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人工智能卷
- 王京生 樊建平 杨柳
- 3252字
- 2020-12-01 14:33:39
总序 未来已来
国务院参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如果把亚洲分成大陆亚洲和海洋亚洲的话,那么珠江入海口就是两者的连接点,这里将崛起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群。这种说法,曾出现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克拉维尔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说《望族》中,无形之中成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绝佳预言。
回望这片湾区城市群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前,从20世纪60年代起,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崛起,与澳门一道,为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做了前期准备,成为中国观察世界和引进外资的重要窗口;第二个时期,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以深圳为代表的湾区城市,不仅自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一跃成为领跑全国的先锋城市,同时也使整个城市群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媲美于世界其他湾区奠定了基础;第三个时期,中央作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地区,将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
粤港澳大湾区云集广深港三大国际大都市,造就了以东莞、佛山为代表的世界制造工厂,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一系列世界级港口群,形成“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的超强世界城市群。其城镇化水平、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产业竞争力,都堪与世界一流城市群匹敌。
畅销书《变量》里说,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是哪一个?香港?广州?深圳?都是,又都不是。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更像是一个超级的组合城市。
一个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城市群,已经呼之欲出。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约7000万的人口规模,以仅占全国0.6%的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12.57%,未来增长空间十分巨大。自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引起全球关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将超过1亿,实现人口翻倍,意味着有望超过世界三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板块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将引领下一波的世界发展潮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察它今天的科学技术、产业布局,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尤为重要。实际上,我们在用今天的眼光瞻视未来,而未来已经在我们面前呈现清晰的轮廓。
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诞生在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基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一个个新鲜词语不断涌现。由这些词汇堆砌的未来世界,是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更多人类工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逐渐模糊的世界,也是一个创新驱动、充满幻想的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血脉里拥有天然的创新基因,它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这里,不仅金融产业发达,而且未来产业发展速度国内领先。在这里,开始流行给新出生的婴儿做基因检测预测性格,中学生开始学习人工智能的编程课程,工业机器人代替了更多的年轻人在流水线上工作,服务机器人出现在机场担任迎宾或在商场担任导购,无人驾驶的大巴开始在街头试运行,新能源出租车取代了传统汽车,自助图书馆和自助办证等越来越多的自助机器闯入我们的生活,无人机不仅可以航拍而且能服务消防和公安领域。这一切分明在说:未来已来。
在这里,传统产业从业者已经不再观望,纷纷引入互联网技术或者人工智能技术,各个产业在悄悄地升级,流水线上大量的工人纷纷涌入城市做起了快递员和销售员;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子女选择专业感到苦恼,时常在一起讨论学习哪个专业未来更有前途,或者最好是从什么年龄开始学习编程课程。因为站在时代大潮的路口,他们非常明白,未来的变化只可能更快速、更迅猛,父母是否有能力为孩子规划好未来,这个问题让人思虑再三,且忐忑难安。毕竟,他们虽置身其中,却对未来产业所知甚少。有人说:“你的对手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整个时代。”现在看来,这句话还是很中肯的,不论个人或者企业,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我们能否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而只有那些洞察趋势的先行者,才能把握时代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二节指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描绘出了大湾区未来的产业格局。“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丛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创业故事和产业趋势,主要探索未来20年中能够主导我们经济和社会的产业。5册图书是基于未来的5个关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分类创作的,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物联网,之所以选择这五大产业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重要性,各自拥有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产值空间,而且也因为它们是全球化浪潮中的代表,彼此之间密不可分。比如,新材料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健康等产业的基础;同时,随着BT(生物技术)和IT(信息技术)逐渐融合,生命健康产业也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物联网同样与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分不开。显而易见,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多元技术、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世界,让我们对未来不禁浮想联翩。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无比崇高的历史新使命。从一骑绝尘的“深圳速度”,到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深圳效益”,到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深圳质量”,再到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设计”“深圳品牌”“深圳标准”……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先行示范,如果说最初只是深圳的使命,今天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自觉追求,沉淀为深圳的城市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脉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新的使命,深圳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本系列丛书里绝大多数的企业案例来自深圳,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深圳企业家群体锐意进取的精神,而且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学习样板,深圳正在积极地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先行示范、创新引领的背后,实际上需要一系列的支撑,特别是文化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托举一切的大地。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往往是文化发达的国家。文化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正是融合了创新、智慧、包容和力量的文化,在不断的流动与碰撞中,为经济社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和持久的支撑。
我们创作“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丛书,一方面,站在未来产业的大潮里,倾听未来产业中的弄潮儿讲述精彩的创业故事,看他们是如何把一项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又是怎样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这些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和专家的产业展望内容,也可以给父母和年轻人一些启迪和智慧,使其感受到创新背后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帮助我们和下一代更从容地面对新的经济浪潮。
未来在有准备的人们面前已经到来,因为承接未来的一切早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