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
- 刘道兴 喻新安 闫德民 任晓莉
- 8594字
- 2020-12-10 15:45:44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千家万户,是对千百年来农村形成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型、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一次彻底性的革命。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进行理论分析,已成为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一 社区的内涵分析
社区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平台,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繁重,分析社区的内涵,有助于探索和把握全面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规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步伐。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最早将社区一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又译《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共同生活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他称之为“社区”;另一种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契约基础上并保持一定距离的共同体,他称之为“社会”。1927~1937年,美国人文区位学创始人之一的帕克多次来中国讲学,把这一学说带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出于科学认识中国社会和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强烈愿望,开始接受社会学的社区的学说,并据以研究中国社会。有资料记载,1933年,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为“社区”。费老在其《社区建设之思考》一文中谈到:“‘社区’是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就是1935年和燕京大学的几个同学在研究‘地缘组织的人类共同体’时提出的一个名词,我们把‘社’和‘区’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当时的社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而现在,它的专门意思已经发展得很快,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了。”[1]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我国对社区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在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城市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民政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领域,首先提出城市社区服务,进而推进社区建设,把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作为解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满足城市居民各种需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研究社区问题的社会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功能主义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共同体。二是地域主义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一个在特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共同体。后来又完善归纳出构成社区的七大要素:人口;地域;经济;社区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同的文化制度;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2]综合其主要观点,笔者认为,所谓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的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既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社会生活的概念。一般说来,构成一个较为完备社区的必备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是构成社区的首要因素,是社区的主体。社区人口是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社区生活的创造者,是社区物质基础的创造者或使用者,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口数量的多少、密度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等,决定着社区的发展。
第二,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社区的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自然环境条件。社区的地域要素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资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的发展。
第三,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由于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人们的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设施进行的,因此,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必然成为构成社区的重要因素。就城市社区而言,作为社区构成要素的社区设施主要包括生活设施、生产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社区设施的数量多少和完善程度,是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第四,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个主要标志。社区文化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区意识、语言等,它融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第五,一定类型的社区组织。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实体。每个社区都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来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调解人际关系和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保证社区生活正常运行。就城市社区来说,社区组织有的属于政党组织,如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有的属于政权组织,如街道办事处;有的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这些社区组织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社区发展。
上述基本要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别:人群;自然物质要素,主要是地域和社区设施;社区文化要素,包括社区管理机构等。这些基本要素在特定地域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一个现实的社区。
二 农村社区的内涵分析
提到社区,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城市的专利。事实上,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其古老在于,它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的原始部落。说十分重要,是因为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之一,至今仍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关于农村社区的研究,在2006年以前国内并不多,直到2006年10月,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以后,我国社区建设才从以城市为主开始积极向农村拓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4]。从此,社区建设不再是城市的专门用语,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学者们从不相同角度对农村社区进行了界定。王霄认为,农村社区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陈百明认为,农村社区指农村各级居民点,即乡政府所在地、乡辖集镇和不同规模的村庄。[5]冯冰认为,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内向性的中国村庄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开放性使得镇的地位更加突出,但在一个比较长的城市化时期,村落的独立性还是有所体现的。所以将农村社区分为乡镇和村两个层次。[6]徐勇认为,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7]从这些定义看,虽说角度不同,但都反映出这里的农村社区有别于城市社区和传统的农村社区,它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紧密相连。在当前的实践操作中,大多是把农村社区定位为行政村或自然村,后者也可以看做是村民小组,也有定位于乡镇这个层次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需要,笔者认为,所谓农村社区,可以定义为:它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农村社区的主体应当是自然村或行政村,在条件可能时与现有村委会的管辖区域一致。在中国,行政村有两种情况,一是较大的自然村,本身设立村委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自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村落较小,由中心自然村与分散在其周围的小村落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组成一个村委会自治区域。
第二,农村社区也应当拓展到乡镇所管辖的区域。这是因为:一是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已经使得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密切了与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的联系,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二是乡镇党委和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担当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也面临着自身体制改革和工作方式转变的要求。可以说,乡镇党委与政府的行为,极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在谈到农村工作时,“乡政”与“村治”不可分,“乡村治理”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离开乡镇党委和政府,离开较之行政村更大的地域范围,去谈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不现实的。
第三,农村社区在许多地区应当特别关注村民小组这个层次。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层次也是自然村。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色彩更浓、比较分散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可以并且应当将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这一层次。
总体上看,自然村可以说是原生形态的农村社区,行政村可以说是现实形态的农村社区,而乡镇管辖范围可以说是发展形态的农村社区。
同时,要注意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建设引入城市管理,提出要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从那时至今,城市社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时间,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相比之下,农村社区的建设提出才仅仅几年,还是一个有待摸索和探讨的新事物。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特征及功能方面借鉴和吸收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之间的区别。
第一,农村社区居民来自农民,或者是脱胎于农民。与传统的农村生活而言,新型的农村社区将意味着依赖公共卫生、公共管理、公用设施,这意味着各种费用支出的增加,虽然这些年来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实际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充分满足自身需求的支付能力。同时,在向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化进程中,对社区的管理方式也会表现出不适应。
第二,农村社区居住比较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其主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设施不论在数量、质量、功能和配套齐全方面,还是在后续发展方面,都明显比城市社区落后很多。在农村社区中,对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不重视、不投入,即使投入力度也不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导致了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无法满足。
第三,与城市社区相比,缺乏各类型人才。农村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既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又受到文化方面的限制,加之和城市间的差距,这使得农村社区发展缺乏凝聚力和动力,既不能留住人才,也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第四,农村社区发展根本上与土地有关。我国农村社区的物质财富本就比城市社区匮乏,加上农村资源过多地被城市吸取,经济功能在逐渐丧失。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居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手中的土地了。但是再走以前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老路是行不通的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手中的土地将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
另外,要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在我国关于社区建设的界定,目前尚无一个被社会各界所共同认可的定义。民政部曾将社区建设定义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这是目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定义。但由于对农村社区的界定不同,理论界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界定。罗筱玉认为,农村村落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自然村落组织和依靠村落社区力量,整合村落社区资源,强化村落社区功能,解决村落社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村落社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村落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8]杨迅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参照城市社区化模式,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将村庄进行整合重组,形成新的产业合作基地、社会服务平台、政治领导核心、文化活动枢纽,引导农村改革发展由生产增长单项突破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9]陈百明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村社区进行重新规划和营建的运作过程,即通过农村社区更新,协调社区内部的各种要素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合理配置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全方位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塑造新的农村社区景观。[10]这些定义虽说角度不相同,但都应反映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即农村社区资源和农村社区力量整合的过程。
借鉴不同的学术观点,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应定位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农村社区力量,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强化农村社区功能,解决农村社区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应主要包括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卫生、农村社区治安及农村社区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建设。就其基本目的而言,就是要在促进农民、社区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社区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组织健全、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治安良好、政治民主、乡风文明、生态和谐、人际关系融洽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社区,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三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分析
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人们曾经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新型农村社区就是“小村并大村”,有的说就是“平房换楼房”,也有的说就是“由分散住到集中住”,等等。这些说法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还没有说到问题的实质。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并非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社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而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规划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更是一种国家规划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尽管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在不少地方政府的文件里、领导人的讲话中以及媒体宣传上,已经普遍使用这一概念。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可以这样概括: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就其特征而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在农村社区中出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同质性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社区开放度、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随着城乡联系的紧密化和城乡交往的频繁化,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对农民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已不占统治地位,但因农村社会中的中间阶层尚未占主导地位,农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尚未形成,农民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
第三,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能够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进的新格局。
第四,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农村社区居民集中居住之后,需要社区化的管理方式,社区党组织和其他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要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农村社区的需求,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下进行的社区规划和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就是政府、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需要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新型的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文化三个方面。
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等四个方面。
第一,社区经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农村社区。现阶段社区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形成产业互动。在建设现代农业中,要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社区经济。继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扩大社区居民就业途径。
第二,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组织把分散化的农民重新组织到社会化的共同体之中,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载体,是整合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现阶段重点任务是抓好四类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二是加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逐步达到农村社区民主管理的目标。三是加强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经济合作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团体组织建设,发挥志愿者组织、文化艺术团队等团体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紧紧围绕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整合资源,建设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成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要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的多层次需求,为此,社区服务中心应相应承担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农村社区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一方面可以整合利用村级闲置资源,利用已有资源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利用村委会房舍作为农村社区建设办公和活动场所,这样既节省投入,又可将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也可以利用闲置房屋,比如,调整布局后闲置的中小学校旧房、场地,闲置的仓库、敬老院等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同时引导周围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周围集中居住。
第四,社区文化教育建设。文化教育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推进乡镇文化站和社区图书馆建设,在社区服务中心完善网络建设,使农村社区居民更便捷地享有更多文化资源。要着力发展农村社区特色文化,加强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要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社区文化队伍的培训。要积极培养社区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推行素质教育,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环节的教育培训形式,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后续人才。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建立健全农林水牧等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引用优良品种,普及应用实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在农村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人才环境,创新育才机制,壮大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