为有道伐无道是应当支持的,殷纣王的败亡是历史的必然。
《封神演义》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神话化,借此重塑上古诸神的形象,恢复神话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祇谱系,使历来杂乱无章的仙道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上层为仙道,中层为神道,下层为人道。
《封神演义》使纣王的暴行和武王伐商的史实具体化、情节化,它诠释、补充和丰富了史书对殷末那段历史的记载,为殷末史的流传提供了条件,使3000多年前晦暗不明的殷末史在下层百姓中得到有效的普及和传播。
《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扛鼎之作,它对后来各种文艺创作的影响也是世所公认的,其民间影响力足可以和《西游记》比肩。
阅读链接
鲁迅先生对《封神演义》这样评价:“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游》,然其根底,则方士之见而已。”鲁迅先生并没有进一步阐述“方士之见”具体指什么,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便可以把“方士之见”理解成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者对个体命运的一种潜意识关怀。
《封神演义》的最大亮点,就是都赋予了顺天意和逆天意的人和神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其人本主义意识的着重体现。比如作者对小说中所谓的正反两大阵营战死的人和神都封神的,小说家的情感是一种多方同情,同时对正义也有挖苦。于是作者陷入了迷惘状态,动摇了自己的立场,人性的觉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