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四时养生,过好每一季(1)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自然界的阳气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有盛有衰,人体也应适应外界的变化而生、长、化、收、藏。这和我国古代一直提倡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中庸并不是中规中矩的平庸,而是指一种平衡。中庸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只有保持齐家治国、为人处世、身体调理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和谐,人生才能幸福长久。

就四季养生来说,春养肝养生,不宜过分生气抑郁;夏养心养长,不宜过度急躁忧心;秋养肺养收,不宜过分劳神忧思;冬养肾养藏,不宜过度惊惧担忧。而中庸之道所强调的“包容”“静心”“不迁怒”“与人为善”等思想正是四季调节情绪、调养精神的良方。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保持一份和谐、平衡的心境:既淡泊宁静,又不远离生活;既善待他人,也不委屈自己,这样才能于红尘翻涌之中怡然自得,安享天年。

一、春季养生

俗语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春天里,万物复苏,柳丝吐绿,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升发。但春天也是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的季节,所以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我们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补养等方面都要顺应春阳升发这一特点,在养生中不仅要顺应自然来养护人体阳气,还要注意预防疾病。

养阳

春天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要顺时而养,同样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春季养护阳气尤为重要。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疏肝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肝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所以春季养肝最重要的就是调理情志。《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摄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放松自己,以使神志顺着生发之气而舒畅。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黄帝内经》里另有“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肝在志为怒”。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就容易开朗。所以从春天开始,要注重精神调理,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这样才能达到防病保健康的目的。

防风

春季伊始,东风送暖,令人心情舒畅。但中医认为,春应东,东方生风,为六淫邪气之一(阳邪),具有生发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的头部等偏上部位,导致头痛头晕、发热恶风、咳嗽气喘。因此,防风是春季养生调摄的重点。

增甘少酸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食品具有收敛收摄的功效,春天肝的疏泄功能旺盛,如果多吃此类食品,就会抑制肝气的生发。肝火过旺者可适当吃些酸味的食品,防止肝气过度发散。而肝阴虚者,应少吃或不吃酸味食品,否则会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春季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气过盛,多吃甜味食物,以健脾胃之气。

1.立春养生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指春季的开始。立春过后,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在春回大地、乍暖还寒之际,生活起居也要结合岁时节序的变化和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和养护,以增强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春捂秋冻,美丽不“冻”人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抗病能力较弱,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赶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不是指要穿很多衣服,而是减衣服不要减得太快,要捂一捂,保存阳气,增强抵抗力。春季一般上午气温低,下午气温高,晚上气温又降下来,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所以一定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下厚上薄”,即下半身要穿厚一点,上半身可以穿薄一点。现在很多年轻女性,早早就穿上超短裙,想美丽动人,其实这并不可取。春季的特点是户外温度高,室内仍觉阴冷,尤其是广东地区气候湿冷,关节痛、腰痛、痛经、盆腔炎等疾病常因此接踵而来。

春困是怎么回事

人在春季常有困倦之感,早晨不易睡醒,白天则昏昏欲睡。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人的身体系统出了问题。其实,春困不是病,而是季节变化时人体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在全身血流量为定量的情况下,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春困虽不是病,但如果严重就会影响学习、工作。《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意思是说春季应该入夜即眠,早些起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然后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这样可以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所以,春季宜早睡早起,多到户外运动,改善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给大脑一个清醒的状态,这样便能赶走春困。

春季饮食升阳为鲜

春季养生以养阳、疏肝为主,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一些升阳、疏肝的食材,下面为大家介绍两道适合春天养生的食谱。

【党参枸杞猪肝汤】

材料:党参、枸杞子各15克,猪肝200克,盐适量。

做法:(1)将猪肝洗净切片,汆水后备用。

(2)将党参、枸杞子用温水洗净后备用。

(3)净锅上火,倒入水,将猪肝、党参、枸杞子一同放进锅里煲,加盐调味。

功效:本汤具有滋补肝肾、补中益气、养目养血等功效。

【韭菜炒虾仁】

材料:韭菜100克,鲜虾仁100克,淀粉、盐、料酒适量。

做法:(1)将虾去壳、虾线洗净,韭菜洗净切段。

(2)将虾仁放入淀粉、盐、料酒腌制5分钟。

(3)锅置火上,放油烧热,加入虾仁、韭菜炒熟,加盐调味。

功效:补肾壮阳,健胃。适用于肾虚、阳痿早泄、小便清长者,对于骨质疏松者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立春吃春饼,健康一整年

民间素有立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的讲究,俗称咬春,一个“咬”字道出了立春节令的众多食俗。

现今北方仍然传承这一食俗,所谓“打春吃春饼”。其他地方也有立春吃春饼、萝卜等食物的习俗,实际上是为了养护阳气。春饼里的韭菜是上佳的护阳气之物,而豆芽有滋润、防春燥的作用,都是立春后比较适宜食用的。同时,要少吃过于辛辣及油炸、烧烤的食物,否则可能损耗阳气,导致上火。

2.雨水养生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便迎来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北方冰雪融化,南方降水增多,故名雨水。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那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因此,雨水前后须注意保暖,勿受凉,须防“倒春寒”,少食生冷食物,顾护脾胃阳气。

谨防倒春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就这么下着,如果收起纸伞,杜甫感受过的春雨,也细细密密地打湿了你的头发。可我们还是不能这么任性,这时候冷空气依然活动频繁,气候如同春雨一般捉摸不定。据气候学家统计,雨水是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节气之一。早春阴寒未尽,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湿气渐长,细菌、病毒活动频繁。人体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容易感冒。孩子和老人更要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避免“阴雨”情绪

天空晴朗,阳光灿烂,可以排解抑郁,让人远离沉闷,让心情愉快起来。然而雨水节气到来,下雨的时候比较多,尤其是南方,这可能会让人心情不好。这个时候,可以多与人交流,多去赏花以悦目,心情就会相对愉快起来,人才会有朝气,有朝气才能有生气,肝才能有活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少熬夜、少劳累。平时可以多喝春茶来提神,如菊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枸杞子茶等,帮助我们走出心情的低谷,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雨水”湿气重 健脾是关键

雨水过多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健脾祛湿饮食是关键,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天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预防疾病发生。甘味的食物大都养脾,如山药、芋头、茯苓、甘蔗等,推荐的健脾汤粥有:怀山粥、板栗粥、花生粥、薏仁粥等。以下推荐两款健脾祛湿的药膳。

【木棉砂仁饮】

功效:健脾、祛湿、解毒。

食材:木棉花10克,春砂仁3克。

做法:将木棉花、春砂仁一同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10分钟即可饮用。

木棉花是南方的特产,广州市花,花掉落后,树下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不萎靡,故名“英雄花”。木棉花也是清热祛湿的一味中药,配合春砂仁食用可化湿开胃、温脾健运。两款春季的特产,更加适合春季养生。

【鸡骨草猪横脷汤】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降肝火。

食材:鸡骨草一小把、薏米一小把、绿豆一小把、蜜枣一个、猪横脷一条、瘦肉500克。

做法:(1)将猪横脷多浸泡几次,并将白色筋膜去除干净,焯烫。

(2)将所有的食材放入炖锅中,倒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成小火慢慢炖煮1小时,放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鸡骨草的药用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猪横脷是猪的脾脏,也叫“胰”,“横脷”是广东话的叫法,猪横脷的形状有点像舌头,广东人把舌叫做脷,所以称横脷,有健脾和滋补的功效。鸡骨草与猪横脷搭配煲汤饮用,对滋养肝脾有很好的作用,是广东地区民间经常饮用的一款靓汤。

艾灸:健脾疏肝祛湿良方

岭南地区临海多山林,雾露天气多见,春季时雨水较多,空气中湿气较重,湿气盛成为春季岭南地区的常见问题。湿气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雨水多等外在因素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中医认为,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湿”主要是内湿。每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这些湿邪便能被排出体外。如果脾胃虚弱,湿邪毒素就留在体内,久而久之,便有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形、湿疹、肥胖、面部油腻、舌形胖大等情形。

有湿气,自然要祛湿毒。除了吃对食物,艾灸也不失为祛湿良方。艾灸时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天枢、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太冲等穴位。

3.惊蛰养生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入冬后,动物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入春后,天气转暖,春雷隆隆,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称为“惊蛰”。古有民谚:“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是说,进入惊蛰,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野间、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

流感与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惊蛰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零摄氏度以上,西南和华南地区更是融融暖春。此时岭南地区多雨潮湿,病毒、细菌活跃,再加上早晚温差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医院里也是人满为患。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中医称为“时行感冒”,是由流感病毒侵袭人体引起的。流感的症状跟普通感冒很相似,但流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容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一个家庭里有人得了流感,其他人往往很难幸免。预防流感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手,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春季养肝,从早早睡觉开始

中医认为,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自我修复、新陈代谢的时间,这段时间肝脏最兴奋,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肝胆的解毒作用达到最高峰。这时候入睡,“静卧血归肝”,就可以让血液循环至肝脏,帮助肝脏充分发挥转化、解毒等功能。“肝藏血”,即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经常熬夜的人肝阴不足,则血气循环不能充分濡养身体,就会出现诸多不适。“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时眼睛容易疲劳,肝火旺,眼睛就会干涩、发红,分泌物增多。肝对于女性尤其重要,因为肝经在体表循行会经过女性的乳房,很多女性得乳腺疾病,大多跟肝气郁结或者肝阴失养有关。所以,养肝从早早睡觉开始。

多按太冲穴,帮你“消消气”

太冲穴(位于足部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肝为“将军之官”,主怒。生气指的就是发火,或郁而不发,或干生闷气。人体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对应经的总体气血。每天按摩刺激太冲穴,早晚各按200下,可以起到很好的疏肝理气作用,帮你“消消气”。

惊蛰多吃梨,病痛都远离

在山西、内蒙古等地,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和“离”同音,寓意远离病痛。除了心理上的作用,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可以起到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的吃法很多,包括生食、榨汁、水煮等。冰糖蒸梨对缓解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它当作甜点食用。

4.春分养生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昼夜等长,是为“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第四个节气。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我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江南地区进入多雨的春季,辽阔的江南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因此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春分时节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还要坚持适当锻炼。

阴阳交替,平衡是关键

古人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春分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时期,也是我们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机。古书中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脑力、体力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所以在春分时节,起居、饮食、运动等都应该尽量维持平衡状态。

遵循乌龟的长寿之道,谨防旧病复发

我们都知道乌龟长寿,它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晒背。背部为阳中之阳,如果背部受冷,则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经络入侵,伤及阳气而致病,年老体弱或久病虚损之人就易旧病复发,甚至加重病情。春天晒晒后背,不仅可以补充人体阳气,还有驱除脾胃寒气、散肺中阴寒、改善消化功能、缓解呼吸系统的毛病等作用。因为人体的背部脊柱两旁共有53个穴位,也是膀胱经、督脉穿贯的一个地方,通过晒日光,膀胱经和督脉一同得到滋养,经络中的能量在高温的作用下得到增强,春天常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自然会减少。晒背还能帮助吸收钙质,预防骨质疏松。

春季饮茶有讲究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里写道:“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春分时节,气候宜人,新茶上市,正是啜茗品茶的好时光。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茶叶富含营养。此时喝茶,益处良多,能起到清肠、暖胃、养肝等作用。但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喝茶也要区分体质,因人而异。

(1)提神清火选绿茶。绿茶香高味醇、清汤绿叶,具有较优的抗菌、抗病毒、抗紫外线、提神醒脑等功效,对于解春困大有帮助。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因此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容易上火的、平常爱抽烟喝酒的,还有体形较胖的人,都比较适合饮用绿茶;肠胃虚寒的人则不宜喝绿茶。

(2)养胃补益是红茶。冬春交替,气温时升时降,天气忽冷忽热,病毒和细菌开始活跃起来,这时也是感冒多发期。红茶不仅香气芬芳,还能养护肠胃、温暖身心,预防流感、感冒。在中医看来,红茶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可补益身体,养畜阳气,生热暖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同样也能助消化、去油腻,特别适合脾胃虚寒、阳虚怕冷之人。

(3)抗病首选喝白茶。春日气温变幻不定,时暖时冷,还很容易着凉。像春天易得的痛风、过敏、麻疹、咳嗽、感冒、眩晕等,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风邪。长期饮用白茶可以帮助稀释血液,降低尿酸,从而起到缓解痛风的作用。老白茶温和、暖身,适宜春季养生。

(4)怡情不妨品花茶。花茶,是一种再加工茶,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焖,待茶将香味吸收后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北方人喜爱。花茶有通窍之功效,春季饮用,能很好地散寒暖身,促进人体阳气的生发,令人神清气爽。比如茉莉花茶,可以清热、健脾、安神,对防止胃部不适有良好效果;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流感效果亦佳。

春分户外踏青

春分时节,人们开始踏青。宋代欧阳修在《阮郎归》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惠风和畅,蝶飞燕舞,荡罢秋千梦周公,好不惬意。

5.清明养生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4月5日前后。《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很快,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暖风拂面,一派明朗清秀的景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增加,“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清明的真实写照。在这乍雨还睛、似寒又暖的日子里,华南地区仍然不时有冷空气入侵。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春花灿烂,谨防过敏

春天是花粉症、过敏性鼻炎、丘疹性荨麻疹等的高发期。在花粉季节,有过敏史和敏感性皮肤的人应尽量避开花粉,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吸入致敏花粉。最好随身携带口罩备用,皮肤过敏者最好穿着长袖衣物,避免直接与致敏原接触,以减少花粉侵入。饮食上注意避免吃虾、蟹等寒凉又易过敏的食物。外出回家后用清水洗脸可减少发病的机会。

如何判断风邪作祟

风是春天的主气,中医将风邪称为“百病之长”,意即风邪会引发寒、湿、燥、热等邪气。风邪善行而数变,一旦引发疾病,不仅发作快,而且容易转化。有一句话叫“无风不作痒”,春季很多瘙痒跟风也有一定关系。所以春天要注意预防风邪致病。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望诊”来自测一下体内是否有风邪作祟。

(1)看看头发、头皮。如果头发比较干枯,肩膀处总是出现掉落的头皮屑,说明头皮比较干燥,可能存在风邪。

(2)观察胳膊、腿上的皮肤。有的人胳膊或腿部皮肤非常干燥,总往下掉皮屑。这也是受了风邪的表现,肌表因为得不到水湿的濡养,所以看起来不够滋润。

(3)通过手部、甲沟部的皮肤情况来判断。看手部是否容易出现裂口,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一会儿洗碗,一会儿又要洗衣服,手上皮肤容易干裂。还可以看甲沟有没有倒刺,甲沟就是指甲与皮肤交接的地方,这里如果出现了倒刺,甲沟发炎了,说明皮肤比较干燥,可能存在风邪。

有以上三种情况的朋友,很容易中风邪,也很容易在春天出现过敏性症状,平日在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同时,尤其要注意谨慎食用动风的食物如香椿、蘑菇等。如果特别想吃,一定不能多吃,还要注意食用前用水焯一下。

6.谷雨养生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4月19至21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有“雨生百谷”之说。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

整理好心情,和春天告别

如果说立春是开头,雨水和惊蛰是发展,春分是过渡,清明是高潮,那谷雨就是收尾,春欲远,夏未至。杨万里曾写道:“只余三日便清和,尽放春归莫恨它。落尽千花飞无絮,留春肯住欲如何?”古人惜春,多要作一首“送春诗”告别春天。今人与春天告别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可以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出门春游,看看这最后的春色,喝一盏谷雨茶,或带上咖啡器具到幽静的湖边,一边听流水潺潺,一边品咖啡醇香。

五行生克,原来悲伤可以战胜发怒

中医所说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黄帝内经》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中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五志又分属于五行,因此五志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中医里有“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就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或多种情绪去调节、控制、克服另外一种或多种不良情绪的心理疗法。《黄帝内经》将喜归心而属火,忧(悲)归肺而属金,怒归肝而属木,思归脾而属土,恐归肾而属水。忧(悲)属金,怒属木,而金克木,所以悲胜怒,也就是说悲伤可以压制怒气。这是因为人在哭泣的时候,肺气比较旺盛,肝气就会平息下来。所以对于爱生气、喜欢发怒的人,可以让他适当地哭一哭,这样就可以压制怒火。

二、夏季养生

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始于立夏,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四季之中,夏季主“长”,此时天地万物阳气昌盛,万物生机活跃,人体也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但需注意凡事有度,阳气过盛就会造成心火旺盛,所以夏季养生精神上力避懈怠厌倦之心;情绪上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生活上既要防暑驱热又要谨防贪凉受寒;作息上宜晚睡早起,另加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意思是说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其性质属于热,通于我们人体五脏的心脏,夏季主要的邪气是暑邪。所以夏季养生重点是养阳、养心、避暑。

养阳

我们常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要养阳呢?因为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阳气上升,天气炎热,所以人体要顺应自然保护自身的阳气,注意养阳。养阳首先就是不要去伤害它,不要熬夜,注意保暖,尤其是不要贪凉,夏季虽然外面的温度很高,但是我们不能过分贪凉。空调温度过低,经常吃寒凉的食物、喝冷饮,这些都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养心

夏季对应的五脏是心脏,养心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境。《黄帝内经》说夏季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切勿因厌恶长日而心情烦躁,滥发脾气,情志应充分外露而不内藏。关键就在说夏季要精力旺盛,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自己的心境。所谓“心静自然凉”,这样可以更加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点。运动上要尽量避免大体力的活动,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出现口干舌燥、心慌、失眠、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适合做一些缓慢柔和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等。

省苦增辛

《千金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萝卜、葱白、姜、蒜等。这些食物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但是要注意清淡,切勿贪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西红柿、黄瓜、芹菜等。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此外,夏天是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的时期,食物、餐具极易受污染。故饮食方面尚须留心消毒,生熟刀砧、案板须分开,外购熟食宜加工、加热后食用。

“三伏天,热成狗”的由来

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在对热的感受方面,东方人、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dog 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

1.立夏养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逢此时节,自然界阳气旺盛,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重点是关注心脏。这个时节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易怒上火等症状,因此人们要注重精神调养,为安度酷暑做好准备。

如何让夏季更“书心”

中医一贯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人要有所依托,有一种健康的爱好,这样才能保持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进而使身心健康。书法和国画不仅是我们的国粹,而且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表面看起来挥毫起笔只有手在动,实际上是手指、腕、肘、肩带动全身运动,将精、气、神全部倾注于笔端。整个过程动静结合,既增强了手、脑的协调能力,又锻炼了四肢的功能,同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说,书画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是一种健身活动。除书画外,垂钓、养花、下棋、阅读都是很好的适合夏季养生的方法,可以“书心”度夏。

五色五味入五脏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红色食物入心经,可以养心入血、活血祛瘀。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同样的食物?比如夏季人们常吃的水果西瓜,有的人喜欢吃,有的人一吃就容易拉肚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分体质,食物也分寒凉。红色食物中偏温性的食物有温补心阳的作用,例如羊肉、荔枝、辣椒等,这些食物适合那些平时四肢冰凉的阳虚体质人群。而红色食物中偏凉性的则有清心热、去心火的作用,例如红萝卜、西红柿、西瓜,适合那些阴虚有热,或者体内湿热比较重的人。西瓜被誉为中药中的“白虎汤”,可以清热生津,具有很好的降温、解渴的功效。但夏季吃西瓜切忌贪凉,因为西瓜本身性味偏凉,冰冻的西瓜更容易耗损阳气、损伤脾胃,老人和儿童尤其要注意。同理,五味中的苦味走心,苦味的食物可以清热、泻火,例如莲子心、苦瓜有清心泻火、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心火旺导致的失眠、烦躁等上火症状。

抓住树上三鲜,安心“肚夏”

樱桃、枇杷、杏子合称立夏“树三鲜”。樱桃是夏季最早上市的水果之一,含铁量很高,同时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少量的有机酸,不仅有益健康,还能提高肠道对铁的吸收率。

枇杷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钾等矿物质,还含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有助增加人体免疫力。从中医的角度,枇杷有润肺、生津、止咳的功效,常用的川贝枇杷止咳露便是对这些功效的有效利用。

杏子也在立夏之后上市,民间有“端午吃个杏,到老没有病”的谚语,常吃杏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杏子还富含β胡萝卜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还有助护眼。杏子的钾含量也很高,能帮助维持体液平衡。杏核中的杏仁也有很好的止咳化痰、润肠通便的功效。

2.小满养生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到22日之间。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南方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一说,反映此时南方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这时也是风湿症、湿疹等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多加注意节气变化,养成“未病先防”的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为何没有大满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大小对称的节气有三对:大小雪、大小暑和大小寒。唯独小满节气没有与之对应的“大满”。这是古人的无意疏漏,还是另有深意?有人认为,“芒种”就是想象中的“大满”,与“小满”形成节气上的对应关系。也有人认为,万事不满则空留遗憾,过满则招致损失,小满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未病先防,把住病从口入关

盛夏来临,很多人爱喝冷饮,爱吃凉菜和冷冻食品。这样很容易损伤脾胃,脾胃损伤后,人体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导致部分水湿内停。此外,夏天毛孔打开,大家都喜欢待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湿寒易入侵,导致身体倦怠无力。因此,夏季要注重养心,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季饮食宜清淡,少吃过咸的食物,平日应多吃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香蕉、苹果等,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夏季还要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夏季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比如藿香、莲子、佩兰、薏米等。

小满要吃苦,清火又解暑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三月生,六月开花。《周书》中说:“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的叶子像锯齿,吃在嘴里,苦中带涩,若是不小心碰断了它的茎,立即就会流出白色的乳汁。自然味道是极苦的。不过,小满之日吃点“苦”也是有必要的。夏天时,多吃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清火解暑、解乏消疲。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说过,久食苦菜能“安心益气”。醉酒之后,吃点苦菜也可以醒酒。

艾灸助你温肾健脾化湿

小满过后,雨水多起来,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由于人体的脾“喜燥恶湿”,此时出汗多,水分流失也多,受“湿邪”的影响最大,脾胃消化功能变差。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对此,最好的祛湿方法,是用温阳通络、活血通经的艾灸,刺激肾经涌泉穴与脾经阴陵泉穴。

3.芒种养生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了这一节气,由于天气炎热,农作物的成活率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时节,我国的长江流域会出现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梅雨天气湿气重,要注意饮食清淡、起居有常、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

睡好子午养生觉

中国有些地方有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状态。这个时节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夏日昼长夜短,中午温度高,午休30分钟至1小时有助于消除疲劳。按照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正是心经所旺之时,午睡有利于养心安神,适合夏季养心的养生原则。

卧龙式睡姿,固肾且益心

右侧卧姿又称“卧龙式”。顾名思义,它来自三国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诸葛亮睡觉时就是这种右侧卧位的姿势,所以后人称之为卧龙式,它还有很多细节的讲究,睡眠者位于下方的右腿是伸直的,上面的左腿则略加弯曲。同时,右手放在耳廓的方向,护住耳朵,但不要直接压在头底下。左手则按照自然舒服的方式放下即可。中医认为,肾主耳,用手护住耳朵是保护肾精的一种办法。通过这种卧龙式睡姿,我们肾精得固、心肾交通,这样就会使我们气机的升降从心降到肾,再从肾回到心,保证气机循环小周天的畅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的荔枝病

芒种前后岭南荔枝进入成熟季节。荔枝因形色美艳、质娇味珍,让人回味无穷。苏轼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是荔枝虽美味,吃太多不仅会上火,还会引起“荔枝病”——医学上称为荔枝急性中毒,一种低血糖引起的急性疾病。

有人问:“荔枝这么甜,怎么会引发低血糖?”虽然荔枝很甜,但其糖分是果糖,人体摄入果糖后,在肝脏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酶催化才能变成葡萄糖被组织细胞氧化利用。如果一次性吃太多荔枝,大量摄入果糖,无法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就会开始分泌胰岛素,使肝脏血糖浓度降低,从而导致血液中葡萄糖供应不足,引发低血糖。荔枝中还含有一种次甘氨酸,这种物质本身就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一旦进食过多的荔枝,就会引发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老人、儿童尤其要注意。

夏季驱蚊有妙招

网上流传不少驱蚊偏方,如用驱蚊草驱蚊、维生素B1驱蚊、吃碱性蔬菜驱蚊,等等。这些方法大多不靠谱。对于驱蚊,更有效的主要是以下传统方法。

(1)装好纱窗、蚊帐,远离草丛、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地。相对于驱蚊水、熏醋,物理防蚊目前仍是最安全可靠的。

(2)出门穿浅色衣服。蚊子一般栖息在黑暗的环境中,深色衣服正好符合其视觉习惯。深色衣服吸热,夏天会让人的体温升高,也容易招蚊子。所以炎热的夏天最好多穿颜色比较浅的衣服。

(3)蚊子喜欢体温较高、容易出汗的人,因此运动或出汗后要及时洗澡。

(4)及时清理家中的盆盆罐罐、地漏、下水道、花盆等易积水处,有盖子的盖上,能换水的勤换水。

被蚊虫叮咬后,可用碱性皂液清洗,中和蚊虫释放的酸性物质而防止患处肿胀起包。如果已经起包,可以采用持续凉敷的方法消肿止痒。比如把湿毛巾放入冰箱冻冷后敷在叮咬部位,每2—3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

4.夏至养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左右。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一年最热的阶段即将到来。中医认为夏至节气进入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如“荷”轻松度夏

炎炎酷暑,满塘碧绿荷叶,我们心中往往会顿觉一片清凉。其实荷叶岂止看着顺眼、舒服,它还是夏季去火、养心的难得佳品。荷叶入药首见《食疗本草》,中医认为,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有清热解暑、生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用,鲜品、干品均可入药,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以及血热引起的各种血症。而荷叶的去火功能更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养心佳品。自然界就是如此神奇,盛夏所产之物自然为盛夏所用。除了荷叶,其实荷的一身都是宝,荷花有清凉解暑、健脾祛湿止泻的功效;莲子可以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莲子心还可以清心安神、涩精止血;莲藕可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健脾祛湿,所以,夏季就尽情浸泡在这满园的荷塘月色中吧。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季炎热,人们往往贪凉饮冷,而过食寒凉之物、吹空调过冷过久,都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疼腹泻、食欲不振、口中黏腻等。对养生来说,此时的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夏天众多的食材中,姜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广东地区也有产后妇女吃猪脚姜调理身体的习俗,可见姜是温补的好食材。中医认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的功效,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吃一点姜,可起到散寒祛暑、开胃止泻的作用,而生姜还可作为调味品,调节味道,去除鱼腥等,也可搭配多种食材煲汤,烹饪方法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5.小暑养生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但也常有暴雨倾盆而下。农谚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之说。养生要谨防暑湿和中暑。

三伏天养生要注意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要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三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称“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太阳晒烤,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容易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制椅凳上。

什么是冬病夏治

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以及冬季发作较剧的疾病,可以在夏天通过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得到治疗。

三伏天的天灸养生

“三伏”和“三九”作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令,是人体功能最易受干扰的时机,也是最适宜于调整人体功能的时机。

天灸疗法,属于中医学中较为独特的外治法。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通过药物对穴位及皮肤的刺激作用,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夏病冬防、冬病夏治”的效果。

天灸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应用砭石放血、树枝刺穴、草药裹脚等疗法。秦汉时期有白芥子捣泥外敷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记录,这是天灸形成的萌芽时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有发泡治病的验方,对发泡疗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张璐《张氏医通》中最早记载了天灸治疗哮喘的方药,称为经典天灸方,后世用得最多。

天灸分三伏灸和三九灸。三伏天阳气最为活跃,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药物更易渗透皮肤,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天灸适用的人群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感染者,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慢性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者,颈肩腰腿痛、亚健康、体质偏寒者。

注意,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贴天灸:皮肤贴外用药容易过敏者(脱敏胶布)、孕妇、2岁以内儿童不宜贴药。严重糖尿病患者慎用。阴虚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6.大暑养生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节气的到来,往往意味着“蒸煮模式”的开启,极端高温天气有可能经常出现,大家要当心身体和情绪“中暑”。在这个全年最热的时节里,更要保持心平气和。

小暑大暑,谨防中暑

(1)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外出。高温天气应避免外出,特别是高危人群,如果一定要在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并做好遮阳防晒措施,穿宽松浅色的衣物。多利用沿途或周边有空调的商城、店铺做短暂歇息,哪怕只是待上一小段时间都好。另外,最好结伴出行,因为重度中暑会导致人意识不清,甚至丧失意识,如无同伴极其危险。

(2)大量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500mL—1000mL)。饮水应做到量少次多,水温不宜过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另外记得不要饮用含乙醇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患者,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现市场上的多数运动饮料都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流失的盐分与矿物质。在大量出汗或进行体力劳动时,可以根据情况适量喝运动饮料,但注意不要过多,且尽量不要饮用过冷的运动饮料,避免引起胃肠不适。

(3)注意饮食及休息。高温天气或需从事高热环境工作时应注意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当心中“阴暑”

古人云:“一岁难过关,唯有三伏天。”酷暑天气下,人易疲乏,情易烦腻,甚或虚脱中暑,这种“中阳暑”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大家常常忽视预防“中阴暑”。炎热的季节让人闷热难耐,为了解暑,很多人过上了“白天喝冷饮,晚上睡凉席,跟空调形影不离”的生活。所谓阴暑,是指过于贪凉而让寒邪袭于肌表,热闭于内而致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中了阴暑的人,当然不能再喝冷饮、吃西瓜了。常用的解暑方法有喝温热水、生姜红糖水。生姜不仅可以温内,还可以解表散寒、祛邪外出,适当艾灸也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温阳通络,祛除阴暑。

夏季的养生消脂茶

菊花、玫瑰花、金银花、胖大海等组成的养生消脂茶,不仅可以祛热清火、排毒养颜,长期饮用还可减掉腰腹肥肉,让夏季的艳阳下多一些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