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一本通(新版)
- 栾振芳
- 2581字
- 2020-11-18 16:13:50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头写道:“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
各国应该生产和出口具有独特优势的商品,这一点已是一个常识。但在常识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刻的能适合所有贸易参与者的基本原理,无论是就家庭内部、国家内部或是国家之间的贸易而言。比较优势原则认为,即使一国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更有效率(或绝对地更低效率),该国也仍然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益。事实上,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贸易对所有的国家全都有利。
不妨以一个世纪以前的美国和欧洲为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一般地说,资源的生产效率)比欧洲高,则是否意味着,美国就不需要进口任何东西呢?反过来,如果欧洲因此利用关税和配额来保护其市场,这种做法在经济上就明智吗?
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揭示出国际分工对一国是有利的,并称这一结果为比较利益原则。以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为例:
在美国,生产一单位食物需1小时劳动,生产一单位服装需2小时劳动;在欧洲,生产食物的成本是4小时劳动,生产服装的成本是3小时劳动。我们看到美国在两种商品上都有绝对优势。它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生产效率都比欧洲高。但是,美国在食物生产上有相对优势,而欧洲在服装生产上有相对优势。美国的食物相对便宜,而欧洲的服装相对便宜。
从这个事实出发,李嘉图证明了如果两国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美国专门生产食物,欧洲专门生产服装,那么他们就都会获得利益。美国会向欧洲出口食物换取欧洲的服装,欧洲会向美国出口服装换取美国的食物。
贸易后的美国和欧洲食物可按某种价格比率与服装进行交换。我们将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称为贸易条件。为说明贸易可能性,我们在下图中将两条生产可能性边界放在一起。美国的PPF(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国内生产可能性边界,欧洲PPF线亦体现了贸易条件,表明欧洲食物与服装的替代比率。请注意欧洲的PPF线比美国的PPF线更靠近原点,因为在这两个产业内欧洲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都要低。换句话说,在食物和服装的生产上它都处于劣势。
比较优势图
不过欧洲不必因为自己的绝对劣势而灰心丧气,因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或比较优势使得贸易对于他们同样是有利可图的。上图中外边的线代表贸易得利。如果美国能按欧洲的相对价格贸易,它可以生产600单位的食物,并按上面左图中外面的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条曲线代表由欧洲的PPF形成的价格比率或贸易条件。同理,如果欧洲按美国的价格贸易,欧洲会专门生产服装并沿上面右图中的PPF线向右下方移动,该线代表的是美国在贸易前的价格比。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而令人惊讶的结论:小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较多。这是因为它们对世界价格的影响力最小,所以能按与国内价格非常不同的世界价格进行贸易。由此你可以看出为什么与其他国家非常不同的国家,从贸易中的获利很多而大国的贸易获利则很少。
贸易一旦开始,世界市场必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形成价格体系。没有进一步的信息时,我们不能确定价格比率,但可以确定这些价格所在的区间,这些价格必定在两国的价格之间,即我们知道食物和服装的相对价格一定在1/2到3/4这一范围之内。
最终价格比率取决于食物和服装的相对需求。如果对食物的需求很大,食物价格就会相对高一些。如果对食物的需求非常大,以致欧洲不仅生产服装,也生产食物,那么价格比就将是欧洲的相对价格,即3/4。另一方面,如果对服装的需求非常大,致使美国不仅生产食物也生产服装,贸易条件就将等于美国的价格比率1/2。如果各地区完全专业分工于各自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即欧洲只生产服装,美国只生产食物,那么价格比率将在1/2和3/4之间。
现在设想所有的关税都取消了,自由贸易可以进行,为简便起见,进一步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当贸易开放后商品将怎样流动呢?在美国,服装的相对价格较贵,而在欧洲,食物相对较贵。给定这些相对价格,同时没有关税阻碍和运输成本,食物就会很快由美国运到欧洲,服装由欧洲运到美国。
当欧洲服装渗入美国市场后,美国的服装制造商会发现服装价格下降从而利润减少了,他们开始关闭自己的工厂。相应地,当美国食物冲击欧洲市场时,欧洲的农民发现食物的价格开始下降,他们遭受了损失,很快就将破产,二于是各种资源从农业中抽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发生了改变。美国将资源从服装业抽出,专门生产食物。而欧洲则缩小了农业部门,扩大了服装制造,各国将其生产转向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两个地区对国际贸易开放的经济影响是什么?整体上讲,美国会从进口的服装成本比自己生产的服装成本低这一事实中受益。同理,欧洲也能从专门生产服装和消费比国内生产成本低的进口食物中得利。
当两个国家或地区以不变成本生产多种商品时,这些商品可以按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进行排序。举例说明,这些商品可能是飞机、计算机、小麦、汽车、酒和鞋,全部按照比较优势排序。在所有的商品中,相对欧洲的成本而言,飞机在美国最便宜。欧洲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在鞋子上,而它在酒上的比较优势相对鞋子就少一些。
我们实际上可以肯定贸易的引入会使美国生产和出口飞机,而欧洲将生产和出口鞋子,但分界线会落在哪里呢?在小麦和汽车之间?或是在酒和鞋之间?还是将落在某种商品上而不是在两种商品之间,或许汽车在两处都可以生产。
你会并不惊讶地发现,答案取决于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我们可以将这些商品想象是按其比较优势串在一根线上的珠子,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将决定美国和欧洲生产的分界线落在哪里。举例来说,对飞机和计算机需求的上涨会将价格向美国商品的方向移动,这种移动使美国集中于其更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中进行生产,导致它在比较劣势领域(如汽车)的生产不再是有利可图的。
多个国家时情形会是怎样呢?引入多个国家并不改变我们的分析。当只关心一个国家时,其他所有的国家可以合成一组,视为“世界其他国家”。贸易的利益与国界并无特殊联系,上面分析的原理适用于不同的国家组以及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实际上,它适用于美国北部和南部各州的贸易,正如它适用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一样。当有许多国家时,参与三角贸易或多边贸易一般来说是有益的,因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通常是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