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族的传说
我家祖上不是东北人,而是从关内到东北落户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家族不是从山东逃荒到东北的,而是清末从山西过来的,有可能是山西太谷曹家的后裔,也就是近代山西最著名的晋商曹氏家族的后代。
我小时候家里供奉着曹氏宗族祖宗牌位,在牌位座的后面有一个小抽屉,里面放着一面一米见方的黄绸缎,上面用毛笔工整地记载着曹氏家族族谱,至少有五六代人的名字。族谱是伞字形的,最上端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加配偶),看来是我们扶余曹家最高的祖宗。小时候我有时会拿出族谱看,只记得最上边祖宗的名字叫曹培德。“文化大革命”中,曹家祖宗牌位被我父母烧掉,族谱也丢失了。现在想起来很是心痛。
前几年在看电视剧《乔家大院》时,突然接到我在长春的一个弟弟(我二叔的孩子)的电话,说电视剧里乔致庸的大嫂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太谷曹氏家族的闺女,曹乔联姻嫁到乔家的。在清朝时,曹氏家族是山西太谷非常有名的大家族,“曹家大院”是山西有名的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齐名,规模比它们还大。他说我们家族就是山西太谷曹氏的后裔。他告诉我,我们的爷爷生前跟他说过,我们的老家在山西太谷,是一个大家族,只是在清末家族衰落后我们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带着我们的爷爷来到东北。我们的爷爷1971年已经去世,我想弟弟不会因此事而说谎。来东北的时间大体上也对得上,我小时候曾经随我爷爷上坟,我家祖坟里只有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墓,没有再上一辈祖宗的墓,可能是因为我太爷爷和太奶奶辈的人举家从山西太谷迁到东北。还有,我小时候老听别人称我爷爷为“老西子”(对山西人的俗称),可以侧证我祖辈是从山西到东北来的。在长岭县、长春市还有我的二爷、三爷和四爷(不知他们是不是我的亲叔爷)的家,可能我太爷爷和太奶奶不止我爷爷一个儿子(我爷爷为老大无疑),也许当时还有家族的其他成员到东北。我爷爷的姓名只有两个字——“曹钧”(也许以字代名),因此无从考证其同辈人,但我父辈的名字中都含有“林”(霖)字,如我父亲叫曹会林,我的亲叔叔和堂叔叔分别叫曹沛林(原名)、曹焕林、曹英林等。家谱已经续到了我父辈一代。到我这一辈的名字中大都含有“凤”字,我姐姐和我的名字是我爷爷在我们上小学时亲自取的。我姐姐取名叫曹凤琴,我取名叫曹凤岐(我爷爷在给我起名时就说“凤岐,即凤鸣岐山的意思,代表吉祥”,看来我爷爷还是有一定文化功底的)。我的弟弟和妹妹(含堂弟妹)的名字中也都有一个“凤”字,如凤桐、凤田、凤翔、凤鸣、风云等。不知“凤”字是不是我家族谱的排序。
至于我太爷爷太奶奶辈是直接从太谷到扶余落户还是原来在东北其他地方后来到扶余已经无从考证。
我查了一下山西太谷曹氏的有关资料,2014年4月我带领一些博士后特地到山西太谷考察,名为“寻根之旅”,还参观了曹家大院。曹家在太古兴盛了300年,成为山西首富。曹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大院,大院由福、禄、寿、喜四院组成。可惜曹家在近现代走向衰败,大院也仅存寿院,其他三院或被当地居民占驻,或已断壁残垣。曹氏家族曾是著名的晋商。曹氏原来住在晋源县花塔村(今属太原市晋源区),明洪武年间迁至太谷县北恍村。《清稗类钞》称曹氏有资产银六七百万两。曹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当时三喜为谋生,随人至东北三座塔(在今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租地种菜、豆类。后与一当地人合伙,用所种之豆,磨成豆腐售卖,用豆腐渣养猪。辛苦经营多年,日渐发达。这时,原合伙人提出分开各自经营。三喜独立经营后,由磨豆腐、养猪,又发展到用高粱酿酒,进而开杂货铺,后又兼并了原合伙人的生意。随着三座塔地方的繁荣、人口的增多,清廷设立了朝阳县。而曹氏在该地早已开办有商铺,所以当地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之说。此后,曹三喜又将商号开办到赤峰、凌源及建昌等地,经营范围也扩展为杂货业、典当业、酿酒业。后来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这样,曹氏成为关外大商。
曹氏商业系封建的资本经营方式,也接受近代企业管理方式,如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在外部实行银票兑换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局的变化,曹氏商业在清末衰落。辛亥革命后,白银改银圆,银圆改钞票,几次变更,曹氏商号由此产生资本折换、债务折换,亏损白银数十万两。1919年,曹氏在莫斯科、恰克图、伊尔库茨克和蒙古库伦(乌兰巴托)的商号,负外债80余万两白银。原持帝俄时代的钞票每张抵银1两,苏联革命成功后每张仅值白银5分,此一项使曹氏亏损37万两白银。曹氏商业以东北各大城市为多,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大量发行“奉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军阀失败,“奉票”大跌,曹氏商号又损失了一百多万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三省,后来又成立伪满州国。按日军的殖民地经济统制法,曹氏在辽宁的5个银号合并为玉城银号,归伪满州国政府所有,曹氏在东北的商号全部化为乌有。东北原是曹氏发祥地,其东北商号的垮台,又影响到关内的商号。在各商号倒闭前,各号掌柜趁机中饱私囊,曹氏后代子孙又多吸食鸦片,庸碌无能,曹氏的商业终于全部倒闭歇业。曹氏商业在山西的商号比在东北的商号衰败得还要早,在清末就破败了。据说与慈禧太后有关,1900年慈禧太后逃难到山西太谷,就住在曹家,临走向曹家借了一批银子,但后来无力偿还,只是送给了曹家一口火车头状的钟(现在还在曹家的博物馆里)。慈禧借钱不还使曹家的资金周转出了问题,这也可能是曹家商业迅速败落的原因之一(未经证实)。在这种情况下,我太爷爷带着我爷爷等人到了东北。
后来有人给我找来一本《太谷曹氏家族》,书中谈到太谷曹氏的发家史、曹家的商业经营,其中提到的股份制管理等都是近代晋商经营的模式。书后附有一份曹氏族谱,在族谱中真的发现了曹培德的名字。从太谷曹氏族谱看,曹培德是曹氏第十七世二门(共七门)曹士奇的孙子,字润堂,以字行,别字拓庵(即外称曹润堂)。曹润堂(1853—1909)曾任山西晋商协会会长,他博学多才,善经济,能谈兵,工绘画,尤精诗词。一生中创作诗词千余首,是晋商大家中唯一一位被《中国文学史》专门介绍的人物。从族谱上看,曹培德的儿子是曹中柱,孙子为曹克建、曹克识,再往下(二十二世)为“师”字辈。但在曹克识门下族谱断掉了,上面并未列出曹克识的后人。如果我们是曹润堂的后人,那我爷爷可能是曹克识的儿子(是曹润堂的重孙),可能曹克识带着儿子们到东北来了,到东北后并未按太谷曹氏族谱起名。当我知道自己可能是太谷曹氏家族后裔时,有意寻根求源。可惜的是不仅我爷爷辈的人全都去世,就连我父辈的人也都不在了,到曹家大院去寻根也续不上。因此,我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基础之上的。我喜欢经济、提倡股份制,喜欢文学,也喜欢写诗,是不是受了曹氏遗传基因的影响呢?当然,现在寻找曹氏家族的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之所以把这段历史写在这里,是因为此事并非空穴来风,万一我是晋商的后代,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吗?
我可能是太古曹氏的后裔,于是在参观曹家大院后,写了一首诗——《参观曹家大院有感》:曹家大院三多堂,见证历史曾辉煌。治家倡德聚财富,经营有道创晋商。太后落难助金米,龙颜大悦赠车王。世道变迁终衰落,不知后裔在何方。
我小时候,爷爷在老扶余的主要街道上租了一间门面房(前店后住),开了一家杂货铺,卖杂货、鞋帽和文具等。我爷爷很善于经营,账目清楚,精于计算,很少亏损。真是有点晋商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