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推崇道教的神魔小说

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明代长篇小说,共100回,作者许仲琳。全书以宋元时期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演绎而成长篇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表现了称扬王道、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倾向,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同时,《封神演义》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封神演义》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闻名于世。它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给读者以较深印象,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

姜尚辅佐武王伐纣的故事,很早就成为民间说书的材料,在存留下来的元代所刻《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中,就包含了不少神怪故事。

之后在明代,文学家许仲琳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并加上自己的虚构,演绎成了《封神演义》这部长篇神魔小说。

流传中《封神演义》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小说充分发挥了神话传说的想象特征,讲述的是商代末年,纣王暴政,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武王行兴仁义之师讨伐无道昏君纣王。

在这样背景下充分展现了上古诸神呼风唤雨,动摇乾坤的通天法术,塑造了大批的艺术形象。借助众多的神仙形象来宣扬道教,推崇道教。

其中涉及很多历史上传闻的道教人物,如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广成子、赤精子。甚至连一些原本是佛教中的人物,如托塔天王、哪吒、燃灯古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都变成了道教人物。

元始天尊所在的阐教是作者赞扬肯定的教派,故不难看出,作者是崇敬道教的。还有第五回云中子说:“但观三教,唯道至尊……但谈三教,惟道独尊”。在第八十二回黄龙真人则说:“自元始以来,惟道独尊。”

平话 即评话,又称“评书,是我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代末期,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

对道教的推崇还表现在对《黄庭经》的崇尚。《黄庭经》曾是道教中早期上清派的两大经典必读书之一,而作者多次强调阐、截教教徒都诵读它。

在第二十三回姜尚“日诵《黄庭》,悟道修真”;第二十四回子牙诵读“《黄庭》两卷消长昼”。第三十七回子牙感叹:“蒲团静坐,朗诵《黄庭》,方是吾心之愿”。第四十九回陆压作歌:“白云深处诵《黄庭》,洞口清风足下生”。第六十四回李靖也歌:“洞中戏耍,闲写《黄庭》字”。第七十二回广成子作歌:“三卷《黄庭经》,四季花开处”。

道教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和家庭和睦。

其次,是截教尊奉《黄庭经》。第三十八回和四十七回都提到通天教主要教徒们“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第四十三回闻仲也说:“脱却烦恼,静坐蒲团,参妙悟玄,闲看《黄庭》一卷。”在第八十二回中,阐教截教教徒在万仙阵完成1500年大劫数后,只是为了“缘满皈依从正道,静心定性诵《黄庭》”。

并且,在第四十一回闻仲等人卸任后的最大心非常成功的一笔,因为从语义结构上看,这使全书对愿就是静心诵读《黄庭经》。可见《黄庭经》是小说中阐、截两教共同尊奉的最高经典。既然尊崇《黄庭经》,自然可以说《封神演义》是崇敬道教的。

小说崇“道”表现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在小说第一百回的结尾部分,特意写到了李靖等人拒绝武王的再三挽留。武王因为李靖、哪吒、韦护、杨戬、雷震子等人立下赫赫战功,是开国元勋,劳苦功高,欲留他们在俗世享受富贵。但李靖等人执意要回山中修道,说:“臣等恬淡性成,志在泉石。”

李靖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人物,家住陈塘关,有三子一女,即金吒、木吒、哪吒、贞英。后修道成仙,晋升仙班。因为右手中常托玲珑宝塔,又被称为“托塔李天王”。形象特征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

最终,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卸甲归隐,肉身成圣。这种命运的安排实际上是作者再一次强调道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就宣扬道家思想观念而言,这一命运安排是非常完满的,是道教的推崇显得有始有终,一以贯之。

《封神演义》还以诗赞的形式赞扬了李靖等人的道家选择,在第一百回有这样一段话:

两耳怕闻金紫贵,一身离却是非朝。

逍遥不问人间事,任尔沧桑化海潮。

这升华了小说道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另外《封神演义》打乱了传统神位系统,按自己设想作了另外的安排,而道教中只看做是神话小说,在醮坛科仪中并未加以参考。但这小说出现以后,在宗教观及神职神位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象化。小说的背景是在商末周初时代,这一时期在道教经典记载中代表道的尊神传说已经存在,但在世间则三教教主都没有降生。所以作者用了避实就虚的写法,在道教鸿钧老祖下,神化老子列于第一位,虽领袖群仙,但不管实际事情,而仙在神上,以元始天尊为尊。

对佛教则只称西方,以准提道人为尊而不提释迦。因为释迦此时尚未降世,“人间的老子”也是在东周才诞生,并未成立道、佛、儒三教,所以第十五回谈到三教会定封神榜的三教是阐教、截教、人道。“人道”是哪一教,此回以后并未再提。

所以,书中避实取虚,在此以后凡后来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均不列入,只采神仙传中的古代仙称神号,以免有时代不符之嫌。

又将佛教几位菩萨列于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内,这就是说佛受仙传,由无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这小说实际是在明代三教合一思想上,又用塑造形象创造故事将其更加具体化,在道教思想上消灭了对立的因素。

而道观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观世音菩萨,就是《封神演义》出刊以后开始的。《封神演义》泯灭了两教界限,起了混合两教的进一步促进作用。

道教神位的增添和补充。“封神”系统,道教中并未采用。庙宇尊神,仍按宋代系统未变。但因这小说的影响,增添了不少的神,例如玄坛殿。

释迦 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寞、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玄坛殿是供赵公明的庙宇,因《封神演义》中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并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所以自此尊赵公明为财神。

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传说的变化。二郎神话本是由李冰父子治水衍变而来,后来在宋元时期杂剧中已渐神化,《朱子语录》中说他是李冰第二个儿子,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两书流行,遂尊杨戬为“二郎尊神”,在《封神演义》中梅山七怪为杨戬所歼灭;二郎神由李冰第二小儿子一次衍变为隋代嘉州太守赵昱,再衍变为杨戬,确是受《封神演义》影响。

东岳大帝及其子炳灵公,为泰山之神,神位来源很早。即炳灵公封号,也在宋代。但本书行世后,一般信奉的人,却认为东岳大帝是黄飞虎,炳灵公是黄天化。

甲子太岁神像,虽姓名为金辨,但形象却为目眶中生两只手,手心中有两目,很明显是受小说中杨任形象的影响。而且杨任在书中是封为甲子太岁的。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小说中的形象,如开路神方弼、方相,古书虽有记载但颇简略。自书出刊后,在大殡葬行列中,前面均有此两开路神纸扎的巨像。

支配自然之理想。作者思想基础,受《阴符经》影响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道理,要从有为到无为,所以放开想象,塑造仙神异术。

如雷震子背生双翼,飞翔天空,土行孙土中穿行,地下无阻;杨戬八九玄功,随心变化;哪吒脚踏飞轮,驾风御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觉,眼看远方,耳听千里;闻太师额生一目,时发神光。这些都是作者认为“万化生乎身”,人类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体现。

总之,《封神演义》在宗教上它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这一部小说在道教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阅读链接

《封神演义》一共出现了四教,即阐教、截教、人道及西方之教,而在《封神演义》中多次提到三教是一家之说,老子、原始和通天三人都师从鸿钧道人,而鸿钧道人为玄门领袖。所以,这三个教主则对应道家三清。但是在道教至尊的三清之中,玉清元始天尊为原始,太清道德天尊就是老子,而上清灵宝天尊却不是通天教主。那么通天教主的原型为何人呢?

在《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作为一派教尊,其教育观点也是“有教无类”。我国历史上,提出“有教无类”也有一人,那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无论等级高低,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而通天教主同样是圣人,因此,通天教主即为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