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女诫》之立论卑浅处

中国古人多以《女诫》教女,对其中义理逻辑少有质疑。朱子曾指出《女诫》有“言有未备及鄙浅处”。其《与刘子澄》书云:

向读《女戒》,见其言有未备及鄙浅处,伯恭亦尝病之。间尝欲别集古语,如《小学》之状为数篇,其目曰正静,曰卑弱,曰孝爱,曰和睦,曰勤谨,曰俭质,曰宽惠,曰讲学。班氏书可取者,亦删取之。如《正静篇》,即如杜子美‘秉心忡忡’‘防身如律’之语,亦可入。凡守身、事夫之事,皆是也。《和睦》谓宜其家人,《宽惠》谓逮下,无疾妬。凡御下之事,病倦不能检阅,幸更为详。此目有无漏落,有即补之,而辑成一书,亦一事也。向见所编《家训》,其中似已该备,只就彼采择,更益以经史子集中事,以经为先,不必太多,精择而审取之尤佳也。[64]

揣摩朱子新编女诫的体例,一是在“卑弱”之前增“正静”一章,以朱子学术倾向衡之,其或从“性理”角度阐发、建构女教。二是增加了“孝爱”、“和睦”、“宽惠”章,与其《小学》“明伦”部分相应。三设“勤谨”、“俭质”章,似《小学》之“敬身”章。“讲学”章,当辑嘉言懿行,如《小学》之外篇。朱子欲编之女教书,比班昭《女诫》更多在性理层面立论,体例有不同,内容面相有增加,确针对《女诫》“浅”和“未备”两端而作补充,但对班昭《女诫》女德思想并无异议。朱子也常推荐女性读《女诫》,《朱子语类》卷七记:“问:‘女子亦当有教。自《孝经》之外,如《论语》,只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何如?’曰:亦可。如曹大家《女戒》、《温公家范》,亦好。”[65]

朝鲜人金元行(1702—1772年)曾指出《女诫》不能“原吾心本然之爱”,有“去仁义”就利欲之“疵”。其《书曹大家女诫后》云:

盖观古今之教妇人,必亟称曹氏《女诫》,余读其文焉,其为义精,为言约,苟善学者,其亦足以淑身宜家,而有余裕者矣……故夫父之为慈,子之为孝,兄之有友,弟之为恭,夫妇之为和且顺,使亦根于吾心之固有,而其恩义之笃,油然生于其中而不能已,岂有所为而为哉?今此书之言曰“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又曰:“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不可失也。若淑媛谦顺之人,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呜呼!诚如是言,则是人之所以顺舅姑、和叔妹,未尝原吾心本然之爱,以尽其职之当为,而将为悦其夫之心,而姑为是曲从而结援耶?如使其夫之遇己者,其爱憎厚薄无所与于舅姑叔妹,则是舅姑不必顺,而叔妹不必和欤?不幸而使其夫又至无恩于其父母兄弟姊妹,则吾将从而薄之以助其恶,而求相媚欤?呜呼!何其谬也!夫妇人之从于夫也,有外成之义、同体之恩,故《内则》论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其尽孝敬之至,极奉养之宜,皆一视而无所异。然则夫之父母,亦我之父母也;夫之兄弟姊妹,亦我之兄弟姊妹也。其恩养恻怛,盖亦必有自然而不容已者也。今处舅姑叔妹之间,而其所为恩爱者乃如此,则其于父母兄弟又可知矣。是孟子所谓“父子兄弟去仁义,怀利以相接者也”,岂不殆哉!虽然,人非圣贤,其于道不能无所偏,故其为言不能尽醇而无疵,今于此,亦弃其疵而取其醇焉可矣。[66]

金元行从“吾心本然之爱”和“尽职”两方面,言妇当顺姑舅、和叔妹,因而从义理的层面批判《女诫》之“不失夫心”,实为心术已坏。据上分析,《女诫》各章间讲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七章“和叔妹”以第六章“不失姑舅心”为前提,“屈从姑舅”以第五章“不失夫心”为前提,“不失夫心”以第四章之“正心专色”为前提,“正心专色”是第三章“敬顺”妇道之补充,“敬顺”妇道的成立以第二章“夫妇”之伦的成立为前提,“夫妇”之伦的成立以第一章“女德”之成为前提。其理论基点在于“女德”之成,其终极目的在于“裨助汝身”、“夫主嘉美,声誉耀于邑邻”。金元行不顾及《女诫》的内在思路,只从中抽出“不失夫心”之语,再将之置换为“悦夫之心”,并在这一意义上推衍为“求相媚”,再推衍为“助夫恶”,通过数度延伸,将《女诫》义理归至“怀利以相接”上,实有深文周纳之病,因而其批评亦非公允。当然《女诫》诫子书的书写传统,其表达的朴素性倾向,亦启金元行批评之端。这也可以看出汉代务实的儒者与当代和后世醇儒的区别。

如果将《女诫》视为独立自足之文本,要求其内在义理的通畅、纯粹和普适性,我以为《女诫》有两大缺陷:(一)如上所述,《女诫》七章层层递进的结构,实是单线地构建理论,尤其没能从儒家义理上解决“曲从”的问题;(二)其理论建构在男性教育和为夫之道完备、完善的假设之上,因而未及夫妇间有是否曲直之时,不能圆融地解决妻子既保持“敬顺”又不失“苟媚求亲”的矛盾,削弱了该文本对女性生活的指导意义。这一方面由于儒家学说也未能圆满地解决此问题(详下),一方面是班昭之论确有粗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