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国有句谚语说:“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道理很明白,就是说办什么事都得注意场合、分清时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形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像没头苍蝇那样乱撞乱碰的话,结果不是拜佛进了吕祖庙——找错了门路,就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到头来吃亏的可能还是自己。

建立人际关系也一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社交礼仪。在办公室有办公室的礼仪、工作制度;接待客人有接待的礼仪;会餐、送礼、探亲、嫁娶等等不同的情况都有许多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你牛头不对马嘴,一见面就跟别人说再见,送葬时来个“恭贺新禧”,则会犯下大错误,闹出笑话,更别谈跟别人搞好关系了。还有一点就是要分清对象,不能长幼不分、等级不分。如果你对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一见面就随便地嚷道:“哟,小子,今天怎么穿这么帅呢。”尽管也是夸赞式地跟他寒暄,但那称呼听了只会让对方感觉刺耳。

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因为社交场合总是千变万化,这个世界上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在性格上面,根据不同的角度可分出众多类别、层次来。所以,尤其要学会以下几点:

○抓住对方的性格特征:现实生活中,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志趣或者没有猜准对方心意而无意间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对一个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你却慢条斯理,沿着羊肠小道跟他“绕圈”,只会让他不耐烦甚至躁动发火;对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你也采用优柔寡断的态度与他交涉,常常会因为表达含糊、词义暧昧而使交易告吹。如果你的上司是个呆板而不懂幽默的人,你最好不要对他开玩笑。

对一些爱露“锋芒”的人,你若任他们肆意妄为,你们的交际可能会由于你们之间产生相互警惕以致嫉妒而失败。对一些“假正经”(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相反),你若真跟他们“正经”,那你可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错估对方的性格特征,会使交易受到阻碍。处理这方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采取与对方性格特征相反的态度。不过这也只是个基本点,要参考着用。如果对一个生性懦弱的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当然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把握住对方的性格,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与人交往相处时要务必留意。

○要谨言慎行:针对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运用得贴切,恰到好处。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在上下关系界限分明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在路上碰到长辈,最好你先停下来向他问候请安,等他走开时你才能离开。如果是在公司里,走廊上遇见了上司,就应在上司面前稍留片刻行个礼,问声好。但如果是在楼道上碰到了上司,最好在离两三个台阶的地方停下行礼,待他走后你再继续走自己的路。

不要忽视这些小事情,只有把这些细微琐碎的事情做好了,你才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如果一位师长跟你谈话你却一动不动地四平八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这是冒失的行为,必须加以改正。

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对策的关键在于语言的应用。对一位大学校长说话如果用对朋友或同事的语言语调,简直是不成体统。对于一些高层人士,他们总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不按这些去区别对待,交涉就必然会失败。

“×校长,我们系主任叫你到我们系的元旦晚会上去玩玩。”这话说得不像话,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校长,使用“叫”、“你”、“玩玩”等词未免太随便了,所以应该这样说:

“×校长,我们系主任请您参加我们系的元旦晚会。”这样会得到对方的礼貌答复。韩国谚语说:“说出去的语言美丽,则回来的语言必定也美丽。”

另外,如果回答上司或上级的问题,尽量不要用“哦”“嗯”“唉”“哈”等比较随便含糊的词,应该清清楚楚地、干脆利落地回答:“是!”不能说这样的粗鲁话:“咱们处长的扇子这么破烂!”“科长,这小东西太陈旧了。”“这几天的天气真是烦人!”——即使在喝酒、聊天等较随便的场合也不要如此。

说什么话都得注意场合、分清时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