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开玩笑说,历史上损失最惨痛的一次开除员工,是在明朝,就是让驿卒李自成下岗,结果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毁灭。历史的车轮不可撼动,当然,不开除李自成,明朝也会灭亡。可通过这个笑话,驿站的重要性确实可见一斑。
明朝如此,其实基础是元朝人打的。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不可或缺,具有重大的作用。元代,沽源境内至少有两个著名的驿站:一个是牛群头驿站(今小河子乡石头城),一个是明安驿(今闪电河乡马神庙)。其实察罕淖儿行宫也得算个大一点儿的驿站,只不过有了大型建筑,便叫做“行宫”了。
李自成当时就是个邮递员或者快递员,抑或是招待所员工、服务区工作人员等等,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古代的驿站,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论其功能,很像一级衙门,绝不是一般物流那么简单。它还有转运公文信件和物资的职能,可以给公务往来人员提供免费吃住和更换交通工具(马匹或者船只)。而且,驿站还有很强的军事功能,是转运粮食、武器等军备物资的中转站。
元朝时期,窝阔台即位,下令在全境遍建驿站。《史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记载,版本各有不同。俄译本作:“从契丹国到该城,除伯颜站以外,还设有一些站,被称为‘纳邻站’。每隔五程就一站,共37站。在每一驿程上,置一千户,以守卫那些站。他建立制度,让每天有五百辆载着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方到达该处;储于仓中,以便取用。为谷物和酒建造了庞大的车,每辆车要用八头牛运送。”乖乖,八头牛什么概念,充分说明了车的巨大,也提示了我们驿站的重要性,没那么简单!
元朝时在蒙古草原与汉地之间,辟有从和林至上都的驿路三条:帖里干道,全程57站;木怜道,计38站;纳怜道,计24站。这充分说明,驿站并不是车马大店那么简单,而是规模很大的一座城。
远的不说,就拿保存完好的鸡鸣驿来说,现在仍座落在ZJK市怀来县。占地220000平方米,平面近方形,城墙周长1891.8米。城墙表层是砖砌的,里层是夯土。墙体底宽8-11米,上宽3-5米,高11米,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古城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城内的五条道路纵横交错,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个区域。城内建筑分布有序,驿署区在城中心,西北区有马号,东北区为驿仓,城南的傍城有驿道东西向通过。城内还有古代遗留的商店和民居。
鸡鸣驿城是中国邮传、军驿的宝贵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鸡鸣驿也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到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定货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间,设驿臣主管驿站事务。鸡鸣驿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砖修城池。
一圈儿不起眼的城墙把数百年的历史与现代相隔在咫尺之间。翰海蓝天,金光普照。东城墙、东门上的楼阁以及远处湛蓝色背景下的高大的鸡鸣山,都沐浴在柔和的金色晨曦之中。由此我想到了沽源境内的牛群头驿站和明安驿,当时一定也有如此规模。它们虽然已经在战火纷飞中灰飞烟灭,却仍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如今,马神庙驿站的遗存尚在,而那旁边的转佛山,已经修建成了“滦河神韵的景点。它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筋脉清晰,和泰安祥。稳稳地端坐在驿城身后,圣洁而又庄严,护佑着历经沧桑的古迹,使残迹显得巍峨而又庄严,于苍凉之中透着生机。
在明安驿附近,从破败的土堆也可见遗址,当我们沿着一条坡道缓缓而上,可以想见过去的楼阁:如鸡鸣驿那样挺拔结实。小宏城的遗址上,旧城也离不开它已然坚守数百年的位置。在茫茫宇宙中,那些城砖楼板虽然已经化为尘埃微粒,但它们仍然在向人们昭示它们曾经的辉煌。
大道笔直宽敞,无遮无拦。可以想见当年驿卒夜持炬火、飞马传驿,行人避让,铺人出俟的壮观情景。远远望去,格外有味道。晨霭笼罩中,那些遗存上空飘荡着雾霭,那间或伸出的老树枝桠,都显得苍凉、神秘而充满诱惑。想一想,简直恍如隔世。断壁残垣,衰草离披,历史似乎瞪着深邃的眼睛,向外张望。
岁月可以磨蚀其容颜,但却改变不了与生俱来的的气质与精神。遗址就是如此,它让我们领略了古驿站的沧桑风采。它似乎是古代驿站几百年雨雪风霜的见证人,又像一个古稀老妪,虽然满面风尘却遮挡不住昔日的美丽。据说,所有的驿站都有驿丞署或公馆院。它便如长城之上的那些烽火台,在交通不便,烽火连天的古代,承担着连接四方,亨通宇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元人杨奂有诗曰:“北界连南界,昌州又抚州。明月重泊夜,放霜冷鼠山。”
元朝时期,坝上草原曾拥有两座很大的城市,其一是抚州和桓州之间的昌州。抚州在现在的张北县,它扼守着南下中原的咽喉;桓州是如今蓝旗的四郎城,它占据着通往临潢,也就是现在赤峰方向的要道;两个重镇的中间衔接则是昌州,就是今天沽源县的九连城镇。也就是说,元朝时期的坝上草原并不寂寞,分布着很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再加上驿站、村庄、蒙古包。这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分属桓州、昌州,同属金西京路。
元代的坝上草原,湖泊星布、水草丰美,是蒙古族著名的夏季营盘,也是京都贵该族们的避暑胜地和围猎场所。
元仁宗延祐六年,昌州更为宝昌州,隶兴和路。更成了商务枢纽和京城出入内蒙的门户。由于九连城附近的淖曾盛产硝盐,金代就在这里专门设立了西京盐司,元朝建立后,这里仍然设立盐务,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这里又成为元朝皇帝北巡西路的重要驿站。城内商旅云集,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城内定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大有宋朝《清明上河图》上展示的场景,只是少了一条大江,多了无数个淖泊。城内各行各业都有,既有腰缠万贯的山西晋商,又有权横朝野的蒙古王爷,还有手握着万倾良田的辽金贵族。既有西域风情,又有北漠习俗;还夹杂着蒙古族和满族的传统文化,真是包罗万象,四海融通。有时候,真想穿越回去,看一看那时的坝上草原,究竟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会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建立起这么大规模的两座城市呢?这里又如何成为龙兴之地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坝上草原最美丽的地方,并不是草甸和淖泊,而是一条弯曲如闪电的河流。这条河发源于河北沽源,是滦河的源头,它由南向北,蜿蜒曲折,似绸带,如玉龙,支流成闪电状分布,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闪电河。
在这个草肥水美的纯天然湿地公园里,遍布着青青草原和拥有不死之根的金莲。每逢盛夏,八百里金莲同时盛放,形成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它像一颗巨大的玛瑙宝石一样,镶嵌在碧绿的草原上,这就是被人们盛赞的龙兴之地-八百里金莲川。
元代耶律铸在《龙和宫赋》注曰:“金莲川即山北避暑宫,五月祭龙且避暑。”在《双溪醉隐集》又有注:“龙庭和林西之地也,和林西百余里,有金莲花甸,金河其中,东汇龙涡。”这足以证明,龙兴八百,龙起金莲川,早已被世人所公认。
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也曾于1215年夏天,亲征漠南时带领铁骑在这神秘草原金莲川,凉陉驻扎避暑,修整军队。
任何人都会被它的美丽所震撼,当然也包括年轻的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四帝之母”唆鲁禾帖尼,生下了他。忽必烈的母亲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都做过大元的帝王,旭烈兀在西亚开创了伊儿汗国,阿里不哥1260年曾在蒙古本土被部分宗王贵族推举即位,并和忽必烈争位达四年之久。由于她的这四个杰出的儿子都做过帝王,因此她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四帝之母”。
幼时随军出征,父亲托雷带着他们兄弟四个,在这天堂般美丽的花海中徜徉,玩耍⋯⋯忽必烈躺在地上,睁眼是白云蓝天,闭眼是悠扬梦境⋯⋯伸手摘下一朵金莲观赏:那花朵有茶杯大小,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花香酽酽,一望遍地,金色烂然。他站起身来,肆意地在花海中奔跑,在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里遨游,感觉自己像变成了一条龙,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1251年,36岁的蒙古汗又想起了这个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宝地,他把金帐扎到了金莲川,此人就是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从此金莲川注定要成为世界的心脏,跳动了整整99年。
那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继大汗位,命令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承命后由漠北南下,驻帐于桓州(今黑城子)、抚州之间的金莲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广揽天下人才,建立了蒙元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
被召入金莲川幕府的,既有满腹经纶的学者;也有精通治道的谋士;有的人独具一技之长,有的则是战功卓著的勇将,已然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正因为如此,原金莲川幕府人士被忽必烈称为“潜邸旧臣”,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忽必烈总理汉地军务,不出征时夏季驻帐于金莲川;冬天则需要临时寻找避寒的地方居住,金莲川幕府的大多数人习惯于城居,难以适应草原生活方式。为解决这一矛盾,1256年,忽必烈命人在金莲川北面建新城,他令富有政治才干的刘秉忠选址营造宫城,工程由贾居贞负责,历时三年竣工,命名为开平府。至此,一座新兴的草原城市,终于出现在金莲川草原上。
同年9月,忽必烈获蒙哥死讯,次年3月在开平即汗位,并命中书省于缙山(今延庆)至望云(今赤城云州)取径道立海青站,称之为驿路(又称望云道),沽源境内建有两个驿站。1264年,诏令改开平府为上都(即元上都)。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大都、上都两座都城,独创“两都巡幸制度”。之后的二十年里,他每年夏天都要到上都住几个月,朝会诸王,开诈马宴,举行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为满足出行需要,忽必烈在上都东西各建行宫一座,称东、西凉亭。东凉亭在今多伦白城子。西凉亭又称察汗淖儿行宫或白海行宫,就是如今的沽源小宏城遗址。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意大利使者马可•波罗到上都拜谒忽必烈时,曾途经察汗淖儿行宫。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是在上都登基在元上都举行继位仪式。元上都是元代鼎盛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蒙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它曾经的辉煌是没人能够否认的。它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使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当年的上都,一举一动都会让整个世界屏息,同时也吸引无数人杰,千里迢迢,博取功名。撇开政治成就不讲,仅就文化的融合与科技的发展而言,作为元朝夏都的上都,至少在每年的夏天堪称世界之心脏。
龙兴之地的另一只龙角便是位于沽源九连城的昌州城。《元史.顺宗本纪》记载:“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自山西出塞,连下大同、兴和塞外诸城,一举攻克占上都,‘焚宫阙’。”元朝末年,昌州,即九连城毁于战火,仅剩余城墙部分。从此,一座繁华富庶的昌州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了。
根据遗址的占地面积、城墙的布局、城内建筑的布置以及出土文物,结合元朝史料,都能证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贸易、手工业、农牧于一体的重镇。古遗址呈方形,城垣四周及城角每隔百米左右建有一个角楼和城台,从每个角度看都有9个,故名九连城。九连古城占地近70多万平方米,城墙宽20多米,有东、西、南三个门,门宽13米。城内南北各有一座面积过上千平米的大型建筑遗址,城南还有大片的肆井作坊遗址。
由于城墙用土而建,数百年遭风沙雨雪侵蚀,几近消失。以前城墙很高,城里的建筑遗址轮廓能看得很清楚。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更迭,农田耕作、草木枯荣,仅有的遗存也逐渐消失。原有的城墙、马面、瓮城、城门等建筑,逐渐淹没在风沙中,如今仅剩下几个土墩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1357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兵分三路北伐,中路军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一路放火焚毁元建筑,察汗脑儿行宫和上都同昌州城一样,就此毁于一旦。从此,沽源境内的两只龙角便消失了。
不过,在闪电河畔的茫茫草原上,距离闪电湖不远,有一座奇特的古建筑,从远处望去,如同一座高大的蒙古包,而近看又好似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有人说,它就是龙的帽子一龙冠;但经过考古发掘,它不是龙冠,而是龙兴之地的又一个见证-龙之墓。
这是坝上草原惟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历史遗存。其形态独特、风格特殊,几百年来,当地百姓传说它是辽代萧太后梳妆打扮的绣楼,所以称之为“梳妆楼”。
然而其建筑造型下部为方塔式座,上承巨大穹隆顶,完全模仿了蒙古包的形式,“斗拱之上为层层叠涩而成的巨大穹隆顶,有如天幕,外表用白灰抹光,高约15米,顶中空,以砖覆盖。”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有人质疑他的来历。
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一部地方志《口北三厅志》中收编了关宁的一首诗《过察汗格勒》。其中,“画楼金粉已成尘”一句,指的就是梳妆楼,关宁还注释说:“当地人称之为‘辽后梳妆楼’,这应当是关于梳妆楼较为明确的记载文字。
多年来,这个“梳妆楼”的实际用途一直令人费解。北京大学王北辰教授在《元史》中发现:元朝的宫苑内有两处“圆殿”,殿顶都是“圆顶盖”,其中对重檐、圆顶的描述和梳妆楼十分吻合。他认为类似于“梳妆楼”这样的建筑,应当是蒙元文化和西域文化结合的产物。由此,王北辰教授推断,梳妆楼很可能就是元代的皇家建筑-“圆顶殿”。
最终,从芳草茵茵的夏天到一片金黄的秋天,艰苦、复杂的发掘工作给之前质疑梳妆楼的人们一个戏剧性的反转: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美丽故事就此终结。通过勘探发掘,所谓的辽代萧太后梳妆楼,竟是一个合葬墓。楼内地下的元代砖砌墓葬里葬有一男两女。沽源梳妆楼也由此更名为梳妆楼元墓,“梳妆”则可能是“树葬”的谐音。
考古专家们得出结论:这是汪古部一代贤王、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加赠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节保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驸马都尉、追封赵王、高唐忠献王阔里吉思与他妻子们、后代们长眠的安息之地。所谓的“梳妆楼”,则是其墓上的享堂。
要知道,梳妆楼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元代贵族墓葬,对研究蒙元帝国的历史,探寻蒙古贵族的丧葬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说它是龙之墓,一点儿都不过分。
如今,伫立于沽源坝上辽阔大草原上的梳妆楼虽然显得形只影单,但却因它的独一无二和曾经拥有的美妙传说而让人们浮想联翩。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背影。种种迹象表明,元代的沽源,确实是一个龙兴之地。
小宏城就是另一只龙角,又称小红城,亦名乌兰城,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察罕淖儿行宫。曾是一代帝王魂牵梦绕的草原居所。它坐落于沽源县闪电湖西岸。由于历史的湮灭,几百年来,小宏城总是掩盖着一层神秘的色彩。零零散散的古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不禁流连失忆,仿佛又回到了某个久远的时间点。
小宏城遗址是忽必烈商讨国事,开疆拓土,征服欧洲的根据地,正是大元帝国的龙兴之地。宏城遗址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共有三期建筑。它是一片规模庞大的古建筑遗址,裸露的地表有整块的侗瓦、青砖,有笼制花纹黑釉瓷缸、绿釉大瓷缸、鸡腿瓶和不少泥质灰陶、白瓷器残片。
它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此时忽必烈登基的开平城已升为上都,将燕京兴建为大都,两都并雄。忽必烈也在皇位上坐了整整20年,牢不可撼。
察罕淖儿行宫正座落在金莲川幕府址与中统二年所建行宫之间,占地10万多平方米。城垣高大,远观如长龙,蜿蜒回环于绿色草甸之上。城垣建造非常坚固,以至到了明代,“元西凉亭故址,四面石墙未废”。其结构与元上都、东凉亭一样,均为元代早期草原皇城建筑的一个特色。宫墙内的中心建筑是“亨嘉殿”,阔大雄伟,有一丈多高,《马可·波罗行记》中说察汗淖儿“城中有大宫一所”,即是指此。
如今,这座记载了忽必烈龙起朔漠、丰功伟绩的辉煌建筑,虽然只有断壁残垣,但仍能想象得出昔日元帝行宫的雄伟壮观。漫步在小宏城遗址中,人的心灵或许会与历史片段有许多不经意的邂逅,让你的思维,能够安静舒服的流淌。
从九连城遗址和小宏城遗址来看:形制结构极其相似,都建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城内都有大型建筑,有大片的商业和居民居住遗址,有这么大的两座城市,足见元朝时期的繁荣。
当时的昌州与察罕淖儿行宫既是战略要地,又是元朝统治者避暑游猎的胜地。这里东有金莲川、景明宫,南有燕子城(今张北城)、鸳鸯泊,城边就是宝山、狗泊。元末明初,昌州城与察罕淖儿行宫开始衰落。
如今,龙兴之地龙角皆失,只剩下龙墓-梳妆楼这一元代古墓群,尚保存完整。经勘察,已确定墓主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这为研究元代葬俗、礼制、服饰以及建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对充实完善元代文物和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阔里吉思是纯正的“龙子龙孙”,他是元代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是部落首领爱不花的长子(其先有一兄,不幸早夭),其父高唐王爱不花,身为大将战功赫赫。其母月烈公主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个女儿。
阔里吉思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性格刚毅、文武双全。“性勇毅、习武事、尤笃儒术,筑万卷堂於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终日不倦”,并且在“北边为庙以祀孔子,表贺圣节,独用汉文”。文才武功都很出众,与一般蒙古贵族的纨绔子弟是天壤之别,在元代贵族中独树一帜。
他深受皇帝宠爱,少年时就身任甘肃平章、征东行省平章等要职。他连娶两个公主,更是当时独一无二:先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继室是忽必烈次孙元成宗贴木儿的女儿爱牙失里公主,梳妆楼中主墓室左右两室发掘的女性尸骨应该就是这两位公主。
法国的雷纳·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记载:“大德二年(1298年)秋间,帝国诸将以为海都和藩属、察合台系的都哇不再蠢动了,错误地将一部分军队遣散。皇帝的女婿汪古亲王阔里吉斯,他更以乔治亲王著称,因为这个原信聂思脱利教的突厥人转而信奉了天主教,他单独地驻守阵地,於隆冬时分被海都和都哇的大军袭击。他三次击退敌人,但於第三次交战时被俘。因为他坚决不肯降附於海都,都哇就命人将他杀死(1298年)。”
公元1297年,阔里吉思仅率精骑一千余人与叛王也不干的数万大军交战,“时北风大起,左右请待之,阔里吉思曰:‘当暑得风,天赞我也。’策马赴战,大杀其众,也不干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身中三矢,断其发。凯还,诏赐黄金三斤、白金千五百斤”,从此威震朝野。
成宗皇帝即位后,阔里吉思袭父高唐王爵位。叛王察合台的后代笃哇侵扰西北,阔里吉思再三请命前往平叛,于伯牙思之地再次以少胜多、大败叛军,俘虏敌将卒数百人。第二年秋天,诸将合议,都认为敌人不可能在冬天进攻,惟独他严阵以待,果然敌人大举进攻,阔里吉思三战三胜。于是“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马踬陷敌,遂为所执”阔里吉思被俘之后,叛王笃哇“爱其才,欲降之”,想把女儿嫁给他,并让他“执掌兵权,以为前部”,阔里吉思毅然严词拒绝:“我帝婿也,非帝后面命,而再娶可乎!”慷慨激昂,“敌不敢逼”。史料记载:“帝尝遣其家臣阿昔思特使敌境,见于人众中,阔里吉思一见辄问两宫安否,次问嗣子何如,言未毕,左右即引其去。明日,遣使者还,不复再见,竟不屈死焉。”
他是元朝最独特的一位大将。他出身显赫,从小便显示出了军事方面和文学方面的天赋,可谓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他的人生也极富传奇色彩。不但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功勋,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远非一般的蒙古贵族子弟可以相比。阔里吉思自小性格便十分坚毅和沉着,史书上称他性格勇猛刚毅,经常锻炼自己的体格,但他并非有勇无谋,他曾经和一众儒生谈笑风生,引得他们惊叹不已。正因为他无论个性还是才能都十分突出,因此很受当时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少年时期就担任了甘肃平章、征东行省平章等官职。因为他显赫的功绩,他一连娶了两个当朝公主: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另一个是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的女儿爱牙失里公主,这种情况不仅在当时十分罕见,就算是放眼几千年的历史,都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在公元1297年的时候,阔里吉思仅仅统帅了一千余人与当时的叛乱分子也不干的数万大军交战,他毫不畏惧,对手下说道:“现在正是盛夏时节,天空刮起了微风,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于是便拍马上前与敌军战斗,杀得叛军落荒而逃,也不干最后只带着几个士兵逃走了。这次的战役充分展示了阔里吉思的智谋和胆识,从此朝野上下无不对他钦佩不已。
阔里吉思为元朝的疆域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他的生命也终结在了战场上:他在和叛军的作战中不幸被俘,因为宁死不降叛军,最终被敌人杀害,一代大将就这样壮烈殉国。
提起元朝,人们想到最多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和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他们的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骁勇善战,南征北伐,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元朝历史上虽然曾涌现过数不清的杰出的人才和将领,但他们的功绩和成就却都无法与阔里吉思相提并论。在若雨后春笋一般成长的蒙古贵族相比,他确实要高出很多,甚至在元代贵族中独树一帜。
因为他宁死也不肯向叛军投降,最终被敌军杀害在卜罗的荒凉之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阔里吉思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他的坚贞不屈使我们看到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令人动容和钦佩。
而元朝的这位最传奇的贵族将军,就是长眠于龙兴之地的。这足以证明,他对沽源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被他看作元朝龙起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和历史沿革。所以,他才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到了这里⋯⋯
龙兴之地,八百里金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