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一)
- 徐黎丽
- 4099字
- 2021-01-06 17:44:53
第三节 “软边疆”的界定与适用
在讨论“软边疆”之前,有必要搞清楚国家利益的概念,因为国家利益是导致现代诸多边疆新概念出现的根本原因。要谈及国家利益,首先要说明国家的意义。“在古希腊,伴随奴隶制的产生,出现了城市团体‘polis’,即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曰城邦国家。古罗马奴隶制的国家也叫城邦国家。一用‘Civitas’表示,和希腊‘Polis’相当;一用‘respublica’表示,‘国家’一词由法文‘etat’,德文‘staat’,英文‘state’而来。”[31]一般来说,国家应具有土地、人民、主权与政府四大要素[32]。从国家特征上来说,“国家这个概念是政治的最好反映,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概念内部就存在着对立,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只要涉及政治,它就包含着对立的因素”[33]。从目标上来说,“国家的福祉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态度的最高法则”[34]。因此,国家就是在一定的领土、领海及领空范围内的政府,对内保护国内人民及其生命财产,对外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体系。
既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那么相应的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利益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制度和经济繁荣,这是国家利益在最高意义上的表现。从国家范围来看,国家利益确实具有阶级性与民族性的两重性;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家利益又具有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两重性”[35]。而这个国家利益,就应该是一个国家所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者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36],即“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存在于现实之中”[37]的共同利益。它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一个民族国家相对于其他民族国家而言所规定的客观因素的综合。它的外延可分为三个层面: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38]。具体来讲,有学者认为国家利益应包括三个方面:①国家的基本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生命及权益得到充分保护;②保证享有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涉及的权力、权利与经济资源;③国家的政治社会制度,管理国家的方式、国内的政策、行为不受外国的干涉[39]。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就是一国对内生存与对外发展必需的条件。
国家利益最终得以实现,不是仅仅取决于一国的强权政治或资本掠夺,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有学者总结了国家利益实现的十大因素分别是:①正义与否;②适当与否;③国内支持与否;④时机成熟与否;⑤国家综合实力及其运用;⑥对外战略与策略的运用;⑦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与国际道德规范;⑧国际环境与国际格局;⑨是否尊重别国的合法利益与别国的反应;⑩是否符合世界的普遍利益[40]。但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国家利益的追逐过程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实际情况来看,很难符合以上因素。因为当国家和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形式相冲突时,当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相冲突时,各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在国家利益高于国际利益的指导思想下思考国家利益问题的。所谓的利益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经济边疆、信息边疆、战略边疆都是以虚拟边疆和无形边疆的形式强调国家利益安全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用边疆与安全的密切关系来表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硬边疆”受到冲击致使国家利益受到安全威胁的担忧。
因此,我们认为,以国家“硬边疆”范围内的人民为中心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战略等利益超越或内缩于“硬边疆”范围,从而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的无形边疆或虚拟边疆就是“软边疆”。比如,陆地边疆地带代表国家行使国家边疆主权的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家陆地边疆政治安全的保障;超越国家“硬边疆”的地缘政治因素则是影响国家边疆安全的外因;陆地边疆地带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改善程度与陆地边疆社会稳定关系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从经济的角度瓦解国家的“硬边疆”;跨国民族形成的超越国家边界的文化也会影响国家“硬边疆”的安全;没有边疆的信息网络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国家边疆形式和内容。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战略利益均构成了国家“软边疆”的内涵。它的外延有时会因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延伸和发展中国家国家利益内缩而波动。但“软边疆”概念以“硬边疆”概念为基础,没有“硬边疆”,“软边疆”就失去了依托。如果说“硬边疆”是国家的三维实体边疆,那么“软边疆”就是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硬边疆”内的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战略等因素的总和。它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内缩或外延出“硬边疆”的话语表达,也就是国家利益的代名词。
[1] 吴功荣:《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利益”解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56页。
[2] 〔美〕丹尼尔·格雷厄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张健志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第5页;朱听昌、刘菁:《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7页。
[3] Jagdish Bhagwati,“Borders Beyond Control”,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2003. 转自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8页。
[4] 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ies,Washington,D.C.,1992,p.33.转自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3页。
[5] Robert Cox,“A Perspective on Globalization”,in Globalization:Critical Reflections,edited by James Mitttelman,Lynne Rienner Publisher,1996.转自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3页。
[6] Joseph M. Grieco,“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in Dabid A. Baldwineds,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8页。
[7] 章永俊:《西方近代边疆理论的初步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7页。
[8]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第87页。
[9] 孙宏年:《相对成熟的西方边疆理论简论(1871~194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14页。
[10] 朱听昌、刘菁:《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7页。
[11] 董欣洁:《冷战期间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24页。
[12] 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13] 仪名海、蒋辉:《中国外层空间外交战略目标与策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3页。
[14]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9页。
[15]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9~20页。
[16] 格雷厄姆的“保护性战略防御”是一种分层的战略防御体系。第一层为天基防御系统,可将苏联进攻导弹在其飞行的初期阶段有效地过滤。第二层为覆盖面更广的天基保护系统,采用先进的能束武器,以便进一步降低进攻导弹的威胁,保护其他各种空间设施免受攻击。第三层为陆基点防御系统,可使苏联对美国的导弹地下发射井发动第一次打击无成功指望——甚至在天基系统部署之前——且能拦截后来的可能穿过天基防御系统的苏联导弹。第四层为民防,这是一种消极防御,但与以上各层的积极防御结合在一起则可能成为战略上极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参见朱听昌、刘菁《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7] 朱听昌、刘菁:《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8页。
[18]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9~20页。
[19] 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3页。
[20]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9页。
[21] 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3页。
[22]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9页。
[23] 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第1页。
[24] 高士华:《文化的边疆和边疆的文化》,《书摘》2007年第10期,第125页。
[25] 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8页。
[26] 唐克超:《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第59页。
[27] 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8页。
[28] 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2页。
[29] 朱听昌、刘菁:《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117~119页。
[30] 董欣洁:《冷战期间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24页。
[31] 刘帆:《国家概念发展简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第98页。
[32] 吴越:《“国家”概念内涵的层次区分》,《江汉论坛》2001年第12期,第73页。
[33] 〔日〕岩崎正洋:《多元政治与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概念的理论再探讨之二》,王英译,黄仁伟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15页。
[34] 〔日〕高山崖:《“国家理性”论与“国际社会”的现实——主权国家概念的理论再探讨之三》,王军译,黄仁伟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17页。
[35] 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37~40页。
[36]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7期,第8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4页。
[38] 高伟凯:《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第84~85页。
[39] 刘鸣:《大国的利益要素与权力互动的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第20页。
[40] 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