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泊与返乡:跨国务工者的社会适应
- 成婧
- 1289字
- 2021-01-18 09:46:32
二 相关概念辨析
(一)青年赴韩务工者
国际上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是:联合国对青年年龄的划分为15—24岁的人为青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4—44岁的人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14—34岁的人为青年。在我国,国家统计局将15—34岁的人界定为青年,共青团认为14—28岁的人为青年,而青年联合会界定18—40岁的人为青年。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延边地区去韩国进行劳务输出的青年群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延边州劳务年龄规定为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因此本书研究采用青年联合会的界定标准,将研究的主体定为:延边州18—40岁有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以打工为目的的赴韩国务工经历的青年。本书所研究的青年群体仅指赴韩以劳务工作为首要目的的人群,不包括赴韩留学、旅游且兼职打工的青年人。本书所研究的这一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占有上非常有限,希望通过打工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而改进其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占有情况。
青年社会适应是青年人(18—40周岁)对外在社会环境、文化与内在身心融合与平衡的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青年在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学会选择和放弃,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以期达到社会所期望的能力和水平。青年的社会适应是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年自身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青年社会适应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认同、角色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和物质认同四个层面。
认同和社会适应情况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其社会语境、社会关系都发生变迁,特别是青年时期,经历职业、婚姻、家庭身份的构建和转换,人的身份认同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在考察返乡社会适应问题上,本书聚焦于青年群体,在整个生命历程的视域下,更清晰、准确、具体地展现青年时期人的社会适应状态和过程。
(二)返乡
本书所指的返乡包括三层含义:从空间层面讲,本书的返乡首先是指跨越国境的归国;其次是讲返乡者返回自己出生及成长的家乡;从时间层面讲,本书所研究的返乡不仅关注长期归国返乡人员,还包括中、短期归国返乡者。
(三)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ion)这一概念是由斯宾塞最早提出,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是追求个人与社会环境达成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社会适应良好意味着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社会适应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人们通常能采取适当的策略,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
本书所指的社会适应是指赴韩务工青年在回国返乡后,在下列情境中的认同和融入程度:
第一,个体层面:是否能够为适应返乡生活制定未来目标和规划,并采取相应的心理调适和社会行动;
第二,关系层面:能否成功扮演和认同自己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网络中的角色,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第三,集体层面:是否对国家、民族、宗教团体等所属集体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四,物质层面:对所拥有的物质和所处的物理空间是否满足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