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市场经济对农村社区邻里互助关系的冲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以村落为基本单位聚居在一起;靠农业来谋生的人们是依附于土地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世世代代定居于此,人口流动性非常小,使传统社会成为一个“熟习”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高度流动性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要靠契约、法律来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
(一)传统社会农村互助互惠的邻里关系
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一个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小农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宗族、亲戚等血缘关系,同学、同事、同乡等地缘关系交织在一起,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行为,彼此之间信任度高,付出很容易得到回报,不讲诚信、违背风俗习惯等不道德行为很容易受到熟人圈子的惩罚。因此,互惠、互利、互助成为邻里关系的基本特征。
传统社会邻里之间的互助互惠表现在农忙时节和盖房时的互相帮工、婚丧嫁娶的参与和随礼、遭遇疾病和急事时的无息借贷等方面。
(二)市场经济社会的人际关系
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来进行。在生产方面,生产过程需要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取得,劳动成果销售要在市场上进行;在消费方面,人们所需要的吃、穿、住、行、游等一切消费资料都从市场上取得;在分配方面,通过市场合理分配人、财、物;在交换方面,人们之间的一切交换活动都表现为市场上的买卖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逐渐扩大,完全冲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越来越多的交际活动是在陌生人中进行的。社会流动的范围包括职业之间、职位之间、职业地域之间和生活地域之间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下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为功利性和间接性。尤其是亿万农民工进城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彻底被改变了。
(三)市场经济社会农村互相交换的邻里关系
市场经济社会下,乡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价值观念也随之变化,过去生产要素、劳动的产品在邻里之间的调剂余缺都是无偿的,现在都具有了交换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的法则。
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还是进城打工,商品交换的思想注入人们的大脑,使得市场及其准则延伸到农民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动力。于是,原有的无偿互助互惠的人际关系逐渐转变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交换关系,农村社区邻里之间传统的互惠性换工、帮工、互助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农民之间的劳动关系变成了即时性的金钱交换关系。社区内人际关系的金钱化,既从根本上削弱了传统的农村社区认同,也从根本上消解了传统农村社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