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范蠡筑城且爱美西施

回溯历史,有时像在观看一部“穿越剧”。话说战国初年,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次年(前472),越王勾践委派范蠡(前536—前448)在南京秦淮河入江口南岸,也就是现今长干桥西南一带的高地间修筑城池,由此掀开了南京史的重要篇章。越城,南京主城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座城池。

范蠡辅佐越王二十余年。范蠡,字少伯,出生在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其人虽出身贫寒,但并未消沉,他凭借聪慧的天资,自小发奋读书,至青年时代已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然而,文韬武略的范蠡在权贵专制、政治混乱的楚国始终不被人赏识。约公元前496年,范蠡来到越国,一下成为栋梁之材,最终帮助勾践成就了大业。

去年金秋时节,笔者在天津海河边旧书摊上淘到一张“范蠡舟”品牌老商标画,它是民国时期山东济南鸿顺东织染厂使用的布匹商标。当时,该品牌纺织品质量上乘,曾流行于沿海城市外国租界,并远销海外,缘此,鸿顺东在商标画上特别将厂商、地址等广告信息以英文来表述,方便外国人认知。有趣的是,这纸商标上描绘的正是我中华最浪漫的传说之一——范蠡与西施泛舟乐山乐水的故事。

有道是,自古英雄爱美人。春秋末年战火连绵,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越国败,臣服的越王勾践在范蠡陪同下到吴国做奴仆。在吴,勾践任劳任怨卖苦力,慢慢赢得了吴国国君夫差的信任。几年后,勾践、范蠡被赦免,他们重回越国,勾践由此发愿卧薪尝胆、重整兵马,期待早日歼灭吴国。范蠡等人致力发展经济、强军强国,与此同时又生出美人计——给夫差送美女,意欲消磨吴国之君的意志。为此事,范蠡到民间物色佳人,天生丽质、美貌无比的民女西施、郑旦等被选送至吴国。民间传云,在此过程中范蠡也喜欢上了西施,二人产生感情并私订终身……

越灭吴,范蠡功不可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范蠡受命筑城所选之地原本荒凉,北临秦淮河,南倚雨花台,西控长江;建城后,这里一举成为越国威慑楚国、争霸中原的要地。《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史料记载,越城“周回二里八十步”,周长相当于现在的九百多米,尚不足一公里(文史资料也有约1.2公里说),面积也不足一平方公里。若以现下的目光审视,此城实在“袖珍”,但它“筑城江上,以镇江险”,越国更凭借越城而雄起。此城也被称作越王城、越王台,同时因范蠡所筑,后来又俗称范蠡城、范蠡台。

功成名就的范蠡在此时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急流勇退。他毅然离开越国,带着自己的心上人西施,一起乘着小船四处游赏,过美满生活去了。记载吴越历史、地理的典籍《越绝书》中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与西施的情爱传说当然让历代民众津津乐道,乃至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并在文艺作品中广为流传。故事虽美,但似缺乏历史依据。《史记》载,范蠡一家离开越国后落脚齐国,他们“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这其中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再后来范蠡四处经商,也没涉及其与西施的关联。

传说归传说,但范蠡建越城确为史实,范蠡二度迁居也是史实。范蠡在齐国积累了大量资财,名闻四方,“齐人闻其贤,以为相”,可他仍不为高官所动,辞去相职后迁居陶地(一说今山东肥城陶山,一说菏泽定陶),大兴实业,所涉范围举凡庄稼种植、牲畜饲养、渔业养殖等无所不包,成为一代富贾。据传范蠡有《养鱼经》《兵法两则》《致富奇书》《陶朱公商训》等著作传世,被尊称为“商圣”和“财神”。

我们再回到范蠡建造的古越城。越城地理位置优越,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越城城池的使命大致到了隋灭陈时才被平毁终结。越城遗址在宋代还曾作为军寨,到清代尚有遗迹,文人周宝英在《越城》中云:“禅院风清古迹埋,长干西畔小徘徊。一堆土石迷烟草,人踏斜阳问越台。”

岁月沧桑,古越城被学界公认为南京建城史的重要开端,对南京的城市变迁、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