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变态,人们近来习惯于把我们的文明的几乎所有弊病都归咎于它。这就是酗酒。不管对与不对,人们已经把精神错乱、贫困和犯罪行为的增加归咎于它。那么它对自杀的增加有没有影响呢?先验地说,这种假设看来不大可能。因为自杀最多的还是最有教养和最富裕的阶段,而酗酒最多的却不是这些人。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事实。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事实。

如果比较一下显示自杀和酗酒情况的法国地图, [35] 人们看不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的特点是发生率最高的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法兰西岛及其以东一带,一个是从马赛到尼斯的地中海沿岸。在显示酗酒发生率的地图上,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分布则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看到有三个主要的高发区,一个在诺曼底,尤其是在塞纳河下游,另一个在菲尼斯泰尔省和布列塔尼诸省,第三个在罗纳省及其邻近地区。相反,从自杀的情况来看,罗纳省的自杀率并不在平均数以上,诺曼底的大多数省在平均数以下,而布列塔尼几乎没有自杀。因此,两种现象的地理分布很不相同,所以不能说一种情况的发生对另一种情况的发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比较自杀和酗酒引起的精神或心理疾病,而不是比较自杀和因醉酒而犯罪,结果也是一样。在按照自杀率的高低把法国所有的省分成八个组以后,我们根据吕尼埃大夫提供的数字 [36] 找到了每个组酒精中毒性精神错乱的平均数;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这两栏的数字并不相互对应。自杀人数的增加从一倍到六倍以上,而酒精中毒性精神错乱者只增加几个人,而且这种增加没有规律:第2组比第3组多,第5组比第6组多,第7组比第8组多。但是,即使酒精中毒影响作为精神变态的自杀,也只能通过酒精中毒引起心理失常起作用。两张地图的比较证实了一般的情况。 [37]

乍看起来,酒的消费量和自杀的倾向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至少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是如此。事实上,北方几个省的人喝酒最多,自杀在这一带也最盛行。但是,首先,从这两张地图上看,这两种情况的范围根本不同。一种情况最严重的是诺曼底和北部,并且向着巴黎的方向逐渐减轻;这是酒的消费情况。相反,另一种情况最严重的是塞纳省和邻近几个省;在诺曼底情况并不太悲观,而且没有影响北部。第一种情况向西发展,直到大西洋沿岸;第二种情况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由于某种不能逾越的界线而在西部方向上很快停止发展;它没有越过厄尔省和厄尔—卢瓦尔省而向东部发展。此外,自杀的地图上显示南部最严重的地区是瓦尔省和罗讷河口省,而在酒精中毒的地图上则根本不是这样。 [38]

图一 自杀和酗酒

总而言之,即使有巧合的地方,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这种巧合是偶然的。事实上,如果离开法国一直向北去,就可以发现酒的消费量几乎在有规律地增加,而自杀并没有增加。在法国,1873年酒的人均消费量为2.84升,而在比利时,1870年这个数字达到8.56升,英国达到9.07升(1870—1871年),荷兰达到4升(1870年),瑞典达到10.34升(1870年),俄国达到10.69升(1866年),而圣彼得堡甚至达到20升(1855年)。然而,在相应的时期里,法国每百万人口中有150人自杀,比利时只有68人,英国是70人,瑞典85人,俄国很少。只有丹麦是自杀多而且酒的消费量大(1845年人均16.51升)的北方国家。 [39] 因此,法国北部诸省的自杀倾向和对酒精饮料的爱好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前者从后者产生的,并从后者找到解释。这种机遇是偶然的。在北方,人们通常多喝白酒,因为那里葡萄酒少而且贵, [40] 也许是因为那里比别处更需要可以保持较高体温的特殊饮食;另一方面,在我国的这个地区,引起自杀的原因特别多。

对德意志各邦的比较证实了这个结论。事实上,如果根据自杀的人数和酒的消费量来分类 [41] ,就可以看到,自杀人数最多的组(第三组)正是酒的消费量最少的组。分开来看就可以发现真正的反比;波兹南省差不多是整个帝国中自杀人数最少的地方(每100万居民中有96.4人),但酒的消费量最大(人均13升);在萨克森,自杀的人数差不多是波兹南的四倍(每100万居民中有384人),而酒的消费量却少一半。最后,我们还注意到,酒的消费量最少的第四组几乎都是南方的一些省和州。另一方面,那里的自杀人数之所以比德意志帝国其他地方少,是因为那里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或者天主教的势力很大。 [42]

德意志帝国的酒精中毒和自杀

由此可见,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某种有规律的和不容置疑的关系。一个社会有多少自杀者不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有多少神经病患者和酗酒者。尽管各种不同形式的身心衰退是适合于能够引起人自杀的原因起作用的一块心理上的沃土,但身心衰退不是这些原因之一本身。我们可以承认,在相同的情况下,身心衰退者比健康人更容易自杀,但他的自杀不一定是由于他的身心状态。他身上的这种潜在性只有在我们应该探讨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1] 参考书目——法尔雷:《论忧郁和自杀》,巴黎,1822年。——埃斯基罗尔:《论精神病》,巴黎,1838年(第一卷,第526—676页)和《自杀》,载于60卷本《医学辞典》。——卡佐维埃尔:《论自杀和精神错乱》,巴黎,1840年。——埃托克·德马齐:《论产生自杀的精神错乱》,载于《医学心理学年鉴》,1844年。——布尔丹:《论被看作疾病的自杀》,巴黎,1845年。——德尚布尔:《论杀人—自杀偏执狂》,载于《医学报》,1852年。——儒塞:《论自杀和自杀偏执狂》,1858年。——布里埃尔·德布瓦蒙:《论自杀和自杀狂》,巴黎,热尔梅·巴伊埃出版社,1865年。——勒鲁瓦:《塞纳—马恩省的自杀和精神病研究》,巴黎,1870年。——《自杀》,载于《医学和实用外科学辞典》,第34卷,第117页。——斯特拉恩:《自杀和精神错乱》,伦敦,1894年。

吕尼埃:《论法国含酒精饮料的生产和消费》,巴黎,1877年。同名文章,载于《医学心理学年鉴》,1872年;《统计学会杂志》,1878年。——普林青格:《酗酒和自杀》,莱比锡,1895年。

[2] 在精神错乱本身纯粹是个人的事的范围内。实际,精神错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在下面还要谈到这一点。

[3] 《论精神病》,第1卷,第639页。

[4] 同上书,第665页。

[5] 法尔雷:《论忧郁和自杀》,第137页。

[6] 载于《医学心理学年鉴》,第7卷,第287页。

[7] 《论精神病》,第1卷,第528页。

[8] 见布里埃尔·德布瓦蒙:《论自杀和自杀狂》,第140页。

[9] 《论精神病》,第437页。

[10] 见《医学和实践外科学辞典》《自杀》条。

[11] 不应该混淆这些幻觉和那些会使病人对他所遇到的危险产生误解的幻觉,例如使他把窗户误认为大门。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前述定义所说的自杀,而是意外的死亡。

[12] 布尔丹:《论被看作疾病的自杀》,第43页。

[13] 法尔雷:《论忧郁和自杀》,第299—307页。

[14] 《论自杀和自杀狂》,第397页。

[15] 同上书,第574页。

[16] 《论自杀和自杀狂》,第314页。

[17] 《论精神病》,第1卷,第529页。

[18] 《论忧郁和自杀》,第3页。

[19] 科克:《关于精神错乱的统计》,斯图加特,1878年,第73页。

[20] 根据莫塞利的著作。

[21] 根据科克的著作,第108—119页。

[22] 见本书第二编,第一章

[23] 见本书表九

[24] 科克的著作,第139—146页。

[25] 科克的著作,第81页。

[26] 本表第一部分引自德尚布尔主编的《词典》(第3卷第34页)《精神错乱》条;第二部分引自厄廷根的《道德统计学》附表97。

[27] 勒鲁瓦的著作,第238页。

[28] 莫塞利的著作,第404页。

[29] 莫塞利并没有明确地这样做,而是他所提供的数字表现出来的。为了描述精神错乱这些单一的病例,这些数字太大了。参见德尚布尔的《词典》里的那张表,表上是有区别的。我们清楚地看到,莫塞利把疯子和白痴加在一起了。

[30] 在科克向我们提供有关材料的欧洲国家中,我们只略去了荷兰,因为有关荷兰自杀倾向强度的资料看上去不太充分。

[31] 莫塞利的著作,第403页。

[32] 事实上从来没有提出过非常说明问题的证明。不管怎样,即使有所增加,我们也不知道加速的系数。

[33] 见本书第二编,第四章

[34] 法国文学和俄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这种模棱两可的一个明显例子。我们曾经以同情的态度接受俄国的文学,这一点说明俄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不是没有相似之处。事实上,在两国作家的身上都有一种神经系统的病态脆弱,精神上和道德上缺少某种平衡。但是这种同样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状态竟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俄国的文学过分理想主义,它那由于强烈地同情人类的苦难而产生的伤感情调是一种有益的忧伤,既唤起信念,又激起行动,而我们的文学则自诩只表达绝望的感情,反映一种令人不安的消沉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器质状态可以导致几乎相反的社会效果。

[35] 根据《刑事裁判总结》,1887年。——见图一

[36] 《论法国含酒精饮料的生产和消费》,第174—175页。

[37] 见图一

[38] 见图一

[39] 根据吕尼埃的著作第180页及以后几页。在普林青格的著作第58页上可以找到和其他年份有关的类似数字。

[40] 葡萄酒消费量的变化和自杀人数的变化正好相反。南方人喝葡萄酒最多,自杀的人却最少。不过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葡萄酒保证使人不自杀。

[41] 根据普林青格的著作,第75页。

[42] 为了证明酒精的影响,人们有时提出挪威的例子。在挪威,含酒精饮料的消费量和自杀的人数自1830年以来已经同时减少。但是,在瑞典,酒精中毒也减少了,而且是以同样的比例减少,可是自杀却不断地增加(1886—1888年每100万居民中为115人,而1821—1830年只有63人)。俄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了使读者掌握这个问题的所有材料,我们应该补充一点:法国的统计资料把自杀归因于饮酒过度或经常酗酒的比例从1849年的6.69%增加到1876年的13.41%。但是,首先,这些自杀并非都可以归因于严格意义上的酒精中毒,不应该把酒精中毒和简单的醉酒或经常上小酒馆混为一谈。其次,这些数字的确切含义不管是什么,都不能证明滥用酒精饮料对自杀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最后,我们将在后面看到人们为什么不能十分重视统计资料这样向我们提供的这些推测出来的自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