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仄

一、四声

四声是中古汉语中关于声调的四种分类,以此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其中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我们在这里说的四声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要想了解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要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是汉语及其他少数语言才有的特点。汉语的声调就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以现代普通话为例,普通话中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其中所谓“平”即不升不降,所谓“中”即不高不低。

古代汉语中所分的四个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些许不同。古代的四声是:

平声,是一个平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是一个升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是一个降调,到后代仍为去声。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多变入去声等其他声调中。如今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方言中还保存着入声。

古代四声的高低升降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准确形容了。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我们大致知道平声应该是一个〇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中载有一首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即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这种叙述不够科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古代四声基本形态之一二。

四声和韵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也不能够押韵。

韵书中通常会清楚地写明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即使是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是相当清楚的,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一字多义、多音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意义不同,词性也会不同,同时也就有了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当表示“因为”、“为了”等意义时,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多,下面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如“望”、“叹”、“看”等字。在唐诗中,“望”和“叹”就有读去声的了,而“看”字总是读去声。

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种读音;用作名词,意为“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种读音了。

二、平仄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基本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从元朝周德清时起,平分为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归为仄。依照传统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给平仄分类是依据什么呢?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自然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显得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错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在本句〇平仄是相互交替的;第二,在对句〇平仄是相互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杜甫《阁夜》诗中颔联两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两句诗中,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中“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而仄起句中“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最后一字又是“平”。这就是平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