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价值

近年来,各地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各种各样的新区、园区、聚集区不断涌现,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大幅攀升,导致本来就相对短缺的土地资源更加“供不应求”。而在“增减挂钩政策”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整合闲散的土地资源,可以腾出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可以为发展工业经济提供更大的空间,这应该是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不是哪一个人的想象,也不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是有着其现实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所在

城乡二元体制在我国形成已久,城乡分治不仅体现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财税体制上,也体现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部分农民虽然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相关的社会保障,例如教育、医疗等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然而他们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危险的。这说明在统筹城乡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在国民待遇的享受上,城乡户籍的区别对待依然很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同时农村的落后最终也会拖累城市,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地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转,有利于城市产业向农村扩散,有利于城市经济能量向农村辐射;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转和就业,有利于农产品向城市流通和销售,有利于农民接受城市的先进文化和观念;有利于城乡产业联合,有利于城乡经济优势互补,最终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反哺农村、更好地支持农村、更好地带动农村发展,从而使农村发展加快,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进而逐步实现城乡差别消除和城乡共同繁荣富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速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传播,城市资源加速向农村流动,以城带乡,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 扩大内需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需求的价值所在

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是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走好这条路子,河南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能够更好地做到“两不牺牲”,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改变农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模式、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需求。

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西方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国际大趋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高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转方式、调结构。[12]

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的最大投资是住房建设。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积累的稳步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测算,每建设10000户农村住房,就可拉动投资10亿元,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强劲引擎。实践证明,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政府的一定量投资,就能拉动多倍的农民群众投资和其他社会投资,带动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工业的振兴,以及家电、运输、通信等行业的繁荣,有效地扩大就业,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三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价值所在

由于长期缺少规划和治理,农户任意选址盖房,造成了“有新房没新村”现象的发生,村内建筑参差不齐,道路高高低低,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鸡鸭猪羊乱跑、车辆乱停乱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到夏天到处是乱糟糟、臭烘烘的一片,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尽管各地都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农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社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上城市人生活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青年人要求尤为强烈。突出表现在住房上,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投入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旧房危房得到翻新改造,青年一代结婚都要盖新房,因此农村建房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可阻挡。抓住时机,做好规划,因势利导,适时地将农民建房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轨道上来,改变农村建房无序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

四 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的价值所在

要落实中央提出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彻底解决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实行合村并点、合村并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无疑是最佳选择。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正逢其时,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不仅能迅速改变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必然伴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促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土地制度、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一,农村土地浪费多。农民富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居住条件,翻盖新房,青年农民结婚也要盖新房,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农民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村头和乡村公路旁边盖房。加上一部分农民长期进城务工,全家已搬进城市定居,这样一来老宅基地大量闲置,“空心房”、“空心村”逐步增多。另据调查,农民住房加上院落和围村林,平均每户占地一亩左右,个别农户占用更多,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必然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尽管各地采取措施,严格禁止在可耕地上建房,但法不责众,很难阻止农民乱盖房。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新农村,必然需要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必然要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村庄小而分散,现有的资金只好“撒胡椒面”,很难顾及各个方面的需求,这样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建设资金更趋紧张。同时,由于村庄分散、人口不集中,很多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也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由于多数农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土地零碎,决策分散,经营理念陈旧,很难形成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很难大面积开展社会化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很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四,农民自主投入少。一是农业产业不发达,农民生活还不富裕,没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投入基本建设;二是农民利己思想和狭隘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公共服务,也不愿意投资投劳;三是村民共同体日益弱化,不同利益的人很难达成共识,让农民自发地搞水利、修路、改造农田等基础建设难度很大,自发地搞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难度更大,这些工作只能由政府引导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