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我们准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的时候,首先应当明确一下人工智能的产业边界。

然而,当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产业边界,对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和人工智能带动的相关产业仍需进行有效区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担任顾问、中国电子学会编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年)》指出,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及衍生出的主要应用形成的、具有一定需求规模、商业模式较为清晰可行的行业集合,可被视为人工智能在当前的核心产业。随着潜在需求的逐渐明确和商业模式的日渐成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边界与范围将逐步扩展。而通过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所形成的辐射和扩散效应,获得新提升、新增长的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集合,均可视为人工智能带动的相关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感器与大数据的涌现、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社区的兴起,数据和知识在人类社会、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之间交叉融合、相互作用,人工智能发展所处的信息环境和数据基础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驱动人工智能走向新阶段的外在动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目标和理念出现重要调整,科学基础和实现载体取得新的突破,类脑计算、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一系列的技术萌芽也预示着其内在动力的成长,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发展,提高了机器自学的能力。比如,谷歌大脑团队在2012年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成功让电脑从视频中“认出”了猫。随着算法模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大了这方面的布局力度和投入,通过成立实验室,开源算法框架,打造生态体系等方式推动算法模型的优化和创新。目前,深度学习等算法已经广泛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处理以及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并在某些特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有监督式学习演化为半监督式、无监督式学习。

综合来看,人类智能在感知、推理、归纳和学习等方面具有机器智能无法比拟的优势,机器智能则在搜索、计算、存储、优化等方面领先于人类智能,两种智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人与计算机协同,互相取长补短将形成一种新的“1+1>2”的增强型智能,也就是混合智能。这种智能是一种双向闭环系统,既包含人,又包含机器组件。其中人可以接受机器的信息,机器也可以读取人的信号,两者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根本目标已经演进为提高人类智力活动能力,更智能地陪伴人类完成复杂多变的任务。

梳理人工智能从研发到应用所涉及的产业链各个环节,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在当前的核心产业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主要包括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算法模型,其中,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芯片属于基础硬件,算法模型属于核心软件。技术层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视频识别、文本识别等产业,其中语音识别已经延展到了语义识别层面,图像视频识别包括了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指纹识别等领域。应用层主要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驾驶、智能搜索、智能教育、智能制造系统及智能人居等产业。

本书讲述的7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企业故事,大多属于技术层和应用层的案例。《2017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随着全球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应用领域的不断丰富,人工智能技术层各产业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全球语音识别、图像视频识别、文本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层产业规模将达到342亿美元,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层产业规模将突破66亿美元。

本书讲述的案例有涉及技术层的机器视觉、机器听觉、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重点介绍云天励飞、大象声科、海岸语音和人马互动4家企业;涉及应用层的智能光电、智慧金融等,重点介绍矽赫科技、数字动能2家企业,还有涉及基础层的、研制智能触觉传感器的钛深科技。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人工智能的焦点正在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落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报告里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核心。

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不论是智能硬件,还是软件开发,或者芯片设计,都有数量众多的优秀企业聚焦于此。2017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26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1/3;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等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人民币。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大规模应用,并用人工智能引领粤港澳三地大融合,实现人工智能在三地的全覆盖、全融合、全应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