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家乡

我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城区(老扶余县,现为松原市宁江区)。老扶余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那里三面环水,这在世界所有城市中是很少见的。松花江从长白山下来向西流经吉林市再流经老扶余城区后拐向北流,经伯都镇与嫩江汇合后转向东北方向,经过哈尔滨最后流入黑龙江,历史上从长白山到老扶余的江段曾被称为第二松花江,从老扶余的西北三江口(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起流经哈尔滨汇入黑龙江的江段曾被称为第一松花江。

老扶余有悠久的历史,建城时间很长,古时曾是“渤海国”“扶余国”的所在地,是金国起家的地方,至今仍留存着“大金得胜陀颂碑”。

1992年扶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和乾安县合并为松原市(地级市)。松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又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松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把它总结为“七个一”,即一黑、一黄、一绿、一蓝、一白、一多、一文。一黑是有石油、天然气资源;一黄是处在黄金玉米带;一绿是有草原、湿地;一蓝是有三江、一河、一湖(第二松花江、第一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一白是指查干湖,因为查干湖的水是白色的(湖底是碱地;其实松原江河的颜色用蓝色概括更合适,有蓝蓝的天来映衬松原的江河,变成蓝蓝的水);一多是指松原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31个民族,尤其以蒙古族、满族居多,形成蒙满文化;一文是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看过老扶余很多的历史资料,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猛犸象化石,在秦汉时期有扶余国,后来是渤海国,是女真、金和大清起家的地方,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和文化,老扶余县(现宁江区)虽然是个县城,但也有300年的历史了,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历史和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松原境内有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查干湖在蒙古语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纵长37公里,最宽处10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夏日的查干湖碧波万顷,如茵绿草水天一色,此时放眼百里大湖,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夏日的查干湖凉爽宜人,驾驶快艇在幽深宽广的湖面飞舟斩浪,或是乘竹筏穿行在曲径通幽的蒲苇长廊赏荷戏水,或是团坐于浓密的野草丛中倾听悠扬的马头琴声,或是于茂密的树荫下接过蒙古族少女手中的银碗饮尽醇香的奶酒,或是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钓、赏鸥鸟齐飞,此情此景此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加回味悠长……

乘船游览查干湖(2014年7月)

查干湖冬捕是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冬捕被誉为“冰湖腾鱼”。冬捕前要举行跳舞祭湖醒网等仪式,这一习俗从辽金延续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冬捕现在仍然每年举行,使这个传统得以保存和流传下去。渔夫会在湖上厚冰处钻多个孔来下网,然后透过透明的冰层追踪鱼群的动向。捕鱼的网的网孔遵照传统保持疏织,以确保鱼龄在五年以下的幼鱼可以游离渔网,以便将来的渔获。头鱼拍卖更是热闹,一条鱼能卖到上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帝王们历来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着江山稳固、风调雨顺。查干湖冬捕曾获单网捕鱼量最多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一网最多能捕十多万斤。查干湖冬捕是目前唯一仍然保留蒙古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的渔猎活动,因此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因此令查干湖成了吉林省新兴的旅游景点。

查干湖冬捕现场(松原市政府宣传部门提供)

在我做松原市经济顾问期间,市政府多次邀请我去参加查干湖冬捕节,因为我当时上课的课程没有结束(冬捕节一般在12月底举行),所以没有回去观看冬捕节的热闹场面,但从查干湖渔猎博物馆中,看到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夏天的时候,我多次去查干湖,乘坐小船穿梭在芦苇荡中,参观妙音寺(藏传佛教),在蒙古包里吃百鱼宴,欣赏马头琴和蒙古族歌曲,别有一番情趣。我为自己的家乡有这颗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塞外明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曾写过赞美查干湖的诗:烟波浩渺水接天,湖光蜃景美如仙。蒲苇轻拂鸟翩舞,荷花绽放鱼儿欢。妙音古寺钟声响,蒙古包里歌声传。牛羊成群闲庭步,茫茫草原野花鲜。

著名书法家廉世和先生书写《查干湖》

松原处于三江平原的中心地带,具有区位优势。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就提出在现在松原所在的地方建设一座城市,而且起名叫“北镇”。松原建市后得到长足的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跨江大桥车水马龙,松花江边绿树成荫。我回到家乡已经不认识路了,原来我们家住的地方也找不到了。近些年变化更大。

松原是我美丽可爱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