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的边疆概念的出现及解析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延伸,各种有关边疆的新概念不断涌现,如利益边疆、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战略边疆等。本节将分别解读这些概念。

利益边疆首先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而使用的边疆新概念。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利益边疆主要是指,在历史过程中产生并在全球化时代凸显出来的,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判定主权国家之间或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划分的界限和范围。”[14]同时,将其横向分为安全利益边疆、经济利益边疆和价值利益边疆三个部分,纵向分为核心利益边疆、重要利益边疆、一般利益边疆和边缘利益边疆四个层次。其主体内容则包括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信息边疆、安全边疆,[15]与美国战略学家格雷厄姆提出的“高边疆”概念在内容上有交叉。如格雷厄姆认为,“高边疆”研究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的空间技术,实现下列目标:①消除由于苏联军事力量所形成的对美国及其盟国的现有的和日益增长的威胁;②用“确保生存”战略[16]取代“相互确保摧毁”这种危险的理论;③既提供安全又促进挖掘空间巨大的工业和商业的潜力[17]。由此可见,“高边疆”理论及应用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空间科技发达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维护。因此,利益边疆实际就是超出国家边界的所有利益的反映。

关于经济边疆,有学者认为它“既包括国家经济利益的拓展取向,也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收缩取向”。例如,“本国在国外的投资、本国的国外能源供给线都属于国家的经济边疆;而本国领土疆域内的某些经济领域也必然会伴随着他国经济利益的融入。比如关税,出于共同的利益预期,一国的部分利益只能与他国分享,这就是国家的另一种非稳态的经济边疆”[18]。而“跨国公司的争夺是经济边疆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打破了国家边境,传统的国家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使一个国家在某一经济领域里不可能获得全部经营利润”[19]。经济边疆其实就是国家经济利益的外延或内伸而已。

政治边疆与国家主权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巩固和完善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逐步扩大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主权国家生存的基础之一[20],因而构成了国家的政治边疆,它和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边疆有密切的联系。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边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维护国家疆域领土完整,保证国家领土、领空和领海的统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如何维护意识形态的稳定,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何维护民族尊严,不断提升国家的威信和声誉;如何抵御外来敌对势力侵袭,粉碎种种分裂国家的图谋等[21]。因而这些内容就构成了政治边疆的内容。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所谓政治边疆的含义则是希望把在西方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主与自由的政治理想强加给具有独特的政治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跟随西方,从而使发达国家的政治边疆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其目的则是维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因此,政治边疆也是主权国家政治权力的外延或内伸。

文化边疆的含义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文化边疆就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国家疆域内外的客观存在。文化主权就是维护文化边疆并保持其延续性和发展性的权利和权威[22]。也有学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为边疆的文化含义与中国古代特殊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统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关,反映在中国古代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上就是边疆的法律与边疆的概念和边疆的民族之间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波动和相对稳定的统一[23]。文明超越了国家,就出现了文化边界和国家边界不一致的现象。但文化的边界和国家的政治边界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4]。由此可见,文化边疆就是指文化与国家的关系在边疆地区的体现。在单民族国家中,文化的边界可能与国家边疆重合;在多民族国家中,文化的边界存在大于、小于或等于国家边疆的三种可能。

信息边疆主要指在遥感技术、卫星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条件下,主权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获取和创造新信息的空间和领域。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谁能占有信息社会,谁就能称雄全球以至整个宇宙。不难预料,占有或垄断信息资源,必会成为世界各国的奢望,攫取信息资源赖以生存的信息空间以拓展各自的信息疆域,必会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25]。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球网络中心,拥有世界50%以上的上网人口和75%以上的电子商务,85%以上的网站使用英文,全世界的根服务器绝大多数也在美国。他们通过网络对此进行宣扬,极力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例如,“无论在境外还是境内,随时都可将高质量的敌对信息昼夜不间断地传送给某一个国家的民众,这种宣传的实效性和渗透性以及信息的直接化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国家对信息的控制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各国经济技术力量的差异,公平对等的信息交流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处于劣势的政府及其人民对他国信息的依赖无疑会增加维护国家主权的难度,原本属于国家垄断或管制的信息轻易就能被一般人所散布或读取,而一国当局的反对势力恰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设立自己的网站来宣传自己的纲领,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和力量,对国家政权造成严重威胁”[26]。除此之外,国家间争夺信息战略空间的斗争在信息时代愈演愈烈的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展信息边疆,使网络成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27]。信息边疆就成为它们攫取世界各国资源的借口。

战略边疆则是“利益边疆”的代名词。它是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主权和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与“利益边疆”相比,“战略边疆”是对国家利益从战略角度进行的认识和概括。“如果说‘利益边疆’回答的是国家利益的范围,‘战略边疆’则是回答国家利益的战略要求。”[28]因为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内外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从维护领土边疆和维护国家的“利益边疆”角度出发,它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边疆”的内容重合。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双方核力量出现了势均力敌的局面,双方各自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已经达到“饱和”程度。如果任何一方首先发起核攻击,另一方就会采取第二次打击行动,其结果将是双方同归于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理论被称为“相互确保摧毁”(MAD)理论。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保护性战略防御”体系。这是一种分层的战略防御体系,由天基防御系统、覆盖面更广的天基保护系统、陆基点防御系统和民防系统等四个层次构成[29]。与美国相同,日本提出了所谓的“日光-月光”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和赫尔梅斯空间计划,其目的都是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来开拓和利用宇宙空间[30],为其国家战略需要服务。

从以上边疆新概念来看,首先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些学者认为利益边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战略边疆,有些学者认为战略边疆与利益边疆相似,有些学者则对不同的边疆概念的定义有不同理解,如文化边疆。尽管说法不一,但均是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因国家利益的外延或内伸而将实体边疆与以上无形边疆进行对比,从而演化出以上多种有关边疆的新认识和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