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利润,总是和成本息息相关

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为了利润就要投入成本。所以经济学家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成本和利润,如生产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短期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等以及这些成本和利润的关系。无论是个别劳动,还是社会必要劳动,都可以划分成生产成本和利润两部分。一般把经济体个别劳动中的这两部分分别叫做个别生产成本和个别利润,把社会必要劳动中的这两部分分别叫做平均生产成本和价值利润。

平均生产成本和价值利润分别是个别生产成本和个别利润的加权平均数。技术水平不同的经济体的个别劳动对产品价值的影响是通过它们的产量权数实现的。产量权数反映了经济体的技术水平与平均技术水平的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认为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是由生产产品的加权平均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构成的。具体的量化指标就是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费用×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赢利能力越强。

其中:

成本费用=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成本”指的是放弃的次优机会,但是花掉多少钱并不总是能反映生产的总成本,就拿个体业主的成本与收益来讲:

业务成本的一部分是业主自身的劳动,即便他们不给自己开工资。如果工资是开给外面雇来的人,当然就会计入成本。但是,业主为了经营业务而放弃的其他机会的价值却无法在会计账目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成本之一。小业主的劳动有可能被其他企业看中。小业主放弃了次优工作机会,就是为了自己当老板。如果某人放弃了在学校教书的职位,决定自己创业,被放弃的工资在会计意义上并不是成本,意思是,这笔费用并没有发生,但对于业主本人来说的确是一项成本。在业主的账本上不会出现这笔钱,但是他在心里会想到,其决策也会受到影响。业主心里很清楚,自己创业的代价究竟有多大。

很多人把利润和资本联系在一起,认为利润是通过占有资本挣来的。在经济学中,资本这个术语指投入到未来生产中的产成品,机器就是典型的例子。资本所有者让别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其财产,并从中获得收益,即资本的租金,就跟你到工具店里租一台地板打磨机,你得付租金一样。这是生产的另一项成本,根本不是利润。有些企业所有者同时拥有投入生产的资本,就像有些企业同时拥有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差不多。不把资本或劳动用在最佳的地方,由此放弃的收益是机会成本,而不是利润。

用于生产的建筑物和机器一样,都是资本。如果企业所有者就是厂房的所有者,那么他放弃的房租收入是生产的真正成本,就像这房子是他从别人手里租来的,所以土地或房屋的使用报酬不是利润,资本的使用报酬也不是。那么,资金的使用报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息,是不是利润呢?

严格说来,我们并不为使用资金支付报酬。当一家公司支付利息时,实际上是在为使用购买力支付报酬。企业可能会希望以支付利息来代替支付资本租金。比如,一家企业需要使用某种机器或厂房,但是租不到合适的,于是就决定自己买。这就需要有购买力。如果企业的所有者从先前的存款中取出一部分来购买,那么他就是放弃了这一部分购买力应得的利息,很明显,这是一种机会成本。如果没有存款,企业就必须通过贷款获得足够的购买力,然后支付利息。不管哪一种情况,利息都是成本,不是利润。

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东西应该被包括在总的生产成本当中?

会计师只关心显性的生产成本,通常即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发生的费用。但是,按照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方式,这些费用不能反映生产的总成本。经济利润的概念包括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即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稀缺资源的价值。凭借我所拥有并投入的这些资源,我在别处能挣到什么?

经济利润会考虑到这一点,而会计利润不考虑这一点。企业所有者不仅仅关心会计利润,也关心经济利润。

刘先生是一名职员,年薪3万元。假设他有一所小房子,每年有6000元的房租收入,此外他在银行还有23000元的固定存款,年息10%,即每年有2300元的利息收入。

刘先生这些收入都是由合同保证的。它们代表的是已挣得的收入,减少了他生活的不确定性。

现在假设刘先生辞掉了工作,自己创业。他开了一家比萨饼店,全职工作。他用自己的小房子做店面,取出了他的全部存款,又以10%的年息贷款20000元,用来支付工人的工资、采购和租赁设备以及购买原料等等。谁也无法保证刘先生的生意会兴旺发达。然而,刘先生已经放弃了他原先的稳定收入,成了一名个体户,愿赌服输。他盼望着他的业务能日益兴旺。

假设一年后刘先生的总收益是85000元。他的利润是多少?这要看有哪些东西被计入“总成本”。下面是刘先生的会计利润的计算过程:

会计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全部显性成本)

=85000-45000(其中43000元是支付工人的工资、原料费用和设备的租金,另外2000元是贷款的利息)

=40000

但是还要意识到的是,刘先生把他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在自己开的这家店中,他自己的劳动不是免费品。此前他在公司当职员时,即他的“次优”全职工作机会,每年能挣3万元。这就是刘先生的劳动的市场工资价值。同时,也要意识到房子虽然是刘先生的,但也不是免费品。此前他作为房东每年能有6000元的收入。这是他的房子的“次优”机会的市场租金价值。还有自己的存款不是免费品,此前作为作为“资本所有者”每年有2300元的利息收入。这是他自己的资金在市场上能获得的利息。

刘先生自己的资源(劳动、房子以及金融资产)不是免费品。它们和做饼的原料以及用来开店的其他资源一样,都是稀缺品。所有这些代表了他放弃工作进行创业的隐性成本——这些在账本上都看不出来,因为它们不以货币的形式表现为支出。然而,这些隐性成本的确代表了稀缺资源的价值。

那么,刘先生的经济利润是多少呢?请看下面的计算: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所有显性成本加上隐性成本)

=85000-(45000+38300)

=85000-83300

=1700

对于刘先生来讲1700元的经济利润是对他的商业才能的回报,而这就是他作为一个追逐利润和承担风险的商家得到的利润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